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zhàn):隔空叫板劉濤,蘇青是怎么做到的?帶你一探究竟!
客觀而言,《大決戰(zhàn)》是一部男人戲,女性角色的戲份相對比較有限。如果硬要說這部劇誰是女主角,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劉濤飾演的宋美齡。原因也很簡單,其一宋美齡屬于那種人盡皆知的歷史人物,其二劉濤也是《大決戰(zhàn)》中名氣最大的女演員。

蘇青贏了劉濤
不過在《大決戰(zhàn)》開播之后,大家猛然間發(fā)現(xiàn),另一位女演員的表現(xiàn)似乎是更加出彩。沒錯,正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蘇青,其飾演的角色是王翠云。

說起蘇青來,一定會有人覺著陌生,一時間想不起有關(guān)其的影視作品。實際上蘇青參演過多部熱播劇,包括李易峰版的《盜墓筆記》、《斗破蒼穹》、《最美逆行者》等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延禧攻略》了,蘇青飾演了反派之一的爾晴,因此一度被貼上了“惡女”的標簽。

說到這里,想必有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蘇青一直以來出演的都是配角。按理來說,以蘇青的知名度是無法與劉濤相提并論的,那又為什么能做到在《大決戰(zhàn)》中與劉濤隔空叫板的呢?
“隔空”源于空間與身份
先來解釋一下為什么要用“隔空”這個詞,是有雙重含義的:
一方面就是單純的“隔空”,說白了劉濤和蘇青在《大決戰(zhàn)》中壓根兒就沒有同場飆戲的機會,甚至在拍攝期間就從來沒有碰過面。畢竟在劇情里,宋美齡和王翠云之間并不存在交集,彼此的關(guān)系只能用素不相識來形容。

另一方面,這個“隔空”也隱喻著兩個人物的身份有別。
宋美齡出身名門望族,畢業(yè)于美國韋爾斯利學院,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通過《大決戰(zhàn)》可以看到,宋美齡不僅僅只是老蔣的夫人,更是起到了輔佐的作用。論社會地位,宋美齡毫無疑問是當時社會的掌權(quán)者之一,是普通老百姓需要仰視的存在。

相較于宋美齡,王翠云則顯得過于平凡了。用老蔣的話來說,就是“泥腿子”一個。盡管其參與了土地革命,但所做的都是最基礎(chǔ)的工作??删褪沁@樣一個小人物,在《大決戰(zhàn)》中的戲份居然能與宋美齡分庭抗禮,稱之為有過之而無不及也算是實事求是了。這樣兩個女性角色在劇中交相輝映,真的是隔了一個非常大的空間,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演員之間的“叫板”、角色彼此的“叫板”
再來說所謂的“叫板”何來,同樣要從兩個層面來看:
首先是演技的層面,實話實說至少在《大決戰(zhàn)》中,蘇青是略勝了一籌的。這倒不是說劉濤的演技不如蘇青,個人認為主要還是角色屬性的問題。
宋美齡的社會地位擺在那里,注定了其時時刻刻都要大方得體,簡而言之有一種hold得住的范兒。對于演員而言,宋美齡身上的那股勁兒是特別難找的,顯然劉濤就找錯了方向。劉濤版的宋美齡讓人覺著有些拿腔拿調(diào)了,就事論事是稍顯做作了。

當然了,如何去塑造宋美齡,這也不是劉濤一個人能夠決定的。目前所呈現(xiàn)出來的角色狀態(tài),肯定是劉濤與導演商定后的結(jié)果。換而言之,這已經(jīng)超出了演技的范疇,更多是對角色的一種全新解讀。只是這種解讀的動機到底什么,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個人最直觀的感受,想起了馬東在《創(chuàng)造101》說過的話:
“只有做到最大程度的不一樣,才會最大程度地被需要”
劉濤版的宋美齡的的確確有別于之前的諸版,但是否做到了最大程度地被需要,恐怕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與之相比,王翠云就簡單了許多,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角色的情緒是外放的,如此一來就給了蘇青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再加上幾場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戲,一下子就打動了觀眾們的心。

比如說當武雄關(guān)跟隨部隊坐船去東北時,王翠云在岸邊號啕大哭的那場戲。再比如說武雄關(guān)犧牲時,王翠云不顧生命危險也要將武雄關(guān)從戰(zhàn)場上背回來那一段戲,對角色都是有加分作用的。觀眾認可了角色,自然也就認同了演員,角色和演員是相互成就的。

實事求是,如果要想演出彩的話,王翠云這個角色的難度遠小于宋美齡。好比《偽裝者》中的于曼麗和程錦云,即便程錦云是女主角,但其人設(shè)確實不如于曼麗那么有吸引力。《叛逆者》中藍心潔和朱怡貞也是如此,不論由誰來出演朱怡貞,觀眾最終都會更青睞于藍心潔。

其次是角色的層面,誠如前文所說,宋美齡與王翠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社會地位落差。貌似有那么一點八竿子打不著的感覺,但從戲劇的角度來說,兩個角色彼此的確有著不可調(diào)和的戲劇沖突。
作為老蔣的賢內(nèi)助,宋美齡的立場顯然是與老蔣如出一轍的。在以往同類型影視作品中,鮮有提及老蔣到底代表著那些人的利益。《大決戰(zhàn)》則給了相對比較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地主和鄉(xiāng)紳群體的利益。所以當我黨把土地分給農(nóng)民時,老蔣才說要把農(nóng)民從土地上趕走。

在此基礎(chǔ)之上,形成了大型的財閥集團,比如廣為人知的四大家族蔣、宋、孔、陳等等。由此不難看出,在老蔣的治下,當時的社會已經(jīng)完全偏離了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了。簡單介紹一下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由民族主義、民權(quán)主義和民生主義構(gòu)成,其具體含義是:
民族主義——反對滿清專治和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jié)之軍閥,求得國內(nèi)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quán)。
民權(quán)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xiàn)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chuàng)制、復決四權(quán)(政權(quán))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jiān)察五權(quán)(治權(quán))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diào)直接民權(quán)與權(quán)能區(qū)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quán),人民則擁有政權(quán)。
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quán),二為節(jié)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用三民主義來評判老蔣,顯而易見是在開歷史的倒車,還在搞封建王朝的思維模式、管理模式。老蔣如此,宋美齡自然也是如此,兩人都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

于是矛盾就出現(xiàn)了,在《大決戰(zhàn)》中,在基層把土地分給農(nóng)民的正是王翠云。當然了,王翠云只是一個縮影,其背后還有千千萬萬個不知道姓名的“王翠云”?!巴醮湓啤奔仁前淹恋胤纸o農(nóng)民的人,也是分到了土地的農(nóng)民,皆為受盡了壓迫的勞苦大眾。說王翠云“叫板”宋美齡,實質(zhì)上是在具象化了勞苦大眾對剝削階級的反抗,這也是《大決戰(zhàn)》這部劇的核心價值。

看過《大決戰(zhàn)》系列電影的觀眾一定很清楚,《大決戰(zhàn)》的劇情就是圍繞遼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戰(zhàn)役展開的。只不過大部分人只知道我黨取得了勝利,至于為什么會贏,則很少有人會去思考。要知道在抗戰(zhàn)結(jié)束之后,國軍兵力為430萬,而我黨只有127萬。我黨不僅在人數(shù)上處于劣勢,而且武器裝備也與國軍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到底是怎么做到以弱勝強的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從《大決戰(zhàn)》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來描繪土地改革就能夠看出來,以弱勝強的秘訣就是民心所向。民以食為天,誰能夠讓老百姓吃飽飯,老百姓就擁護誰。在當時那個時代,能夠讓老百姓吃飽飯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令其擁有自己的土地。有了老百姓的支持,加之國軍自身存在的貪污腐敗問題,在戰(zhàn)場上打勝仗也就水到渠成了。

用小人物王翠云來對標大人物宋美齡,再結(jié)合劇情的走向,便突出了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即便是大人物,如果不懂得尊重小人物們的權(quán)利,也終將會成為失敗者。有句話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王翠云”們正是水,而老蔣和宋美齡則坐在一艘即將傾覆的船上。
最有意義的角色
總結(jié)下來,蘇青能夠隔空叫板劉濤,主要得益于角色的張力以及角色背后的核心價值。雖說蘇青僅憑《大決戰(zhàn)》一夜爆紅的概率很小,但王翠云這個人物,一定是蘇青塑造過最有意義的角色。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