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六才子書
清初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評點群書,以《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六才子書”。
第一才子書——《莊子》?!肚f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jīng)》,是道家經(jīng)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七篇是莊子所寫,“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肚f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1]。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chuàng)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第二才子書——《離騷》。《離騷》是《楚辭》的篇名,為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浪漫主義抒情詩。全詩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王逸《楚辭章句》題作《離騷經(jīng)》,也有人稱為《離騷賦》,或簡稱《騷》。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來指代《詩經(jīng)》和《楚辭》。《離騷》中詩人用了許多比喻,揭露了統(tǒng)治集團的丑惡,抨擊了他們的奸邪、貪婪和殘暴。同時,也塑造了堅持正義、追求真理、不避艱難、熱愛鄉(xiāng)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1]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2]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第三才子書——《史記》。是西漢司馬遷撰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1],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2][3][4][5][6][7][8]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第四才子書——《杜詩》。《杜詩》主要是杜甫的律詩。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杜甫的律詩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是近體詩創(chuàng)作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律詩,代表了近體詩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
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2][3]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