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和長輩,如果“大限將至”,老天會降下這幾個預兆

有詩云:“天地無窮盡,人力有窮時。”
天地的壽命無窮無盡,而人之壽命終究有消耗殆盡的那一天。百年人生,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過是“荒冢一堆草沒了”罷了。
一代人告別一代人,一代人又送走一代人。如此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構成了這漫長的人類歷史。
人,終究是要離開的。就跟艷麗的鮮花一樣,終究是要枯萎的。正如古人所言,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歸去的同時,也是新的開始。在一個家族當中,老一輩走了,中年一輩成為了老一輩,年輕一輩就成為了中年一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輪回”。
老人和長輩,如果大限將至,老天會降下這幾個預兆,親人們要留心了。

一、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再有遺憾。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論這使命是大,還是小,只要完成了,那就離歸去不遠了。
大人物的使命,是為了推動歷史的發(fā)展,讓這人世間變得波瀾壯闊起來。精英們的使命,是為了推動某個領域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而普通人的使命,則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將孩子養(yǎng)大,送老父老母離開,那他們就可以收隊了。
也許,你會覺得普通人的使命太平庸,沒有大人物和精英們的使命這般轟轟烈烈。事實上,在死神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也就是說,所謂的優(yōu)秀或者平庸,只是世俗的說法。在天地面前,其實所有人都算不得什么。只要人們完成自己的使命,就算符合天道了。
精英也好,普通人也罷,盡力完成自己的使命,別讓人生留有遺憾。

二、突然間“預知時至”,感受到命數(shù)的衰退。
在佛家當中,有這么一個說法,預知時至。大致意思是,老人在離開的前幾個月,或者前幾個星期,就會感覺到自己快油盡燈枯了。
有一位老人,已經(jīng)搬到大城市住了二十年了。突然有一天,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回到老家居住,一住就是三個月的時間。三個月后,他就走了。
在老人離開之后,子女們才恍然大悟,父親之所以要回到老家,就是因為他感覺到自己快油盡燈枯了,想回家看一看,葉落歸根。
據(jù)說,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在離開之前,也跟孩子在花園散步,談談家庭的瑣事。不久后,感覺到腿麻的曾國藩,就端坐在椅子上離開了。
“感覺”這種東西,那是不好說的。正如南懷瑾大師所言,古人功夫很好,修養(yǎng)不錯,基本何時離開,他們都能感知得到。
人,就像是蠟燭,終究有燃燒殆盡的那一天。走向終點,是每個人必然的歸宿。

三、臥病在床,夢到故去的親朋好友。
有科學家做過一個“瀕死實驗”,得出了四個結論。
首先,人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飄了起來,靈魂離開了軀體。其次,人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走入到漆黑的隧道當中,前路逐漸出現(xiàn)了光亮。
第三,隧道的盡頭,竟然站著故去的親朋好友,他們穿得光鮮靚麗,仿佛在迎接后人一樣。第四,跟隧道盡頭的光融為一體,回歸到自然當中。
對于第三點,有人會疑惑,為什么即將離去的人,會夢到故去的親朋好友呢?這就跟當事人的潛意識和記憶有關了。
老人臨終之前,以往的記憶都會被大腦抽取出來,形成一幕接一幕的影像,就跟幻燈片一樣,在他們的腦海中放映。
所以說,老人臥病在床,夢到故去的親人朋友,或者對于年代久遠的事兒,記得特別清楚,其實很正常,跟大腦和潛意識有關。

四、看清楚個人的命數(shù),完全接納內(nèi)心的自己。
可以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劇本。有些人的劇本比較長,有些人的劇本比較短,有些人的劇本比較復雜,有些人的劇本比較簡單......
這如同劇本一般的人生,讓無數(shù)人都感覺到迷茫。當然,即將走到盡頭的老人,他們是不迷茫的,因為他們看清楚了此生的命數(shù)。
其實很好理解。在演戲的過程中,我們都是演員,不知道劇本如何安排,也很正常。等演戲結束,從演員的角色中跳脫出來,那我們就知曉完整的劇本了。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所言,我們都領著不屬于自己的劇本,過著不屬于自己的一生。?
這人生的劇本,也許是老天安排的,也許是命運之神編撰的。只不過,人生如戲,又有誰能改變這既定的現(xiàn)實呢?
人活到最后,之所以會完全看透,既是為了跟歲月握手言和,也是為了接納內(nèi)心深處的自己。等認清楚自己后,這身皮囊,自然就失去意義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