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森海、ag、聲闊4款降噪耳機對比,結果我裂開了
不得不說時代變了,心態(tài)也變了,我們應該更加理性和客觀去看待和購買自己需要的電子產品。
距離上次做類似無線頭戴主動降噪耳機橫評,已過去一年多的時間,sony,B&O,DALI,BOSE可謂各有千秋,BOSE、sony那降噪效果確實頂頂厲害,而老派音響品牌B&O和DALI在聲音藝術層面的調教,也可以說力壓大眾消費類電子產品,最終還是要看自己需求來選擇。

近年又陸續(xù)把玩了很多很多音箱、耳機等音頻產品。這次依舊是挑選了自己覺得很有意思、且頗具代表性的主動降噪大耳機,和大家分享。
包括上次略帶遺憾沒能測試的sony WH1000 xm4(視頻策劃時xm4剛出沒趕上),還有近兩年勢頭突飛猛進的國產品牌,Soundcore聲闊Q35,這兩個比較偏向大眾消費類。另外兩款分別是日本HiEnd級別的傳統(tǒng)音響品牌,Final旗下的無線類耳機子品牌Ag,從面世起就在國外爆火,去年底終于引進到國內的WHP01k。以及德國聲音巨頭,森海塞爾的無線降噪旗艦代表作,大饅頭momentum 3代。

這些器材都是自購的。
我自己興奮地摩拳擦掌的同時,也很深度思考了這次橫向對比的主要內容,時代變了,就無線降噪大耳機來講,當今我們更應該關注什么?
關心外觀?外觀更多的不是個人喜好么,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我不應該代表別人去定義一款耳機好看與否。再和大家伙掏個心窩子,好不好看的根本,可能大概率是佩戴的人好看,啥耳機都好看吧。實在是扎心了。
關心配件?是廠家會多給個充電寶讓我充手機,還是忘了送充電線?現在的電子產品給的都是只多不少,沒有對比的必要了。
我甚至連什么高清無損音質藍牙協(xié)議都不關心了,安卓用戶不會為了耳機app更流暢便捷去換蘋果,蘋果用戶也不會為了一個藍牙耳機支持什么LDAC高清無損協(xié)議,專門買個安卓手機去伺候。

先說個大家肯定關心的吧——
價格
WH1000 xm4:1999元
Momentum 3:1999元
Ag WHP01k :899元
聲闊 Q35 :999元
多么直觀。
第二個,說一下我本來不想說,但還是要提出的——佩戴舒適度。
都2222年了,做不好佩戴的那能叫頭戴耳機嗎?放心不會有廠家只用金屬做個鋼鐵俠或者只用海綿搞個什么寶寶出來的?,F在的耳機,各種頭梁耳罩伸長縮短,3D式全方位隨便瞎調,調節(jié)范圍也都很大,Duck不必擔心。當然如果你真的頭大到超乎常理,那估計戴啥都夾頭,同理頭小確實也都掛不住。關于這事兒建議親親咨詢爸爸媽媽呢,沒準還能意外發(fā)現自己原來是超高腦容量的能人異士,亦或是終于在這天感到自己格外精致。
SO,我都幫你們試過了。

佩戴舒適度:
WH1000 xm4:★★★★★
Momentum 3:★★★★★
Ag WHP01k :★★★★★
聲闊 Q35 :★★★★★
工藝我認為是很重要的事情,基于兩點。工藝直接體現成本,500塊的東西工藝有可能不好,但五萬塊的東西,工藝不好是一定說不過去的。其次,工藝是品牌實力很明顯的體現,無論你技術實力如何,工藝直接涉及你的技術、性能,能不能實現,能不能保證產品一致性,以及長期的質量穩(wěn)定性。甚至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廠家對待消費者誠意的體現。
工藝方面其實也比較好判斷,不拆開的話,能看到的外殼模具的精度,毛邊、縫隙、材料、質感、表面處理工藝、顏色均勻度等,都是工藝的直觀體現。
制造工藝:
WH1000 xm4:★★★★☆ 4.5
Momentum 3:★★★ 3.0
Ag WHP01k :★★★ 3.0
聲闊 Q35 :★★★☆ 3.5
先說和預期差別最大的,森海大饅頭3代,本以為做工會很精致,畢竟售價在那。然而仔細看下,降噪拾音頭略歪,毛邊不少,模具精度不高,金屬切割也很隨意等,要不是我太熟悉森海了,不然還以為買到了假貨(京東森海官方店)。大饅頭3代,算是一般的、正常的耳機行業(yè)工藝水準。



再說完全符合預期的,索尼1000 xm4,確實工藝比其他肉眼可見得好,幾乎沒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少半顆星是吐槽這萬年不變的油膩塑料感。



聲闊Q35比一般耳機的工藝要好些,但沒好到高出一個級別,仔細看的話還是有些細節(jié)精度不夠檔次的工業(yè)痕跡,而且玩具感比較強。



Ag whp01k的工藝水平,出于日系簡約設計,猛一看整體性和流暢性是不錯的,細看的話,和森海差不多,看作耳機行業(yè)一般工藝水準。


降噪性能:
這個是最適合用數據測試來直觀對比的項目,音箱播放全頻段白噪音,噪音聲壓級在83dB左右,這個響度大概可以理解為你用正在用除草機除草時的噪音。紅色曲線為未佩戴降噪耳機時的全頻段聲壓級,黑色曲線為佩戴降噪耳機后各頻段降噪水準,圖上測試結果,是全部耳機開啟最大降噪性能時的讀數。黑紅兩條曲線中間間隔越大,代表降噪性能越強,不同于單一測量總體降噪了多少聲壓值,而是各頻段不同的降噪效果,都有顯示。


回想上次橫向對比,bose、sony的降噪性能極佳,但實際使用上因為性能過強,會有悶頭、眩暈的不適感,而DALI、B&O雖說開啟降噪后相對舒適,但降噪性能和前兩者卻有著很大的差距。而這次對比,我發(fā)現整個行業(yè)的降噪技術在進化,第一個體現是,這次的4個耳機,開啟降噪后,都沒有太強的悶頭感。另一方面,上次對比發(fā)現各家的降噪技術,在實際降噪水平上,是明顯有層級的差距的,而這次雖說sony的降噪性能依舊是最佳,但各家降噪性能的差距,并不像之前那樣肉眼可見的直觀、明顯了。只能說有所差別,但這4款降噪性能的整體差別已經不大了,已經不存在特別明顯的有如技術壁壘般的巨大差距了。


極限降噪性能:
WH1000 xm4:★★★★☆ 4.5
Momentum 3:★★★☆ 3.5
Ag WHP01k :★★★☆ 3.5
聲闊 Q35 :★★★★ 4.0
但我們還要知道,極限降噪性能只是真實體驗的一部分,我還很關注降噪對音質的劣化程度,畢竟主要用來聽歌的東西,綜合實際體驗和仔細研讀了測試結果后,我發(fā)現了有趣的小細節(jié),甚至可能發(fā)現了一些品牌的小秘密。這讓我有點興奮,也有點難過。

難過的是,我是個索粉,成為索粉的根本是其對音質的執(zhí)著,對聲音藝術、審美的呈現,而如今,我在1000 xm4上,發(fā)現其是幾個耳機里,開啟降噪后,音質劣化最為可聞的,而且轟頭感較為突出,在各種花里胡哨的功能上也、卻是越走越遠。

頗具反差感的,也是讓我比較興奮的,同為日本另一家長期鉆研音質的品牌,final旗下的Ag whp01k。我前段時間還分享過,分享里有個重點——01k是我聽到的降噪耳機里,開啟降噪后,竟然幾乎感覺不到音質有被劣化。而01k的產品通告中,只提及了是完全自主研發(fā)的主動降噪功能,其它的都沒透露。
當時研究了一圈,發(fā)現01k降噪部分,最特殊的,是與主體做了全分立,電路、甚至供電上,都是完全獨立出來,單獨控制的。這樣花大成本把降噪部分全分離做的,市面上僅此一家。當時的判斷是,不會劣化音質主要因為這樣特殊的設計,仔細看過測試數據后,我發(fā)現了另一個端倪——01k降噪后的曲線,不同于其它耳機大范圍對兩端噪音部分做抵消,中頻段舒緩部分做一定保留。而是與眾不同地將全頻段和原噪音曲線保持大面積協(xié)調一致,可以看到其很有針對性地,在很多微小但聽覺敏感的頻率點上,做了明確衰減,這個曲線我看了很久,有幾層假設和邏輯推導,簡單粗暴總結的話,這種降噪后全頻依舊保有的一致性,可以直接理解為降噪功能對聲音的干擾(或者說改變)極低。

前兩天參加榮耀的媒體溝通會,新的榮耀耳機有測溫功能,工程師說可以開啟連續(xù)測溫功能,每十分鐘測一次,絲毫不影響續(xù)航,就沒往下說了。我很想問為什么不會掉電,后來問品牌方,回復涉及商業(yè)秘密不能透露,意思是其實一句話就可以點破,但沒人會告訴我。因為這種消息出來的話,很容易被競品直接復刻。
Ag耳機降噪的特殊性,我探索到現在,確實信息量比較大,但人家就一句話都不說,可能也是不希望被模仿吧。做到這種降噪效果的前提,除了得先做出個全分立降噪的硬件系統(tǒng),還得特別了解聲音所有的細節(jié)頻段,大量調音技術的沉淀積累,最后還要花費大量人力、金錢以及時間成本,去進行這個細部微調。全頻段一致性相對容易做到,而微調極難。即便思路容易抄,而真正核心的細部微調,也確實只有像final這樣長時間精鉆音頻研究的廠家會這么做,但普通用戶可能也很難理解廠家的良苦用心。
有點跑題了,最興奮的還是數據非常直觀地肯定了我這練了二十多年的耳朵,判斷聲音時的準確性(玩笑)。


森海的大饅頭3代開啟降噪后的音質劣化也不大,低頻質感稍微變化,多了些彈性,少了分“帥氣”,但降噪后整體音質還是很有保障的。仔細看圖上也是低頻聲壓改變比較多,中高頻也保有了不錯的一致性


而聲闊Q35的降噪性能表現不錯,降噪對音質劣化雖說比較可聞,但整體感受還算良好和易接受。
想了想這個挺重要,還是要有分數體現。
降噪對音質的劣化程度:
WH1000 xm4:★★★ 3.0
Momentum 3:★★★★ 4.0
Ag WHP01k :★★★★☆ 4.5
聲闊 Q35 :★★★☆ 3.5
主觀音質:
我這邊是有丹麥B&K測試儀器的,但我從不會用數據來說音質。想必玩得久的都了解,聲音這種藝術、審美向的東西,如果說音質、聽感是一塊錢,那和它的參數,最多是有半毛錢的關系。如果誰和我說看頻響圖、參數什么的就能知道聽起來是什么聲音,那我無話可說。
藍牙傳輸技術和針對藍牙的聲音調教已相對成熟,藍牙的音質早已不再是最大的瓶頸。上次橫評到現在,雖說沒發(fā)現音質層面又有了突飛猛進,但各家耳機的音質確實已經足夠好了。聲音的硬素質基底都過關。如今更多考量在于,品牌最為優(yōu)勢的調音審美有沒有發(fā)揮出來。

Wh1000 xm4的聲音,在大家你追我趕,技術進步以及其他品牌做細做精、各顯神通的當下,在我看來并不具備音質的優(yōu)勢,因為之前仔細把玩過xm3,對比3代的話,聲音解析力雖然聽起來有所提升,低頻的清晰度、渾濁感也有所優(yōu)化,但怎么聽都覺得,屬于索尼品牌的聲音風格越來越少,以前索尼那獨有的凜冽、通透、刺激又舒暢的聽覺愉悅感,幾乎在這個耳機上找不到了。說泯然眾人矣吧,這音質想必大多數人都覺得還行,但著實缺乏聲音的趣味,就是很稀松平常的大眾流行口味兒調音,不說難聽,也沒什么好聽了。

森海大饅頭3代,這個耳機一聽就覺得對勁,有內味兒了,森海的聲音,是德系調音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脈。傳統(tǒng)德系聲音的基調,是中性、嚴謹、板眼以及扎實,而森海一脈的聲音風格,常被大家稱之為“海”味兒。當然,不是咸魚味兒哈~森海在傳統(tǒng)德系聲底上,會賦予聲音一種澎湃的氛圍感,細密且扎實,層層撲面而來,濃郁又舒緩。中正的同時,聲音帶有非常巧妙的“磁性”感的調音手段,我常常覺得這種風格,頗具“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韻味。大饅頭3代基本完整保留了森海塞爾最具代表性的德系海味兒調音,聲音揭示力、還原度在我看來也是俱佳的。無線耳機中,音質可謂優(yōu)秀行列。

Ag的whp01k,這耳機我研究了一圈,不得不說,極端苛求音質的final,做899的大眾消費類產品,whp01k把絕大部分成本都押寶在了音質上。專為此耳機研發(fā)高性能聲學單元,又全自主開發(fā)物理全分立降噪電路,再對降噪頻段做全精細化微調,將降噪對音質的劣化降到最低。分明是拿實力和價格來硬剛的。不得不承認whp01k是我聽過千元級降噪耳機中音質最好的,聲底調教完全不輸兩千元級森海大饅頭3,而和森海的德系調音,最大區(qū)別在于,whp01k的聲音是很分明的“日系”調音取向,靚麗、活潑、溫柔、甜潤的特質凸顯,突出豐富細膩的情感,以及略帶溫度和歡快感的整體氛圍表達。聽這耳機難免想到面前是一碗“富士雪山”綿綿冰,舀一勺化在舌尖上,清甜,棉滑,彌散。

這次Q35相對出乎我的意料,可能是優(yōu)良的蠶絲單元振膜性能,Q35的聲音,一耳朵聽來在聲底素質上是非常優(yōu)秀的,解析力強,細節(jié)豐富,而且動態(tài),微動態(tài)都表達的足夠細膩和爽朗,兩端延展也足夠開揚,三頻均衡且能量分布均勻。但問題也來了,這東西聽起來,怎么沒有調音啊,感覺就是不錯的單元加上不錯的電路,通上電出來個確實不錯的響動。而從音樂美感上而言,我除了感受到了外殼共振腔體的塑料味兒,實在找不到什么有價值或者說美感的“音樂修養(yǎng)”在里面,這種優(yōu)秀的硬件條件,與十足反差感的“能響就行”零調音審美,就讓我覺得,是對好的單元和電路性能的浪費...這么功過相抵實在可惜。

主觀音質方面,聲底素質差距不大的當下,以深耕精細化、有特色的音質為王,打分如下:
WH1000 xm4:★★★ 3.0
Momentum 3:★★★★ 4.0
Ag WHP01k :★★★★ 4.0
聲闊 Q35 :★★☆ 2.5
其它實用性:
作為日常用品,其實用性對我來說就是頂頂重要的事情。
就實用性考量,我重點對比了四個點——app、便攜、快充和續(xù)航、延遲。
快充和續(xù)航是非常直觀的事情:
WH1000 xm4:30小時續(xù)航,快充10分鐘,使用5個小時;
Momentum 3:17小時續(xù)航,不支持快充,充電時間3.5小時;
Ag WHP01k :35小時續(xù)航,不支持快充,充電時間2.5小時;
聲闊 Q35 :40小時續(xù)航,快充5分鐘,使用4個小時;

沖電、續(xù)航評分:
WH1000 xm4:★★★★☆ 4.5
Momentum 3:★★★ 3.0
Ag WHP01k :★★★★ 4.0
聲闊 Q35 :★★★★☆ 4.5
便攜度,畢竟經常帶出門的東西,這個也容易判斷:
1000xm4和Q35的便攜度基本一樣,視為折疊體積+硬殼高匹配度耳機包,此方案為最優(yōu),而whp01k折疊后體積還不錯,但因為只給了布袋子,便攜度次之。森海就比較夸張了,體積偏大,且單元無法翻轉,折疊后的體積依舊很大,加上一個半軟質收納包,收納后體積基本是索尼、聲闊的2倍,這個便攜度肯定扣分了。

便攜度:
WH1000 xm4:★★★★☆ 4.5
Momentum 3:★★☆ 2.5
Ag WHP01k :★★★☆ 3.5
聲闊 Q35 :★★★★☆ 4.5
app,這個在我看來是雞肋的東西,我猜大多數人裝上后之后打開一次,留著沒用刪了可惜。但這里我有話想說,而且發(fā)現值得打分。
1000xm4的app功能非常豐富,包括智能場景ai調節(jié),語音識別自動暫停,人耳拍照定制化調音,人耳聲學空間分析等,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它基本都具備,這里要為sony作為行業(yè)先鋒的精神,大大點贊,不負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領頭羊皮牌,態(tài)度絕對值得滿分。

但問題來了,ai不智能,基本是所有主打ai產品的通病,甚至因為各種智障,反倒給我?guī)砝_。這還可以理解,然而定制化功能?捆綁的是索尼音樂app,沒錯,綁的死死的。如果不交錢不沖會員,那你就一丁點東西都體驗不到。如今我已經因為版權、功能等各種問題,充了qq音樂、網易云、apple music等各種音樂會員,現在買了你家設備,又要讓我充音樂app會員?好吧那我充沖之前試聽一下總不過分吧,然而試聽過程中,你所有小小的任何操作,處處把你卡死,生怕你多試聽哪怕一秒鐘,處處透露出“趕緊交錢”的氣息。我立刻馬上卸載了全部索尼app,那種惡心的感覺讓我氣不打一處來,我不認為你品牌厲害就可以這么做,怎么看都是赤裸裸在搶劫、綁架、勒索。就這個問題,我給負分都嫌多。

而Q35的app倒是給了我些許驚喜,里面除了常規(guī)的聲音調節(jié)功能,還有些和聲音關系不大,但更貼近生活的小趣味,如白噪音助眠、冥想,你可以模擬和混合出很多類似雨聲、鳥叫、風聲的小情調這種,第一次讓我有了會再次打開此類app的想法。
大饅頭3代的app相對常規(guī)和實用,但也基本屬于不會打開第二次的類型。

而Ag出于貼近生活的理念,直接去掉了app功能,專心聽耳機,也不會因為手機里躺著個雞肋app而礙眼,這設定也夠有勇氣的。
手機app:
WH1000 xm4:★★☆ 2.5
Momentum 3:★★★☆ 3.5
Ag WHP01k :★★★ 3.0
聲闊 Q35 :★★★★ 4.0

延遲,這點在聽歌上可以說沒有影響,但涉及打游戲、看電影時關于聲音和畫面的同步性,所以也是重要的屬性。我使用通俗易懂的superpowered latency test app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可以理解為同等測試環(huán)境下的相對值,用來對比4款耳機延遲方面的差別是夠用的。但要聲明下,這個相對值并非實驗室高精度儀器、低干擾環(huán)境下測出來的,接近極限性能的精確數值。畢竟我是做對比和使用參考,不是搞技術搞研發(fā)生產。
原理也很簡單,就是建立播放和錄音的回路,軟件檢測這個回路中間的延時是多少。因為其中有個麥克風回路,這個測試結果會把幾款耳機的延遲區(qū)別放大,實際人耳接收的話,延遲只會更低。

需要先知道自己手機回路的延遲是多少,各種手機延遲都不一樣,我手機比較老了,本身就存在210ms左右的延遲。最后要減去手機本身的延遲,減去后再除以2的話,會更接近產品的真實性能。
1000xm4的延遲水平,數值為113ms,屬于比較優(yōu)秀的,實際聆聽的話,耳朵對延遲敏感的人還是能察覺到的;

大饅頭3就很夸張了,數值竟然為負數(-26),也就是延遲已經底到了比我手機本身的回路還低,除了證明大饅頭3代優(yōu)異的低延遲表現,也側面證明我也確實該換手機了。這款屬于不敢說絕對察覺不到延遲,但也基本屬于0延遲的存在了;

而whp01k的延遲,55ms的數值,簡單理解為比sony還要快一倍,也基本屬于察覺不到延遲的存在;

聲闊的Q35就比較捉急了,無論是測試還是實際聆聽,這個延遲感確實是比較明顯的;
這意味著1000xm4、Q35建議只用來聽歌,打游戲看電影的話,這兩個就不太到位了。而Ag和森海的低延遲特性,聽歌、看電影、打游戲兼?zhèn)洹?/p>
延遲產生的原因很多,而這4款存在延遲差異的核心,是LDAC和APTX LL傳輸協(xié)議的區(qū)別導致的,大饅頭3代和WHP01k,近乎0延遲的實現,核心是因為二者都搭載了APTX ll低延遲協(xié)議,走LDAC協(xié)議的xm4和Q35,現有技術條件下,無論如何都無法把延遲做到很低。不多贅述,有興趣可以查一下。
低延遲性:
WH1000 xm4:★★★☆ 3.5
Momentum 3:★★★★☆ 4.5
Ag WHP01k :★★★★ 4
聲闊 Q35 :★★☆ 2.5
打分部分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我覺得內容還不夠完整,仔細找到了每款產品的個性特點供大家參考。
優(yōu)質特點:
Wh1000xm4:氣壓優(yōu)化是sony獨有的,對不同氣壓場景下(如飛機、地面),降噪聆聽的舒適性有切實幫助。

大饅頭3代:貌似連官方都沒有提及的,除了藍牙功能,這款耳機還內置了完整的usb解碼放大電路,也就是支持usb有線數字輸入,用戶可以直接使用USB線接駁手機、PC、平板等設備進行聆聽。具備此功能通常意味著,USB數字輸入的情況下音質會更好,因為可以讓廠家近乎完整地詮釋聲音技藝,而不受無線相關限制。其余3款耳機,usb口僅支持沖電。

Ag的whp01k特色也很鮮明,全自主開發(fā)單元,注重單元物理層面的調音技術,又全自主研發(fā)降噪功能模塊,實現了降噪與聽音功能,從電源到電路的全分體設計,還在降噪功能的軟件層面進行了極為精細的優(yōu)化和微調,一切從音質出發(fā)的理念,淋漓盡致地在產品中貫徹始終。同時為追求極致易用的理念,砍掉app,也是非常勇于取舍,是謂獨一無二。

聲闊Q35:老實說在研究特點時把它給忘了,現在看的話,好像最大的特點就是沒什么特點,哪哪都整挺好?非要說的話,就是振膜融入了蠶絲材料吧~
最終打分:
頭戴式主動降噪耳機的核心,終歸是聽音樂第一。而功能上,最重要的非降噪莫屬。
聲音主講藝術,降噪主講技術。
綜合考量,對音質聽感打分2倍權重暴擊,對極限降噪性能打分1.5倍權重暴擊,對降噪功能對音質的劣化程度1.5倍權重暴擊,總分為各項分數相加后除以項目數量+權重數量進行平均。
綜合分數計算結果如下:
WH1000 xm4:3.7954分
Momentum 3:3.7045分
Ag WHP01k :3.8636分
聲闊 Q35 :3.6590分
寫到這我傻了,怎么好像并沒有體現出什么差異化,而且這最終分數的客觀性和參考價值,猛一看也不太負責的樣子?
我立刻馬上冷靜下來,這東西客觀嗎?宏觀角度看的話,其實是客觀的,這些耳機都是實力大牌出品的,雖說價位區(qū)別挺大,一千、兩千元級。但讓我出門選一個,我選擇隨手抓,因為確實沒有哪個耳機,可以全方位碾壓其他對手,整體而言就是七七八八都差不多,相信每個人也會根據使用場景不同,各有傾向。
但這么結束我覺得不負責任,分析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打分不夠精細化,本以為就簡單對比下,5分制夠用了,沒成想隨著深度思考,陸續(xù)加入了類似延遲測試、音質劣化程度等更多選項。所以我決定再次仔細考量,以10分制重新評估。
第二次綜合評估分數如圖:

鼓搗半天,非常細心地重新打了分,怎么還是沒什么區(qū)別啊,毀滅吧,累了,不搞了不搞了,結果就是這樣了。
確實綜合來看,這4款耳機沒什么本質上的區(qū)別,或者說競品碾壓優(yōu)勢。
非常注重音質的用戶,買大饅頭3代、Ag WHP01K都行。對音質沒那么看中,但對降噪性能有切實需要,比如長期處在強噪音工作環(huán)境的,買索尼xm4或者BOSE都行。
WH1000 xm4:1999元
Momentum 3:1999元
Ag WHP01k :899元
聲闊 Q35 :999元
價格沒辦法打分,最后再列一遍,省的家人們再去上面翻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