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MBA時哪些心態(tài)如何調節(jié)?
1、信息缺失型
斯蒂格利茨曾提出信息的缺失程度與決策的正確與否緊密相關,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假設一位同學要考m大學某專業(yè),準備了大半年臨近報名才發(fā)現(xiàn)該專業(yè)只招收2人,迫不得已只能改變目標。這就是對考研基本信息掌握不足導致的結果。
除了公開的基本信息,還有部分信息是比較“灰色”的,需要一定的關系才能打聽到——例如調劑信息,對于高分落榜考生就像是根救命稻草。
在決定是否考研之前、考研過程之中以及考研完成之后,都要不斷地搜集相關信息資料,無論正規(guī)渠道的信息還是道聽途說的消息,統(tǒng)統(tǒng)拿下,然后再做認真判斷,篩選出有價值的部分,為自己的考研服務。
法則之一:完全掌握公開信息,全力爭取灰色信息。
2、容易受傷型
考研的難易程度與報考學校和專業(yè)是緊密相關的,從易到難分別是:本校本專業(yè)、本??鐚I(yè)、跨校本專業(yè)、跨校跨專業(yè)。
被“暗算”的機率有多大?往往是:
A)導師不了解(或認同)你或你原來的學校;
B)部分學校習慣于自給自足,形成了學術派系;
C)部分學校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形式,對本校學生采取“地方保護主義”;
D)部分學校,對同等學歷的考生采取歧視性政策。
對于教育發(fā)達地區(qū)的學校(特別是國內一流名校),在招生時已經基本做到了公平與公正,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本科生,不妨將眼光放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俗稱“天南海北”)等地的知名高校。在了解信息,確認無誤之后,可以埋頭苦干,用你的實力來說話。
法則之二:選擇合適的學校與專業(yè),盡量減少遭暗算的可能。
3、優(yōu)柔寡斷型
部分考生長年搖擺于城市、學校與專業(yè)的選擇之間,結果時間被白白浪費。
確定專業(yè)和學校的基本方法是:
一是以興趣、發(fā)展前途與個人能力為衡量標準,確定專業(yè)方向;
二是以個人關系、個人能力以及搜集的學校信息為衡量標準,確定報考學校;
三是早做決定,“死不悔改”;
四是特殊情況下,例如突然發(fā)現(xiàn)與其他學校相關導師有更好的關系等可以考慮更換目標,但也必須力求果斷。
做出決定之后,馬上找到報考學校的各種資料,特別是指定教材和課堂筆記等甚至對報考導師的學術觀點要有所把握。
法則之三:優(yōu)柔寡斷就是浪費時間,早作決策立即行動。
“清培商領院”小編“小楊老師”編輯發(fā)布若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