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智老人
只有當失智老人不再被視為“他們”,而是被認為平凡普通亦如“我們”,世界才會沒有被遺忘的角落。

前不久,偶遇友人,問及其年登八旬的父母近況,他一臉愁容和惆悵。原來他母親失智了。起先只是前說后忘、丟三落四,父親陪去看病,她拒絕接受醫(yī)生的治療方式,執(zhí)意不再就醫(yī)。沒多久,母親的情形每況愈下,吃飯、穿衣、就廁、洗澡等行為變得越發(fā)困難,甚或失憶,幾無控制自己身體的一切意識。聞之,我陡然而生憐憫之情,除了勸慰,唯有喟然太息。
一個人從搖籃到墳?zāi)梗瑫?jīng)歷不同的年齡時段,老年是人生地圖的最后一站。南宋大學(xué)士洪邁所著《容齋隨筆》引錄朋友中書舍人朱新仲的“人生五計”一說。他認為:人的壽命姑且按70歲計算,那么10歲左右叫“生計”,20歲時為“身計”,30—40歲為“家計”,50歲為“老計”,60歲以后稱“死計”(“夕陽銜山,倏而就木”)。人終究是要老的,不回避是一回事,如何順順當當走完這段路程又是一回事。倘若失智,那是難以做到朱新仲論“死計”所說的“絲毫無慊”。作家周大新前幾年寫了一部講述老年人生活的小說《天黑得很慢》,其中引用了一位英國醫(yī)生對退休者余生時間的劃分:最后尋歡階段、死亡準備階段、死亡開始階段。在我看來,失智老人盡管還有正常人的生命體征,但其認知功能障礙導(dǎo)致視空間能力損害、抽象思維和計算能力喪失、人格和行為改變,似進入了“死亡開始階段”。

讀過《百年孤獨》的人,都記得馬爾克斯描述過一個令人揪心的畫面:在一個得了失憶癥的村落里,人們用諸多小紙條寫下“牙膏”“門”“窗戶”“開關(guān)”“鍋子”字樣,把它們貼在每一個即將被遺忘的物件上,以備失智者失憶時可以用來提示。其實,小紙條的提示對于失智老人是無濟于事的,因為其全然沒有認知能力,就連曾經(jīng)那么親近恩愛的家人也可以完全遺忘,變成陌路人,那么,還有什么是生命可以依靠和相信的呢?
吳宓晚年曾在書札中對其愛徒說:“老人難得是在健康(身體)、清明(神智)、安定(生活)、快適(精神)中,無病而終。”失智老人一俟失去了“清明”這一幸福元素,遑論其他?老人無論富貧、不分貴賤,只要失智了,他便淪為弱勢群體,更值得同情、關(guān)愛、呵護,自不待言。鑒于親緣關(guān)系,家人(配偶、子女)護理失智老人責無旁貸,社會也亟需關(guān)注這個問題。這里,不妨列舉一家銀行的“空頭支付”的游戲:一位老太幾年前已將存入某銀行的10萬元取出了,但她失智后,鬧著要去銀行取款,女兒無奈,只得陪她去銀行。女兒說明來意后,銀行破例“付款”,將一疊白紙裝入大信封交給老人,平息了她的暴躁情緒。

中國早已進入了老齡社會,面臨著大概率的老年失智:65歲以上患阿爾茨海默癥率為3.4%,75歲以上13%,85歲以上20%。中國老齡科學(xué)研究負責人說:“從失智老人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luò)來看,他們從家庭以外能夠獲得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痹谏鐣躁P(guān)心和幫助失智老人方面,我們雖然建立了志愿服務(wù)制度(不少街鎮(zhèn)為獨居的失智老人提供無償服務(wù))、普設(shè)了老年保健護理機構(gòu)(敬老院的規(guī)模日趨擴大),但供需之間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反差。
比爾·拜瑟韋在《年齡歧視》一書中說:“失智老人不能被社會隔離開來,成為異于‘我們’的‘他們’?!敝挥挟斒е抢先瞬辉俦灰暈椤八麄儭保潜徽J為平凡普通亦如“我們”,這個世界才會陽光普照而沒有被遺忘的角落。(沈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