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解讀《道德經》46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禍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釋〉
有道:明道而遵循道。
卻:退卻。
走馬:戰(zhàn)馬。
以糞:用于耕田。糞:形容耕田。
無道:不明道,背道而馳。
戎馬:戰(zhàn)馬。
郊:郊野。
禍:災難。
莫:沒有。
咎:罪過。
欲得:貪得無厭。
足:滿足。
常:長久。
〈譯文〉
如果天下大道暢行,戰(zhàn)馬就會退役去耕田。
如果天下背道而行,戰(zhàn)馬就會在郊野生子。
天下最大的災難就是不知足,
天下最大的罪過就是貪得無厭。
所以,知道滿足的這種滿足,才能真正長久的滿足。
〈解讀〉
本章主要是以國家戰(zhàn)爭為例,闡述生活中修身為道,做到知足,知止,不貪得無厭的意義。
《道德經》的中心主旨就是指引世人明白道,效法道呈現(xiàn)出來的德,即“尊道而貴德”。
明白道,就是要明白道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總源頭。道的本體(原本的狀態(tài))是無,天地萬物(有)都來自于無,也就是說天地萬物的原本狀態(tài)都是無,即天地萬物(包括人)與道是一個整體,天命本心本性都是無。
道呈現(xiàn)出來的德,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即無我之無為玄德。
道創(chuàng)生萬物,畜養(yǎng)萬物,展現(xiàn)出來的特征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天地間,“有”提供的只是工具,“無”產生的才是功用。道依靠無,做到無為,生養(yǎng)萬物,產生了天地大用,這就是天之道。
修身為道,明白道,效法德,尊道貴德,人生就能體悟到無、無我的本質,遵循天之道,依靠無,做到無為,以此體現(xiàn)生命存在的意義,創(chuàng)造出人生的最大價值。如此,大道就能在天下暢行。
世人受滾滾紅塵誘惑的遮蔽,就會迷失了自己的天命本心本性,不明白道,體悟不到生命的無、無我本質,顛倒認知,產生了自我。自我則私心私欲而有為,背道而馳,如此,天下背道而行。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如果天下大道暢行,人們都會遵循天道。君王遵循天道,就能體悟到無、無我的生命本質,依靠無,做到無為而領導國家,處無為之事,沒有私心私欲,公平,包容,慈愛,善利萬物而不爭,以百姓心為心,時時處處以天下為己任,以百姓利益為重。君王沒有了自我貪欲,就不會為了滿足貪欲而發(fā)動對外擴張掠奪的戰(zhàn)爭,國家沒有了戰(zhàn)爭,天下太平,百姓休養(yǎng)生息,軍隊的戰(zhàn)馬也就派不上用場,軍改民用,戰(zhàn)馬用于農耕。
如果天下無道,君王不明道,體悟不到生命的無、無我本質,就會自我。自我則私心私欲膨脹,貪婪享受,貪得無厭,為滿足自我貪欲,就會發(fā)動掠奪戰(zhàn)爭?!按呵餆o義戰(zh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戰(zhàn)火連連,攻城略地,為土地,為人口,為寶物,為面子,都會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百姓因此生靈涂炭。戰(zhàn)爭頻繁,戰(zhàn)馬必須長注郊野備戰(zhàn),母馬也只能在郊野生小馬。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大到國家,小到個人,為什么災難重重,亡國喪身?根本原因就是不明道而違背天道,“不知足”,貪得無厭。
不明道,就不能體悟無、無我的生命本質,顛倒認知而自我。自我者,生活中表現(xiàn)出爭名奪利的功利心,爭強好勝的虛榮心,不知足的貪欲心。自私自利,自傲自大逞強,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爭名奪利,勾心斗角,損人利己。不知足,貪得無厭就是自我在生活中的明顯表現(xiàn)。
好比“舍得”的道理,人人都明白有“舍”才有“得”。明道者無我無為,勇于“舍”,一直在舍,反而成就了一生輝煌。
不明道者,不敢“舍”,反而是一直在爭,在求,不知足,貪得無厭,把物質名利作為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身、心都填得滿滿的,看似富有,實際上人生已是負重累累,被物質名利所控制,一生忙忙碌碌,生命耗磨在名利,虛榮,貪欲的紛擾,煩苦,糾纏,爭戰(zhàn)之中,充滿災難和危險。自己反認為很聰明,很富有,到頭來一場空,一無所得。
“知足之足,常足矣”。用自我,私我小我運作的人生,浮躁,平庸而渺小?!坝兄詾槔?,無之以為用”,物質名利只是人生賴以生存的工具,不能創(chuàng)造人生的價值,人生窮于追逐工具,只會迷失人生存在的意義。依靠無,做到無為,就是遵循天之道,才能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人生。
“天道無親,恒與善人”。生活中,面對物質名利,怎么辦?依靠無,做到無為,發(fā)揮無為的人生大用,順應天道的自然饋贈,不求,不爭,不貪得無厭,知止,知足。知足常樂,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止知足方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