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善村的善惡謎題——明日方舟“春分”故事集劇情解析
????謀善村以“善”為名,但如何是善,如何是惡,誰又能知?有人認為老村長十惡不赦,有人認為老村長情有可原;有人認為方小石偏執(zhí)頑劣,有人認為他正直純真。我想,其中固然有善惡本身難以判斷的緣故,但是不同角色以及不同讀者的價值差異相互混雜,這也讓辨別是非變得更加困難。而這,也正是本文寫作的原因。
?
一、方小石、仇白與原始共同體
?
????謀善村是一個典型的原始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人和人相互熟悉,彼此庇護,共擔(dān)風(fēng)險。因為人與人高度熟悉,人和人的利益相互綁定,所以人和人之間也缺乏明顯的邊界感。老村長可以讓村民把自己的輪椅拿去拆了,以便修好出故障的源石農(nóng)具;方小石失蹤以后,哪怕他剛剛炸了移山廟,村里人也可以動員起來一齊幫著獵戶去找失蹤的孩子,這都反映了在謀善村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特征。
????所以當(dāng)村民想要方小石交出自己的“姓名”時,他們最開始一定是想“害”方小石嗎?難說。因為村民們自己心里就缺乏界限感。就像他們可以隨意地把名字叫成“周四”“周六”一樣,名字的隨意背后是對“個體”這個概念的模糊。他們很可能是覺得,既然我們當(dāng)初可以費好幾天出去找你,既然你把廟炸了我們都不怪你,那你做一天戲,改個名字又能怎樣呢?直到把方小石綁上山之前,他們都很難說是真的對方小石有很大的惡意,甚至我相信如果方小石配合,他們?nèi)蘸笠矔谝欢螘r間內(nèi)給方家一定的補償,因為這就是原始共同體的運作邏輯。
????可惜他們碰上了方小石。
????方小石是一個個人邊界感非常強的人——這一方面來源于他在村子里往往處在一個“被欺負”的角色,另一方面也因為三年的漂泊流浪其實加劇了他內(nèi)心當(dāng)中的孤獨。所以他的“個體感”要遠強于謀善村的其他村民。對名字的敏感也是方小石邊界感的體現(xiàn),名字是個體的標記,方小石見到仇白先報上自己的姓名,說明他對自己作為個體的存在十分看重。也因為邊界感強,所以方小石對“公平不公平”、“對我好不好”非常敏感,對村民的口頭承諾也毫不相信。這也就造成了他將三年前村里對三畝三的占據(jù)看作對他家的“迫害”。口頭承諾的有效性來源于雙方對彼此的信任,但這種信任三年前就已經(jīng)蕩然無存。
????方小石和謀善村代表著人和人兩種完全不同的相處方式,而這種碰撞必然以方小石與謀善村的徹底割舍而告終,因為雙方都不可能在幾天之內(nèi)便脫胎換骨。只是原來方小石還惦念自己的父親,但如今他只能將自己的父親連同謀善村一同舍棄——當(dāng)父親說出“方小石”必須死時,他就已經(jīng)占到了“謀善村”的那一邊。
????獵戶的行為也類似哪吒傳說當(dāng)中的李靖,而在剔骨還父之后,哪吒迎來了自己的重生。從這個角度來說,仇白就是方小石的“太乙真人”。漂泊五年,軍旅五年,仇白自稱自己是個“無家可歸之人”。她有著和方小石一樣的邊界感。因此當(dāng)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以后,她選擇將小石帶走,留在自己身邊。古人將“師徒”作為“父子”的擬態(tài),生在水匪之家,長在漂泊江湖,之前仇白因殺父之仇而以重岳為師,重岳實際上以“師父”的身份代替被他殺死的水匪,教本領(lǐng)、教做人,部分地彌補了仇白人生當(dāng)中“父母”角色的缺位。如今仇白帶走方小石,教方小石功夫與做人,實際上也正是在模仿自己曾經(jīng)與重岳的關(guān)系。
????這是兩種關(guān)系的替代,而不是“善”與“惡”的替代。
????其實,謀善村最對不起的不是方小石,而是小導(dǎo)演。
?
二、小導(dǎo)演、熟人倫理與生人倫理
?
????不知道大家看到故事集當(dāng)中的最后一個故事時感觸如何——我的感受可以概括成兩個字:“落差”。原來我們只在乎方小石和謀善村的沖突,我們只想知道二者之間誰對誰錯,我們想著仇白把方小石救走,一切應(yīng)該塵埃落定。但在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忽略了那個本來最不應(yīng)該被忽略的人,就是那具無名尸體的主人,那個小導(dǎo)演。小導(dǎo)演本來也有著豐富的經(jīng)歷、熱烈的愿望,他的人生本來也應(yīng)該如他記錄別人那樣,被人們所了解。但是如今他叫“方小石”,他記錄的一切、他思考的一切,如果沒有一眾干員的介入,那就將再也沒有任何人能知道了。
????謀善村最愧對的是小導(dǎo)演,最不幸的是小導(dǎo)演,但這件事直到最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這是讓我感受到落差最大的地方。
????其實,這也正是傳統(tǒng)社會作為“熟人社會”的特征。在這類社會當(dāng)中,因為人們?nèi)粘4蚪坏赖亩际鞘烊?,所以人們下意識地會區(qū)分出“生人”和“熟人”,并且對犧牲生人以幫助熟人這件事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負擔(dān)。
????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地方一方面彼此之間無話不談,另一方面對外人卻可以撒謊;一方面丟了個孩子都要到處搜尋,另一方面卻對鄰居買拐來的婦女孩子卻沒有多大的心理負擔(dān),甚至還會幫著他家隱瞞。因為在這些例子當(dāng)中,受損的是“生人”、“外人”,受益的卻是“熟人”,在這種“熟人倫理”看來,幫助熟人是天經(jīng)地義的。
????所以他們不會在乎小導(dǎo)演。如果不是因為小導(dǎo)演的命可以拿來換錢,他們甚至都可能將小導(dǎo)演的東西拿走,把人草草下葬了事。
????在這個意義上,方小石不僅是在替自己說話,也是在替小導(dǎo)演說話;一如當(dāng)小導(dǎo)演在道歉信里快要說出自己名字時,方小石闖到了鏡頭前。因為對方小石、小導(dǎo)演和仇白來說,盡管他們的經(jīng)歷各不相同,但對謀善村來說,都是無法融入的“生人”,他們像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一樣,有著強烈的邊界感,對自我有著強烈的執(zhí)念,因而更認同相似的一套倫理體系。
????無論是城市還是江湖,人都需要經(jīng)常跟陌生人打交道,所以他們也會自發(fā)地形成一套“生人倫理”,在這套倫理下,人應(yīng)該遵守一套用于應(yīng)對所有人的規(guī)則。而因為人與人價值差異,所以人既要保證自己的行為恪守一定的底線,也要保證對他人的自由給予足夠的尊重。因而這種倫理常常也是種“底線倫理”。
????這是作為讀者我們更熟悉的規(guī)則,所以我們也更容易和他們共情。而生人倫理與熟人倫理的碰撞,背后則是明日方舟中一個更大的主題:進步與變革。
?
三、巨獸、真龍與現(xiàn)代化
?
????在其它地方當(dāng)中,我曾經(jīng)提過,以“長夜臨光”為界,明日方舟的劇情可以分為兩個大階段,前者如烏薩斯的孩子、沃倫姆德的薄暮、以及主線6-8章,強調(diào)的是苦難與希望,后者如長夜臨光、吾導(dǎo)先路、敘拉古人,強調(diào)的則是進步與變革。
????本次故事集也是在此背景之下的一個故事。
????其實作為愚公的后代,謀善村行事的邏輯和他們的祖先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愚公開山,驚擾巨獸,最終博得一方天地,這其中既有勤勞、自強的一面,也有不循規(guī)蹈矩,敢想敢干的一面。從村長為謀善村爭得工程承包的資格,到自作主張,打算通過炸提延長村里承包的工期,到村里決定用尸體來騙官府的賠償款,這其實也是另一種“敢想敢干”。只是這里的“山”不再是有形的自然之山,而是國家這座大山。
????真龍消滅歲獸,建立炎國,之后建立軍隊、政府,建設(shè)馳道、移動城市,對謀善村來說,這構(gòu)成了一座新的“山”,而從最初的搶下工程,到如今的種種作為,其實都是他們試圖作為一個村集體來從國家這座“山”中獲得更大利益的體現(xiàn)。如前文所說,因為這是個熟人社會,所以他們對“公共利益”、“國家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感的。
????天子是龍,歲獸也是龍,但是自從天子除掉歲獸以后,便只有天子才能稱為“真”龍。同樣,如果說巨獸代表自然,那么圍繞真龍建立起的一系列國家機器便就是炎國人生活的“第二自然”。
????只是與之前的那座山不同,如今這座山的背后不是巨獸權(quán)柄,而是現(xiàn)代化的力量。
????劇中以多種方式都在向我們鋪陳謀善村在現(xiàn)代化下所面臨的種種改變:一方面,從承包工程到源石農(nóng)具,現(xiàn)代化給村里帶來了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馳道也讓更多外鄉(xiāng)人有機會走進來,村里人有更多機會走出去,而很多村莊也因此在慢慢消亡。年輕人離開,而后帶著老年人離開村莊,最后村莊由熱鬧而冷清,由冷清而消亡,這樣的劇本我們并不陌生。從鐸鈴的檔案中我們也能看到,真正讓她放棄特產(chǎn)出售計劃的,不僅僅是交通成本的高昂,同時也包括大量年輕人隨著招工廣告而背井離鄉(xiāng)——鄉(xiāng)村社會的解體是我們理解謀善村行為的大背景。
?
四、桑葚、嵯峨與傳統(tǒng)倫理的解體
?
????現(xiàn)代化必然會給鄉(xiāng)村社會及其倫理生活帶來多種沖擊,而其中一種便是“熟人倫理”將會慢慢失效。傳統(tǒng)社會中的共同體人口規(guī)模小、流通慢,人與人相互熟悉,因此人們對彼此的想法、性格也大多知根知底——畢竟裝一天好人容易,裝一輩子好人難。但隨著打交道的陌生人越來越多,原來那套和熟人打交道的方式也不再管用,原來不存在的問題也會慢慢暴露出來。
????其中一個問題便是“自律”。在熟人社會中,人與人知根知底,所以對一個人好心還是壞心,不需太大力氣也能辨別出來。就算那個人是壞人,裝成好心,反正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總歸有辦法能找回公道。所以在這樣的社會中,非常依賴人們對“這個人是個怎樣的人”的把握。但在生人社會里,今天見到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再見到,即使我今天騙了你,以后你也找不到我,這個時候當(dāng)好人還是壞人便取決于自身的選擇,而對“自律”的強調(diào)便顯得尤為必要。
????這也正是我們作為讀者在閱讀這次故事時所面臨的困難。一方面,“窮山惡水出刁民”,對于生活貧困的人,我們總是會降低對他們的道德要求;但是另一方面,“人心難測”,人在犯錯以后總會找各種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惡行,將他們自己的生活形容得足夠悲慘。謀善村的村民都說自己快活不下去了,但我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還可以等一等還沒到的補償款,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可以在能多干兩個月工程之后就不再打賠償金的注意,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在信使來了錢來了以后就收手不干。畢竟,他們的悲慘生活是他們口中的悲慘生活,我們真的不熟悉他們的生活究竟是怎樣。
????要對他們作出公允的評價,必須要足夠的信息,但我們畢竟是“生人”,沒有一個上帝視角,這個時候,能對他們做判斷的便只有他們心里的良心。
????嵯峨扮演的其實就是一個這樣的角色。在這次故事集中,嵯峨的形象其實和“移山廟”相當(dāng)強的綁定關(guān)系:嵯峨寄宿在廟里,吃廟里的祭品,同時還代替祖先聽老村長的懺悔。其實嵯峨代表的正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中的“神明”,或者說,就是我們心里的“良心”,所以她才能一下看透老村長在想什么,因為我們的“良心”就住在我們的心里。
????嵯峨既有佛陀般的澄澈,也有佛陀般的聰慧,她的設(shè)置是鷹角對這片大地的溫柔。但這片大地的現(xiàn)實是,對于謀仁村、謀孝村、謀忠村、謀義村……來講,并沒有這樣一個“嵯峨”。
????謀孝村父母門前無人問,謀忠村秦檜手辦賣得歡。
????“良心”可以用來自律,但不能用來律他,因為我們?nèi)狈σ粋€能窺視他人內(nèi)心的手段,對于“生人”尤其如此。在鄉(xiāng)里人看來,外地人是“好騙的”,如果沒有期待中的一百萬賠償款,他們也不會出演這么一出大戲——但在官府派人來之前,鄉(xiāng)里的結(jié)果我們也已經(jīng)看到,行政問責(zé)之前,謀善村自己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倫理危機。其實,就算一切妥當(dāng),方小石不回來,之后錢財如何分配,如何堵住大家的口舌,出現(xiàn)倫理危機也是意料中事。
????這便是現(xiàn)代社會下傳統(tǒng)倫理的解體:現(xiàn)代社會既通過吸收人口來促使傳統(tǒng)共同體自然消亡,也會通過創(chuàng)造村民們不熟悉的倫理難題來沖擊傳統(tǒng)社會的運轉(zhuǎn)。
????而遠方的政府則并不在乎這些。因為“良心”不可靠,所以現(xiàn)代社會需要法律和行政來維持基本的秩序,這也是桑葚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這里的原因。村民出演一場葬禮便能拿到一百萬,這只是大家的一廂情愿,對官府來說,相信這些村民的一面之詞,不如相信專業(yè)人士的調(diào)查報告和自己人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畢竟,就算是保險公司,在決定如何理賠的時候,也不會如此粗枝大葉。炎國政府自然也不會隨隨便便就發(fā)下來這一百萬賠償款。
????年老的村民變得手足無措,年輕的村民有了去龍門的夢想,這便是這次故事集下,更大的一條暗線:這是一個關(guān)于傳統(tǒng)社會,如何被現(xiàn)代社會吸收,又如何因沖擊而緩慢解體的故事?,F(xiàn)代社會帶來了無解的倫理難題,雖然現(xiàn)代社會的勝利并不是倫理上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