【銀幕中的戲曲記憶】邀您走進——北京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
【銀幕中的戲曲記憶】邀您走進——北京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
https://mp.weixin.qq.com/s/0Qhc0MEhZHau4AaBWiDe-w
梨園鄉(xiāng)韻 ?
《銀幕中的戲曲記憶》
戲曲在中國百姓文藝中悠久而成熟
電影是依靠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形成的大眾娛樂
20世紀初期電影剛剛從西方傳入中國
東西方的大眾文藝也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銀幕上的戲曲記憶由此誕生
或許,您曾被大銀幕上那動人的傳奇
膾炙人口的唱腔深深打動
某些戲曲電影至今依然影響著我們的審美
占據(jù)著我們的藝術回憶
今天我們邀您重溫那些經(jīng)典片段
去探尋,當年的震撼是否還在您心中縈繞
沒有半點衰減呢?
北京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
北京曲劇是解放后誕生的新劇種,它的孕育、成長與新中國的發(fā)展建設是同步的。1950年,北京曲藝藝人魏喜奎、曹寶祿、顧榮甫等,在曲藝音樂的基礎上編演小戲;1952年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專為“曲藝劇”創(chuàng)作了劇本《柳樹井》。這個劇目的唱腔音樂和唱腔統(tǒng)一使用單弦牌子曲。劇目公演后經(jīng)老舍先生提議將“曲藝劇”中的“藝”字去掉,就叫曲劇。為了突出地域特色,建議在劇種名稱前面加上“北京”二字,“北京曲劇”由此誕生。周恩來總理對于這個新興的劇種十分贊賞,對魏喜奎等創(chuàng)演曲劇給予了很大鼓勵,他曾多次邀請魏喜奎到懷仁堂參加晚會演出,并說:你們的曲劇,填補了北京地方戲的空白。

1957年4月,周總理訪問非洲10國剛剛回到北京,得知魏喜奎她們排出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正在公演,便自己買票前去觀看,看后還到后臺與演員們座談。他說:“我非常喜歡這出戲,倒并不因為它是我從小就愛看的家鄉(xiāng)戲,而是因為它平反冤獄,可沒有歌頌一個清官,借助的是兩宮斗爭,揭露了封建官府的黑暗,不落俗套!”并指出劇中官員穿戴方面的一些問題,比如:帽子上的翎子不能直接插上,得有個翎筒子,才顯得挺拔,不趴在腦后;穿紗補服時,得穿襯袍,不能露出兩條腿來,還就劇中的禮節(jié)等多方面提出了改進意見。周總理建議:這個戲改好后應該拍成電影。

后來《楊乃武與小白菜》演出數(shù)百場,并于上世紀60年代初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成舞臺藝術片在全國放映,使人們對北京曲劇這一藝術形式有了深刻的了解。由于周總理關心、支持,使北京曲劇這個新劇種,在國內上座極佳,一時超過京劇、評劇等兄弟劇種,影響也遠及海外。
今天,邀您聆聽穿越時空的藝術經(jīng)典。共同走進北京曲劇電影《楊乃武與小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