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英國歷史沿革(第三期)

2022-11-07 21:54 作者:七年大亂戰(zhàn)  | 我要投稿

威塞克斯王朝

六、阿爾弗雷德大帝

臨危受命

(一)阿爾弗雷德大帝(849年-899年10月26日)是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時期威塞克斯王國國王(871年-899年10月26日),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自稱且名副其實之人。849年阿爾弗雷德出生在伯克郡的Wanating村(今英國牛津郡萬蒂奇)。他是威塞克斯王國埃塞爾沃夫國王與第一任妻子歐斯博加所生的第五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在阿爾弗雷德5歲那年他被送往羅馬,根據(jù)《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記載羅馬教皇利奧四世為他進行堅振禮的儀式,并授予他羅馬執(zhí)政官的資格。維多利亞時代的學者們認為此舉在于承認阿爾弗雷德作為威塞克斯王國繼承人的身份,然而由于阿爾弗雷德尚有三位兄長在世,所以是否真的能夠繼承王位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854年至855年阿爾弗雷德又在西法蘭克王國禿頭查理的宮廷里呆了一年,然后返回羅馬并于856年陪同他在羅馬朝圣的父親埃塞爾沃夫一起返回英格蘭。同年埃塞爾沃夫的次子埃塞爾巴德預謀篡位,威塞克斯籠罩在內(nèi)戰(zhàn)的陰影之中,最終國內(nèi)的貴族都不支持戰(zhàn)爭并在會議中達成協(xié)議:由埃塞爾沃夫統(tǒng)治東部,主要包括新占領的土地;由埃塞爾巴德統(tǒng)治西部,也就是原來威塞克斯王國的領土。埃塞爾沃夫于858年去世,威塞克斯再度成為統(tǒng)一王國,并由阿爾弗雷德的三位兄長依次繼承。據(jù)圣戴維修道院修士阿塞爾描述阿爾弗雷德雖身體較弱,但卻是一位有名的獵手。

(二)在阿爾弗雷德兩位長兄埃塞爾巴德和埃塞爾伯特的短暫統(tǒng)治中他并未被提及,他的政治生涯開始于在866年即位的三哥埃塞爾雷德一世統(tǒng)治時期,在這一時期作為王位繼承人的他全力輔佐兄長。很多史學家認為這種關系是由阿爾弗雷德的父親或是威塞克斯賢人會議的整體決定,以防止埃塞爾雷德國王喪生后王國陷入由繼承權(quán)問題而導致的紛爭。兄弟倆并不互相嫉妒,但是性情卻大相徑庭。埃塞爾雷德傾向于宗教界的觀點,認為虔誠和祈禱是戰(zhàn)勝異教徒的主要途徑,阿爾弗雷德雖然也很虔誠,卻更加強調(diào)武力和策略的重要性。868年阿爾弗雷德協(xié)助埃塞爾雷德與鄰國麥西亞王國并肩作戰(zhàn),他們希望將丹麥人(維京人)的入侵阻止在這里,但最終失敗。此后兩年內(nèi)丹麥軍隊沒有進一步對威塞克斯采取軍事行動,使得以威塞克斯為中心的盎格魯撒克遜社會得到難能可貴的兩年和平時間。870年丹麥國王哈夫丹和巴格塞吉率軍沿著麥西亞和威塞克斯邊境進入威塞克斯,先頭部隊于當年12月31日在雷丁附近的恩格爾菲爾德與威塞克斯守軍發(fā)生沖突。871年業(yè)已征服東盎格利亞全境的異教徒大軍進入西撒克遜王國,并在雷丁地區(qū)修建堡壘,在雙方的第一次交鋒中西撒克遜人初戰(zhàn)告捷。4天后的1月5日西撒克遜軍在埃塞爾雷德的率領下向雷丁進軍,但他們遭到維京軍的內(nèi)外夾擊,最終戰(zhàn)敗。

(三)1月9日埃塞爾雷德重新整編軍隊,在阿什當繼續(xù)與丹麥人開戰(zhàn)。他與阿爾弗雷德兵分兩路,一路對應哈夫丹和巴格塞吉率領的國王軍團,一路對應諸多丹麥伯爵組成的伯爵軍團。不列顛人在埃塞爾雷德和阿爾弗雷德的共同領導下從不利地勢發(fā)起仰攻,戰(zhàn)斗從白天一直持續(xù)到深夜。這一次威塞克斯取得大勝,巴格塞吉和他的5個伯爵被殺死,丹麥人丟下大量尸體,暫時從戰(zhàn)場上撤離。這是一場阿爾弗雷德終生引以為榮的輝煌勝利,但丹麥人卷土重來的勢頭之快遠遠超過埃塞爾雷德的想象。兩星期后重整隊伍的哈夫丹和威塞克斯軍隊在貝辛開戰(zhàn),威塞克斯軍隊激戰(zhàn)之下失利。4月22日雙方又在梅雷頓交戰(zhàn),埃塞爾雷德在此役中受了槍傷。871年8月埃塞爾雷德因槍傷發(fā)作而逝世,阿爾弗雷德繼任威塞克斯國王。盡管他的兄長留下兩名幼子,但根據(jù)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及丹麥人大軍壓境的形勢使阿爾弗雷德順利繼承王位,同時也背負起防御丹麥人的重任。整個871年被稱為“阿爾弗雷德戰(zhàn)爭年”,威塞克斯人在埃塞爾雷德和阿爾弗雷德的共同領導下與丹麥人發(fā)生9次戰(zhàn)爭。當阿爾弗雷德忙于葬禮的時候丹麥人發(fā)動對英格蘭的戰(zhàn)爭并取得勝利,并在很快發(fā)動的第二次由阿爾弗雷德參與的位于威爾頓的戰(zhàn)役中再次取勝。在威爾頓戰(zhàn)役后阿爾弗雷德徹底喪失將丹麥人驅(qū)逐出英格蘭的希望,只能在軍事實力尚存之前與他們議和?!栋桓耵斎隹诉d編年史》簡潔地寫道∶“撒克遜人以異教徒撤出境內(nèi)為條件同他們講和,異教徒撤走了?!?71年秋丹麥人從雷丁撤退到麥西亞所屬的小鎮(zhèn)倫敦過冬。

(四)盡管主教和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都沒有提及,但考古的發(fā)現(xiàn)證明阿爾弗雷德很可能向丹麥人支付一筆金錢讓其撤退。此后5年里丹麥人占領威塞克斯王國之外的大部分英格蘭土地,而通過這項不光彩的協(xié)定和頑強的戰(zhàn)斗,阿爾弗雷德也贏得加強自己力量的時間。威爾頓之戰(zhàn)是丹麥入侵不列顛期間阿爾弗烈德率領西撒克遜軍隊同丹麥入侵軍于871年在威爾特郡的威爾頓進行的一次戰(zhàn)斗,初戰(zhàn)雙方不分勝負,隨后丹麥軍隊佯裝敗退,誘使西撒克遜軍尾隨追擊。丹麥軍隊突然回頭發(fā)起反擊,一舉打敗西撒克遜軍隊。阿爾弗烈德被迫講和,并向丹麥人納貢。在9世紀的最后二十幾年里丹麥人內(nèi)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事實證明阿爾弗雷德和威塞克斯王國抵抗頑強展示其是難以輕易征服的,因此有些丹麥人希望在已經(jīng)控制的地區(qū)安居樂業(yè),另一部分人則主張在合適的時機繼續(xù)作戰(zhàn),直到征服整個英格蘭為止。876年后丹麥人的新首領古特倫帶領他們繞過英軍的防守占領英格蘭南部多塞特郡的維爾漢姆,盡管阿爾弗雷德封鎖古特倫和他的軍隊,但依然無法奪回維爾漢姆。僵持之下雙方同意和解,和解內(nèi)容包括交換人質(zhì)和對丹麥人的托爾的靈戒發(fā)誓停止戰(zhàn)爭,但是丹麥人馬上又違背承諾,在殺掉所有的人質(zhì)后連夜轉(zhuǎn)移到德文郡的??巳?。在那里阿爾弗雷德再次對丹麥人進行封鎖,由于給養(yǎng)船只被暴風雨摧毀,丹麥人不得不投降。他們從麥西亞撤退,但在878年的1月他們又再一次突襲位于切本哈姆的城堡,而過完圣誕的阿爾弗雷德正在此地逗留。

(五)丹麥人殺了大部分的人,阿爾弗雷德帶著一小隊人馬經(jīng)過樹林和沼澤逃難。在復活節(jié)后他在薩默賽特郡的沼澤附近的小島阿塞爾內(nèi)上建立堡壘并從中與敵軍持續(xù)抗爭,通過與薩默塞特郡、威爾特郡、漢普郡的本地軍事力量結(jié)盟,阿爾弗雷德能夠從他的堡壘中做出有效的防御行動。878年春阿爾弗雷德重振旗鼓,調(diào)集薩默塞特郡、威爾特郡以及漢普郡的軍隊向維京人進攻,在艾丁頓大敗丹麥軍隊。隨后阿爾弗雷德及時對逃敵發(fā)起追擊,并實行堅壁清野戰(zhàn)術(shù)成功地切斷敵軍與外界的聯(lián)系,在心理上給予敵軍二次打擊。14天后丹麥人從威塞克斯撤退,并同意維持永久和平。但是阿爾弗雷德和丹麥維京人簽訂的協(xié)議《威德摩爾和約》中也包括對丹麥人的賠償,按照協(xié)約丹麥人將正式控制英格蘭北部的大片地區(qū)和東部一帶,即從泰晤士河口到愛爾蘭海斜跨英格蘭,這一塊地區(qū)被稱為“丹麥法區(qū)”。丹麥人統(tǒng)治這塊占地面積為2.5萬平方英里的廣大區(qū)域,它也成為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以外開拓的殖民地中最寬廣和富饒的一塊地區(qū)。在協(xié)議中古特倫也做出讓步,他不但接受基督教的洗禮,還讓阿爾弗雷德作他的教父,這一事件預示遷往“丹麥法區(qū)”的丹麥維京人將和當?shù)厝巳诤蠟橐惑w。同時他利用巧妙的“分土而治”的策略,最終迫使古特倫接受協(xié)議,從而使阿爾弗雷德獲得對本國及鄰國麥西亞的統(tǒng)治權(quán)。阿爾弗雷德對丹麥區(qū)的丹麥人采取的既斗爭又妥協(xié)的政策不僅可以爭取分化敵人,也使他能夠集中力量對付從歐洲大陸越海入侵之敵,也為島上的丹麥人和英格蘭人之間連漸消除敵意、和平共處鋪平道路,從而導致后來的同化與統(tǒng)一。

埃丁頓戰(zhàn)役

(一)在不列顛進行實施長達十多年的蹂躪之后,維京人已經(jīng)儼然從一群無大規(guī)模組織和統(tǒng)一領導的海上劫掠者變成坐擁廣袤沃土的新主人,由傳奇的拉格納(拉格納·洛德布羅克)之子“無骨者伊瓦爾”和“白衣”哈夫丹帶領下的異教徒大軍基本摧毀東盎格利亞、諾森布里亞和麥西亞(默西亞王國)的盎格魯人政權(quán),最后只剩下威塞克斯人只身躲在南方上演悲情的“孤國春秋”。兵鋒正勁的維京人也并不打算停歇,“無骨者”伊瓦爾率眾前往愛爾蘭尋求新機會,滿足于成為約克之王的“白衣”哈夫丹則率眾進軍北部的斯科拉斯克萊德。他們在那里攻擊不列顛人,既為了劫掠新的財富,也為了確保大本營約克的北部防線安全。剩下的異教徒大軍則跟隨一位新的戰(zhàn)爭領主古瑟倫前往東盎格利亞暫行休整,他們的目光著眼于南方,希望能以武力在尚未被征服的威塞克斯王國搏出一番新的天地。在英格蘭的南部中阿爾弗雷德是碩果僅存的盎格魯-撒克遜政權(quán)首領,盡管在先前的阿什當之戰(zhàn)中表現(xiàn)優(yōu)秀,但兄長埃塞爾雷德一世因傷重不治身亡,也為他留下一個爛攤子。在外交上其余信奉基督教的盎格魯王國都已經(jīng)名存實亡,如果還沒有亡國就是作為維京人的傀儡政權(quán)存在,所以外援已經(jīng)無法指望。在內(nèi)政上剛剛即位的阿爾弗雷德急需采取措施鞏固王位,還未站穩(wěn)腳跟的他可謂如履薄冰。

(二)威塞克斯人不僅要面對東部蠢蠢欲動的異教徒大軍,還要時刻提防西部可能來自愛爾蘭的維京援軍以及南方來自法蘭克-諾曼底的劫掠者。而且威塞克斯人暫時還沒有成建制的海軍,拒敵于國門之外是完全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此就地緣上來看已經(jīng)陷入四面楚歌的環(huán)境。但撒克遜人可能不會想到,更加悲慘的事情還在后面等著他們。不論是威望還是戰(zhàn)績,古瑟倫都不如鼎鼎大名的拉格納之子們。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戰(zhàn)爭領主的他已經(jīng)迫不及待要給威塞克斯人上一課以證明自己的能力,麾下艦隊沿著威塞克斯的南方海岸線行駛,展開一系列突襲和劫掠。面對前方不斷傳來的壞消息時阿爾弗雷德當前唯一的辦法就是花錢買和平,雖然這是無奈之舉,但是在先前小股會戰(zhàn)中均遭受失敗的他也毫無辦法。為了不遭受更多的損失,他只能通過外交手段積極提議和古瑟倫締結(jié)約定,并提供金錢說服他?;?。但締約對于維京人是毫無約束力的,在當時的維京意識形態(tài)中實力主導一切,強者肆意橫行,弱者逆來順受。在沒有遭受嚴重損失之前和平締約對他們來說如同兒戲,只能助長他們的貪欲和進攻性。阿爾弗雷德本以為他的對手會安分地遵守契約,但這步錯棋將會把他推向瀕臨毀滅的邊緣。878年1月6日是基督徒的主顯節(jié),所有基督徒都要前往教堂參加彌撒,連士兵也不例外。老謀深算的古瑟倫早就敲定在這一天直搗黃龍,以奇襲的方式拿下阿爾弗雷德大王的宮廷所在地--奇彭納姆。

(三)面對防不勝防的斬首行動時阿爾弗雷德根本來不及組織抵抗,只能和身邊的侍從及為數(shù)不多的衛(wèi)隊一起逃到薩默塞特地區(qū)的沼澤之中避難,他們在一個叫阿塞爾內(nèi)的小島上搭建起臨時居所。雖然阿爾弗雷德看起來大勢已去,但是維京人并沒有和威塞克斯人發(fā)生大規(guī)模會戰(zhàn),也就是說威塞克斯軍隊的有生力量依舊保存完好。而且維京人對于這片沼澤并不熟悉,不論是打游擊戰(zhàn)還是作為庇護所,這里都是很理想的地方。于是國王派出自己信任的隨從前往周圍的各個郡告知自己依然健在,并約定將艾克伯特之石作為勤王軍集結(jié)地。為了避免使古瑟倫的大軍獲得糧草,阿爾弗雷德甚至不惜下令軍隊洗劫自己的國土,到878年5月12這一天十字架與戰(zhàn)錘的對決在愛丁頓正式拉開帷幕。兩軍的主體都由征召民兵組成,他們平時的身份是農(nóng)民、漁民或者獵人,在戰(zhàn)爭來臨之前被召集起來。他們的武器裝備全部自己籌備,因此就披掛而言不會有太高的質(zhì)量,運氣和數(shù)量是他們的惟一可以指望的東西。在愛丁頓戰(zhàn)役中阿爾弗雷德的兵源主要來自威爾特郡、漢普郡和薩默賽特郡,數(shù)量為幾千人。古瑟倫在軍隊數(shù)量上并不占優(yōu),因為哈夫丹、烏伯和伊瓦爾分走了許多維京戰(zhàn)士,但相比較而言維京人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比撒克遜老農(nóng)更加豐富。所以雙方真正的戰(zhàn)力核心主要來源在于大小首領們的親隨衛(wèi)隊,他們的數(shù)量大概維持在幾十人到上百人左右,都因在過往戰(zhàn)斗中的優(yōu)秀表現(xiàn)而被相中。為了自己的前途和獲得更多的財富,被選者向國王效忠,結(jié)成緊密的互惠私人關系。所以他們既組是國王的貼身防衛(wèi)力量,也是國王權(quán)力和影響力的重要來源之一。

(四)雖然是勢如水火的兩個族群,但撒克遜人和維京人其實都起源于當代的歐洲北部地區(qū),兩者在很多文化習俗、社會結(jié)構(gòu)與戰(zhàn)斗風格上是如出一轍的。維京人的優(yōu)勢主要在于先下手為強,在對方完成集結(jié)之前就獲得先機,一旦落入陣地決戰(zhàn)那么這種優(yōu)勢就會被降到最低。因為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定居已久,和新來的維京人相比還是有了一定分化。相比戰(zhàn)力更加平均的北歐人來說撒克遜軍隊內(nèi)部的戰(zhàn)力差距要更大一些,在過往的大規(guī)模會戰(zhàn)中維京人就充分利用這個差異,經(jīng)常集中精銳武士從兩個方向上形成夾擊,若對面的撒克遜軍隊的精銳數(shù)量不足則集中一點進行猛烈突擊。撒克遜人的應對之策則是盡量拉長戰(zhàn)線長度,派出輕裝步兵在到側(cè)翼進行襲擊。在愛丁頓中數(shù)量更多的威塞克斯軍就充分利用這點,阿爾弗雷德的軍隊從一開始就以更大正面寬度迎擊古瑟倫,并將國王和領主們的精銳衛(wèi)隊集中在中央位置。眼看對手的布陣的古瑟倫也做出針對性調(diào)整,除了將手里的精銳集中到戰(zhàn)線中部抵抗撒克遜衛(wèi)隊還讓普通戰(zhàn)士也拉長陣線,防止被對手的人數(shù)優(yōu)勢合圍。這樣一來維京人賴以成名的盾墻就在縱深上被嚴重削弱,很多原本只是居于后排的新兵,被迫站在讓自己都覺得害怕的前沿。隨著雙方主要陣線的接近,撒克遜人的弓箭手與輕裝標槍兵也開始傾瀉遠射火力,在他們的壓迫下維京人必須高舉盾牌而更早的開始消耗體能。盡管北歐人也有深厚的射箭傳統(tǒng),但因為出征時候的海船空間有限,往往只能有限運載負責近戰(zhàn)的劫掠者。在英格蘭東部的丹麥區(qū)類似的工作又會交給盎格魯附庸們承擔,因此出征在外的維京軍隊實際上無法獲得有效的遠射火力支持。

(五)激烈的盾墻沖撞在兩軍陣線中央展開,素以狂熱沖鋒而著稱的維京人因為縱深被削弱,而在強調(diào)沖擊力的硬碰硬中顯得不若以往。他們無力突破威塞克斯軍隊的中路,還被對手擠著向后緩步撤退,縱使有使用重型戰(zhàn)斧的絕命武士也難以在槍矛林立的盾墻上殺出血路。在兩翼撒克遜人的遠射部隊開始發(fā)揮作用,在前排重步兵的保護下更多人開始迂回兩翼,面對防御薄弱的維京人側(cè)翼時投擲標槍或彎弓射箭。反過來被削弱的維京步兵又在正面的盾墻沖突中愈發(fā)吃力,維京人恐怖地發(fā)現(xiàn)他們其實已經(jīng)不可能贏得這場戰(zhàn)斗的勝利。最終大量的傷亡摧垮維京軍隊的士氣,隨著逃兵的出現(xiàn)更多散兵游勇在撒克遜人的追擊中被撂倒,殘存的首領衛(wèi)隊面對四面八方涌來的追兵時也只能憑借本能做最后一搏,古瑟倫在他們的保護下勉強逃入剛剛建立不久的奇彭納姆要塞。阿爾弗雷德不再對維京人有任何的妥協(xié)之心,下令士氣正盛的部隊繼續(xù)封鎖奇彭納姆,兩周后糧草斷絕饑餓難耐的維京人開城投降。愛丁頓之戰(zhàn)中維京人損失極為慘重,不再有重振旗鼓的可能,負隅頑抗已經(jīng)不再有實質(zhì)性意義,隨后雙方簽訂跨時代的《威德摩爾和約》。和約內(nèi)容大致為三部分,首先古瑟倫及其手下必須立刻離開威塞克斯,其次古瑟倫必須改宗基督教并接受洗禮,教名為埃塞斯坦并由阿爾弗雷德?lián)嗡慕谈?,最后他們必須終生守約。其中最為重要的第二條是史無前例的創(chuàng)舉,這意味著撒克遜人在武力抵抗的同時,開始嘗試以文化手段對北歐入侵者以根本性的反擊。此后威塞克斯的安全局勢有了好轉(zhuǎn),阿爾弗雷德的聲望也大大提升。鑒于維京勢力依然滿布英倫三島各地,威塞克斯將在他們最著名的國王率領下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軍事改革(阿爾弗雷德改革)。

擴張勢力

(一)埃丁頓戰(zhàn)役后仍有一些丹麥人拒絕言和,885年在東盎格里亞的丹麥人打破和平,在與他們戰(zhàn)斗時阿爾弗雷德將自己的威權(quán)擴展到英格蘭的北部和東部。886年英格蘭的商業(yè)中心倫敦獲得光復,從此以后倫敦開始成為國家的首都?!栋桓耵斎隹诉d編年史》宣稱∶“阿爾弗雷德國王光復倫敦,所有的撒克遜人,即不受丹麥人奴役的撒克遜人都站到他的一邊。”在這次勝利后他把市內(nèi)的公民組織成有效的防御力量并加固城墻。之后不久阿爾弗雷德簽訂新和約,規(guī)定由雙方分別占有英格蘭的一部分。新的分界線迄自泰晤士河口,經(jīng)倫敦北面直抵貝德福德,然后以對角線穿越整個英格蘭到切斯特。這條線的東北由古特倫統(tǒng)治,西南則由阿爾弗雷德管轄,自此不列顛南部以及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從此收歸他的統(tǒng)治。892年另一支丹麥大軍由歐洲大陸進攻英格蘭,阿爾弗雷德予以迎頭痛擊,丹麥人見難以獲勝只好停戰(zhàn),撤回海盜隊伍。丹麥人所以未能再度進攻主要是阿爾弗雷德在交戰(zhàn)期間采取極為穩(wěn)妥的防御措施,他加固舊有的要塞,在戰(zhàn)略要地修建新的堡壘,在他的領導下這時候的英格蘭擁有更大的軍艦和訓練有素的水兵。為了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影響,他將女兒艾塞爾弗列德嫁給北部的麥西亞國王埃塞雷德來與麥西亞結(jié)盟,此時的阿爾弗雷德基本已經(jīng)控制除“丹麥法區(qū)”(實行丹麥法律的地區(qū))外的所有英格蘭地區(qū)。

(二)阿爾弗雷德在被丹麥人統(tǒng)治與破壞的地區(qū)恢復秩序,并十分注意司法行政工作。他曾將以往的幾部法典(如《伊尼法典》《奧夫法典》等法典)中有價值的法律制定成法典(即《阿爾弗雷德法典》),以期取代以往法典中僵化的部分法律。這部法典匯集先代以來的大部分公正的法律,并新增保護社會的弱勢成員免遭壓迫的條款。但法典仍是混亂的,民事與刑事、程序與實體不分。法典消除過時的習慣,尋求對家族間復仇的限制,并規(guī)定對于一般違法行為與人身傷害的補償,對違反誓言和保證的行為給以嚴厲的懲罰。伊尼法典是英國歷史上盎格魯-撒克遜時期(449—1066)法典之一,西撒克遜國王伊尼(688—726)在位時頒布。具體反映英國早期封建社會的特征,法典為研究英國早期封建社會提供有用的文獻資料。為了維持具有持久功效的防御系統(tǒng),阿爾弗雷德引入基于佃農(nóng)土地生產(chǎn)的稅收和征兵制度。?政府根據(jù)皮革來評估佃農(nóng)所需承擔的義務,土地所有者根據(jù)所擁有的皮革數(shù)量提供相應的義務。阿爾弗雷德系統(tǒng)化軍隊的招募過程,他廢除義務兵役制,改用土地封賜的辦法加強對軍隊的控制,這是后來封建騎士的雛形。為了保護抗擊維京人入侵,他進行全面的軍事改革。

(三)阿爾弗雷德廣泛招募軍隊以應付各個地區(qū)的防御,同時精選一些人作為戰(zhàn)場部隊的士兵,這些士兵與來自軍事貴族和富商巨賈侍從所組成的精選部隊共同作戰(zhàn)。阿爾弗雷德把他的精選部隊分成兩個部分,從而解決如何長期防御的問題。一部分在戰(zhàn)場以隨時對敵人的進攻做出反應,另一部分則留在家中,這些部隊有規(guī)律地按時輪換。他也根據(jù)相同的模式,動員富商巨賈們的私人武裝。阿爾弗雷德為了抵抗維京人海上和陸上的進攻,通過修建特殊戰(zhàn)船擴建海軍部隊,把擁有60支槳的船作為標準戰(zhàn)船。896年阿爾弗雷德借鑒弗里西亞船和維京長船的優(yōu)點制造新型戰(zhàn)船,組建英格蘭歷史上的第一支正規(guī)海軍。世人對阿爾弗雷德的海軍所知甚少,但知道他本人設計出比敵國艦船更大、更快和更穩(wěn)定的艦船,并先后兩次在海上戰(zhàn)勝維京人,還增強西撒克遜海岸地帶的防御能力,到900年威塞克斯已經(jīng)擁有一支有160艘船只的艦隊。從880年開始阿爾弗雷德還成功地建筑、重建和修復相當多的防御工事,一些是在羅馬時代的舊城基礎上修復其石墻及壕溝,另一些則是完全新建的臨時據(jù)點和城鎮(zhèn)。每個堡壘相距20英里,并可以為周邊地區(qū)的居民提供庇護。由此建立的防御體系不僅有效地改善西撒克遜王國的安全狀況還減少維京軍隊對內(nèi)陸地區(qū)的侵擾,同時這些堡壘也成為穩(wěn)固地方統(tǒng)治的保障。這些要塞后來大都成為商業(yè)中心和戰(zhàn)略要地,因為城墻和軍隊的存在保障工匠的生產(chǎn)和商人的安全。

(四)阿爾弗雷德為防守威塞克斯的33個軍鎮(zhèn)中建設了相同規(guī)模的守衛(wèi)部隊,該部隊由軍餉供奉。當?shù)鼐用癖慌汕踩ケPl(wèi)他們居住的城鎮(zhèn)并負責維修城墻,此外地區(qū)防御則繼續(xù)由普遍招募的隊伍和精選部隊來維護。阿爾弗雷德熱愛基督教會并將他一半收入捐獻給教會,邀請主教到法院來協(xié)助自己進行統(tǒng)治,此外他還大力復興被丹麥人一個世紀的攻擊所摧毀的修道院活動。在所有的努力中阿爾弗雷德最為杰出的成績是對學術(shù)的大力促進,阿爾弗雷德自己也是個學者,非常支持學術(shù)事業(yè)。在9世紀時比德、卜尼法斯和阿爾昆的時代早已過去,維京人將英國的修道院破壞殆盡。在當時的英格蘭中拉丁語這種通向古典文化的語言幾乎沒人會說,對此阿爾弗雷德決定在宗教界和俗世都要大幅度提高識字率,同時把拉丁文著作翻譯成盎格魯-撒克遜語。阿爾弗雷德聚集起一群學識淵博的學者到英格蘭來幫助他的翻譯工作,自己還不時參與具體的翻譯工作(他本人刻苦學習拉丁語),翻譯不少著作。阿爾弗雷德翻譯格利高歷主教的《教士守則》,他稱這本書為《牧人手冊》(一譯《牧主關愛》)。他說他翻譯這部書的目的在于幫助年輕的英格蘭自由民、有產(chǎn)者的兒子在他們年幼時期還未就業(yè)之前就得專心致志于學問,就能首先學會閱讀英語著作的本領,在后來的千百年里這本教規(guī)一直作為主教們的職務指南。然后他請韋福思翻譯格利高歷的《對話錄》,希望用圣本尼狄克的故事重振修道院制度。

(五)阿爾弗雷德認為年輕人要想有學問,首先就該對過去的歷史有所了解。他和學者們接連翻譯兩部歷史著作:比德的《英吉利教會史》,后世之所以能夠了解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英格蘭的一般歷史,應該歸功于這部書的翻譯。西班牙歷史學家、神學家奧羅修斯的《反異教史》,這部著作敘述從巴比倫建國之時起至阿拉里克侵占羅馬之時為止的歷史。阿爾弗雷德添加大量的有關斯堪的納維亞和波羅的海的地理知識,展示他廣泛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他最后著手翻譯兩部哲學著作:羅馬哲學家波愛修斯的《哲學的慰藉》,聲稱追求智慧是智者的慰藉;圣奧古斯丁的《獨語錄》,認為默禱能夠使統(tǒng)治者避免陷入傲慢之罪。對于阿爾弗雷德而言如果沒有知識和思考,生命就毫無意義。阿爾弗雷德可能也主持編寫《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以史無前例的規(guī)模記載遠至450年的大事(甚至更早,因為書中還對基督降生一事發(fā)表評述),這部《編年史》一直由后人續(xù)編至1154年。這是用盎格魯·撒克遜語言寫的第一部歷史著作,它記載每一年的重大事件,是后代歷史學家研究那個時代的必讀之書。阿爾弗雷德在他的有生之年未能看到威塞克斯王室統(tǒng)一英格蘭,但他的法律、翻譯作品和由他鼓勵寫成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都為英格蘭的統(tǒng)一奠定思想基礎。阿爾弗雷德復興學術(shù)的工程不只是限于翻譯著作,而且還包括建立學校,牛津大學據(jù)說就是他創(chuàng)立的,他自己的宅第就變成為貴族和平民子弟提供教育的學校。878年至885年間阿爾弗雷德曾將麥西亞、威爾士乃至歐洲大陸的許多著名學者邀至宮中,他的宮廷里總是高朋滿座,《自然區(qū)分論》的作者約翰·司各脫被阿爾弗雷德聘到英格蘭擔任瑪姆茲伯利修道院和阿塞勒尼修道院的院長。

阿爾弗雷德改革

(一)公元878年的愛丁頓之戰(zhàn)拯救搖搖欲墜的威塞克斯王國,也讓盎格魯-撒克遜人在維京人的入侵狂潮中奇跡般生存下來,但站在人生巔峰的國王阿爾弗雷德(阿爾弗雷德大王)并沒有因此而感到輕松。他深知這場勝利只是暫時回擊入侵者,反復無常的維京人并不會停止習慣性的騷擾,這群貪婪兇狠的蠻族依舊掌控著大半個英格蘭,絕不會和自己的王國達成永久的和平。不共戴天的關系注定和平只是暫時的,戰(zhàn)爭將會繼續(xù)主宰可預見的未來,威塞克斯人也必須為下一場注定到來的戰(zhàn)爭而未雨綢繆。得益于愛丁頓之戰(zhàn)勝利的阿爾弗雷德的威望倍增,這也為他下一步的宏偉計劃的實施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在戰(zhàn)役結(jié)束后威塞克斯王國便開展一系列軍事改革,從根本上改觀自己與維京對手之間的強弱格局。城墻是古人最值得信賴的防御工事,也是城鎮(zhèn)防御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阿爾弗雷德清楚地認識到盎格魯三王國的覆滅和其脆弱的防御設施有直接的關聯(lián),原本作為征服者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對于建立完整的防御體系并不感冒,結(jié)果就是不設防的城鎮(zhèn)成為下一波維京入侵者的砧板之肉。通過大量的長船讓維京人利用強悍的機動性就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移動,許多地方甚至在鄰近城鎮(zhèn)遇襲的消息還沒傳過來的時候就慘遭襲擊,那些以國王和地方領主為班底的精銳部隊也因為抓不到敵人而焦頭爛額。加上威塞克斯的國土面積呈狹長狀,所以戰(zhàn)略縱深基本毫無優(yōu)勢,維京人可以輕松地長驅(qū)直入,讓內(nèi)地所面臨的威脅并不比邊境要少。

(二)因此阿爾弗雷德要面對的頭號課題就是建立大規(guī)模的城寨防御體系,其中古羅馬時代遺留下來的堡壘遺跡被他充分利用,這些設施雖然年久失修,但留下的殘垣斷壁還是可以投入使用。而且羅馬人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jīng)替他標注好咽喉要道和戰(zhàn)略要沖,例如都城溫徹斯特的羅馬老城墻開始被翻修啟用。此外威塞克斯也對撒克遜人到來后建立的市鎮(zhèn)進行防御設施強化,各地都對城墻下的壕溝拓寬加深,并在城墻內(nèi)增加一層木柵欄。城墻本身也修建更多的塔樓和瞭望臺,這樣一來維京人對單個城鎮(zhèn)的進攻成本劇增,很容易因陷入長期圍攻而被迫在一個地方停留更長時間。在強化單個軍鎮(zhèn)的防御能力之余阿爾弗雷德還將一些重要軍鎮(zhèn)之間的道路進行修葺,加強軍鎮(zhèn)之間的交通和信息傳達的效率,一旦某個軍鎮(zhèn)有事臨近軍鎮(zhèn)就會派兵支援。而且王國境內(nèi)的主要水道也沒有被忽略,國王下令在主要河流上都增設橋梁,并對橋梁本身進行工事式改造。這就讓橋梁不僅是聯(lián)通兩岸的工具,也可以幫助守軍截斷維京長船的溯河而上企圖,這就大大增加維京人利用船只對內(nèi)地進行襲擾的難度。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阿爾弗雷德在威塞克斯編織一張初步的完整防御網(wǎng)絡,修建軍鎮(zhèn)也幾乎成為威塞克斯王國的基本國策,國土擴張到哪里軍鎮(zhèn)就修建到哪里。到了阿爾弗雷德的兒子長者愛德華的時代類似的軍鎮(zhèn)數(shù)量已經(jīng)達到30多個,基本覆蓋到王國全境。

(三)要持續(xù)抵抗維京人的入侵就必須有合格的武裝動員制度,過去的撒克遜人以征服者自居對此缺乏足夠的重視,但在對后來者維京人時這樣的制度化改革就很有必要。阿爾弗雷德強化原先的土地稅收制度,對內(nèi)容進行擴充。地方上所有土地的持有者不光要繳納相應的稅額,還要在戰(zhàn)爭時期為王軍攤派成比例的征召兵人數(shù),平日提供的防衛(wèi)城墻守軍人數(shù)也要依據(jù)土地的數(shù)量多少和富庶程度來算。換句話說就是原本的經(jīng)濟義務被擴展成經(jīng)濟+軍事動員制度,在這項制度下每一位成年男性佃農(nóng)都要額外肩負三個義務,就是參戰(zhàn)、守衛(wèi)城墻以及修建橋梁,拒絕服兵役的人將會被罰重金以及沒收財產(chǎn)。在和平時期每個軍鎮(zhèn)的征召兵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負責日常耕種,另一部分負責警戒和防衛(wèi),兩班之間會進行定期輪換。所以軍鎮(zhèn)在既定的軍事功能外,也將經(jīng)濟積累也納入進來。阿爾弗雷德的兵役賦稅一體化政策在短時間內(nèi)可以讓威塞克斯人聚攏更多戰(zhàn)爭資源,國王也可以直觀的了解每一個軍鎮(zhèn)的具體人口數(shù)量和防衛(wèi)能力。過去的撒克遜人從海路抵達英格蘭,后來的維京人也以船隊為主要突襲手段,因此海軍的建設就顯得十分必要。在陸地防務基本完善后威塞克斯人從公元882年開始建立海軍,這一時間在維多利亞時代也被很多英國人認為是皇家海軍的誕生之日。為了對維京長船形成優(yōu)勢的威塞克斯人開始打造更加專業(yè)化的戰(zhàn)艦,這些新船的噸位更大,船舷也比普通長船更高。因為當時的海戰(zhàn)更多通過接舷戰(zhàn)的形式來分勝負,更大體量的船只就能搭載更多的士兵,在海戰(zhàn)中自然會更有優(yōu)勢。而且更大的船體也能更好的對抗風浪等自然因素,并可以用更多的劃槳手來形成瞬間的速度優(yōu)勢。

(四)船上存放的武器與補給品更多,也幫助其擁有超過維京運兵船的自持能力,這些都是常備海軍對比海盜所必須擁有的優(yōu)勢。在896年的一場海戰(zhàn)中9艘威塞克斯戰(zhàn)艦船遇到6艘維京長船,維京人讓3艘船停岸登陸,留下其余3艘在海面上進行警戒。這是因為維京長船無法在運輸大量士兵的同時又儲存大量物資,所以入侵者必須頻繁地登陸上岸,為自己尋找戰(zhàn)利品與口糧。威塞克斯艦隊就趁機展開封鎖,其中1艘維京長船因見勢不妙而提前溜走,另外2艘在和威塞克斯戰(zhàn)艦截的接舷戰(zhàn)中被擊敗。因為隨著退潮的開始威塞克斯大船機動性不足的問題開始凸顯,好在人數(shù)占優(yōu)的他們馬上登岸展開陸戰(zhàn),入侵者因人數(shù)劣勢太大而被迫逃走,但他們的船在速度上又慢于威塞克斯人的戰(zhàn)艦。最后剩下的維京人被全部追上俘虜,解押到阿爾弗雷德的宮廷絞死。僅憑借一場愛丁頓大捷并不足以支撐威塞克斯的百年基業(yè),阿爾弗雷德的軍事改革才是威塞克斯王國得以存續(xù)的重要法寶。經(jīng)過改革防御嚴密的軍鎮(zhèn)和動員力量都得以煥然一新,讓維京人在入侵時損失巨大,英格蘭人也第一次擁有可以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海軍。威塞克斯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王國的實力開始超出原先求生存的最低要求,這時的他們已經(jīng)在擴張領土方面具備足夠的資本和實力。899年10月26日阿爾弗雷德因病逝世,享年50歲,?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他可能死于克羅恩病或痔瘡。阿爾弗雷德在留下遺囑后將王國傳給了他的長子長者愛德華,愛德華繼承阿爾弗雷德的功業(yè)而加以擴展,最終成為全不列顛的共主。自阿爾弗雷德開始其子孫連續(xù)五位都是尚武的國王,打敗不斷入侵的維京人,使撒克遜人的統(tǒng)治在英格蘭全面復興。

七、長子愛德華

(一)長者愛德華(870年-924年7月17日)是阿爾弗雷德大帝和墨西亞伯爵小姐埃塞爾維莎的次子,由于他是英國歷史上眾多愛德華同名君主的第一人,故譯為長者愛德華或愛德華先主。在阿爾弗雷德大王去世后長者愛德華繼承韋塞克斯王國的王位,在位期間長者愛德華多次帶領國人迎擊丹麥海盜的入侵,并收服部分不列顛部落和得到蘇格蘭人形式上的臣服,成為不列顛的共主。長者愛德華繼位后不久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兄長埃塞爾伯特的兒子埃塞爾瓦德不滿長者愛德華的統(tǒng)治而僭越稱王,然后帶領自己的部下入據(jù)溫伯恩準備堅壁死守。然而埃塞爾瓦德的愿望落空,在被愛德華打敗后他逃往至諾曼底,后至諾森伯蘭。在諾森伯蘭埃塞爾瓦德再次聚集起自己的部隊,并與跨海而來的丹麥海盜結(jié)盟,而曾被阿爾弗雷德大帝流放于東盎格利亞和墨西亞的丹麥人也起兵響應、附從叛亂。

(二)長者愛德華集結(jié)軍隊迎擊叛軍,為鎮(zhèn)服東盎格利亞的丹麥人的愛德華大肆劫掠該地區(qū)。在愛德華班師途中肯特人由于貪戀擄掠的財富,遲遲不肯隨愛德華大軍離去而留了下來。然而留下來的肯特人大營遭到丹麥人的襲擊,雖然丹麥人此次襲擊取得勝利,但叛軍的首領埃塞爾瓦德卻在這場戰(zhàn)役中丟失性命。埃塞爾瓦德的叛軍雖然被平定,但是諾森伯蘭人、東盎格利亞人、墨西亞五部、丹麥海盜一直不斷的侵擾著英格蘭本土。愛德華在位不斷的帶領大軍四處討伐敵人,在騰斯福德、馬爾頓兩場戰(zhàn)役中大獲全勝。在與丹麥海盜的多年征戰(zhàn)后愛德華征服丹麥的大首領索克蒂爾,迫使他率部撤回法蘭西,收復英格蘭大多地區(qū)。隨后愛德華又率部討伐諾森伯蘭使得其臣服,并綏服威爾士和蘇格蘭,再次成為全不列顛的共主。924年7月17日長者愛德華去世,其子光榮者埃塞爾斯坦繼位。

八、埃塞爾斯坦

(一)埃塞爾斯坦韋塞克斯王朝第八位君主在924年至927年為盎格魯-撒克遜國王,在927年至939年為英格蘭國王,他是長者愛德華和他的第一任妻子艾格溫的兒子。埃塞爾斯坦于927年成功征服斯堪的納維亞約克王國的維京人,使其成為整個英格蘭的第一位統(tǒng)治者,也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第一位英格蘭國王(他并不是法律上第一個英格蘭國王,但事實上卻是第一個)。他自稱為“英格蘭國王”,同年蘇格蘭和威爾士國王投降,使得他可以自稱為“不列顛國王”。他在927年的布魯南博爾之戰(zhàn)擊潰蘇格蘭和維京軍隊,從而確立他的威望。但實際上他的統(tǒng)治被完全籠罩在他的祖父阿爾弗雷德大帝的陰影下,以至于經(jīng)常被忽視,現(xiàn)今他被重新審視,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西撒克遜國王之一。布魯南堡之戰(zhàn)是丹麥入侵不列顛期間的一次戰(zhàn)斗,亦是英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戰(zhàn)役。937年西撒克遜國王艾特爾斯坦率領的軍隊在鄧弗里郡西南部的布魯南堡徹底打敗丹麥的安拉夫、坎伯蘭的歐文和蘇格蘭的君斯坦丁三世3方組成的聯(lián)軍,從而確立艾特爾斯坦作為整個英格蘭的國王的地位。他的統(tǒng)治對10世紀政治發(fā)展有著非同凡響的重要意義,當今的歷史學家普遍都認同十二世紀的年鑒編纂者威廉對埃塞爾斯坦的評價:“沒有任何其他人比埃塞爾斯坦更了解他的王國”。在他的統(tǒng)治期間王室一直是英國的學術(shù)中心,他一生未婚,王位由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愛德蒙一世繼承。在埃塞爾斯坦死后維京人卷土重來控制北部地區(qū),雖然愛德蒙一世收復部分地區(qū),但是直到954年約克才被收復。

(二)8世紀末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整合成4個較大的王國,即韋塞克斯、默西亞、東盎格利亞和諾森布里亞。9世紀初在埃塞爾斯坦的曾曾祖父愛格伯特的統(tǒng)治下韋塞克斯逐漸成為4個王國中最強大的一個,9世紀中葉英格蘭持續(xù)受到維京人的入侵,其中以865年維京雄獅的入侵最為猛烈。878年維京人滅亡東盎格利亞、諾森布里亞、默西亞和大部分韋塞克斯,但西撒克遜在埃塞爾斯坦祖父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帶領下進行英勇卓絕的反抗,并在愛丁頓戰(zhàn)役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阿爾弗雷德遂與維京首領古斯魯姆達成協(xié)議瓜分默西亞,西默西亞歸阿爾弗雷德,而東默西亞則并入維京人統(tǒng)治的東盎格利亞。8世紀90年代維京人再次發(fā)動進攻,但成功的被阿爾弗雷德的兒子愛德華和埃塞爾烈德?lián)魯 0H麪柫业率前柛ダ椎碌呐龊湍鱽営糠值慕y(tǒng)治者,阿爾弗雷德的女兒名叫埃塞弗萊德。911年埃塞爾烈德去世,其后10年間愛德華和埃塞弗萊德征服維京人統(tǒng)治的默西亞和東盎格利亞。當924年愛德華去世的時候他控制著整個英格蘭南部亨伯地區(qū),維京國王西特里克則統(tǒng)治著諾森布里亞南部的約克王國,諾森布里亞北部的埃爾德雷德卻一直在盎格魯-撒克遜的伯尼西亞王國統(tǒng)治下,其發(fā)源地位于當今的班堡??邓固苟《澜y(tǒng)治著蘇格蘭,在它的西南方仍然是古不列顛的斯特拉思克萊德王國。此時的威爾士則是由很多規(guī)模較小的王國組成,包括西南部的德赫巴思王國,東南部的格溫特王國,在格溫特王國正北方緊挨著的布雷切尼奧格王國,還有北部的格溫內(nèi)思王國。

(三)斯特拉斯克萊德王國是一個中世紀早期由被稱為“舊北方的布立吞人”的凱爾特人建立的王國,建立于公元七世紀,700年原蘇格蘭鄧巴頓地區(qū)的小領主Cluim在其封地建立王國?!芭f北方”中講布立吞語的地方就是南蘇格蘭和北英格蘭,這個王國興起于后羅馬時期,起源于托勒密的《地理》中提到的Damnonii人。王國的歷史可追溯到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不列顛群島的時候,六世紀入侵者將島上原住民凱爾特人趕到今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等地。立穩(wěn)足后又開始和蘇格蘭人對峙,后建立東安格利亞、肯特、韋塞克斯、麥西亞、德伊勒、蘇塞克斯、埃塞克斯等國,不列顛群島紛爭不斷。到了公元十一世紀諾曼底人大舉入侵蘇格蘭,國王艾根五世戰(zhàn)死,他死后斯特拉斯克萊德被蘇格蘭吞并。關于埃塞爾斯坦母親(艾格溫)的信息非常的少,甚至在諾曼人征服英格蘭之前的文獻中從未提及她的名字。有傳聞認為她曾經(jīng)是長者愛德華的情婦,有些歷史學家接受這一觀點。但芭芭拉·約克和蘇拉·富特則認為這些傳聞是924年在爭奪繼承權(quán)的過程中人為捏造的謠言,艾格溫曾經(jīng)是愛德華的合法妻子是毫無疑問的。一個12世紀的編年史作者描述她出身高貴,并且可能與圣鄧斯坦有血緣關系。根據(jù)馬姆斯伯里的威廉敘述阿爾弗雷德大帝非常喜歡這個孫子,他賜給埃塞爾斯坦一個大紅斗篷、一個鑲滿珠寶的腰帶和一把有鍍金劍鞘的寶劍。在阿爾弗雷德快要去世的時候或許因為艾格溫已經(jīng)去世,或許是被打入冷宮,愛德華娶埃爾弗萊德為妻。這樣埃塞爾斯坦的地位實際上是被削弱,因為他的這個后母當然更加關心她自己的親生兒子。

(四)埃爾弗萊德有兩個兒子——阿佛沃德和埃德溫,在919年愛德華將埃爾弗萊德打入冷宮并娶第三任妻子伊基芙,她也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是未來的國王愛德蒙,還有一個是艾德萊德。此外愛德華還有很多女兒,大概有9個之多。埃塞爾斯坦從小在默西亞他姑姑(埃塞弗萊德)和姑父(埃塞雷德)的宮中長大接受教育,并且極有可能是在隨軍征服維京人統(tǒng)治的默西亞地區(qū)時接受軍事訓練。他的姑父埃塞雷德在911年去世,姑姑埃塞弗萊德在918年去世。根據(jù)1304年的一部手稿925年埃塞爾斯坦將土地特權(quán)賜給格洛斯特的圣奧斯瓦德修道院,而他的姑姑和姑父正是葬于該修道院,為了報答埃塞雷德這位所有默西亞人民的慈父像父親般的關愛埃塞弗萊德。他去世后愛德華直接控制默西亞,而埃塞爾斯坦可能也是代替父親對那里表達敬意。924年7月17日愛德華去世,很多事情變得晦暗不明。愛德華與埃爾弗萊德的長子阿爾弗雷德在901年的的一份繼承權(quán)列表中被排在埃塞爾斯坦前面,這說明愛德華可能希望阿爾弗雷德繼承王位,至少是韋塞克斯的王位。然而當愛德華去世的時候埃塞爾斯坦就在默西亞陪伴在父親身邊,而阿爾弗雷德則遠在韋塞克斯。于是默西亞推舉埃塞爾斯坦為國王,阿爾弗雷德則繼承韋塞克斯王位,因此王國分裂。不管是否出于故意這都給王國帶來不穩(wěn)定因素,然而阿爾弗雷德僅僅比他父親多活16天,阿爾弗雷德的去世改變所有的事情。即使是這樣韋塞克斯也還是反對埃塞爾斯坦即位的,尤其是在溫徹斯特阿爾弗雷德下葬的地方。

(五)根據(jù)馬姆斯伯里的威廉敘述有一個名叫阿爾弗雷德(與阿爾弗雷德大帝同名)的人,由于懷疑埃塞爾斯坦的合法繼承人身份想將他致盲,但也不知道是他自己想繼承王位還是想讓阿爾弗雷德的弟弟埃德溫繼承王位。925年埃塞爾斯坦成為默西亞國王,在當年的一份德貝郡的土地證書中他稱自己為英格蘭國王,這份證書的公證人只有當時的默西亞主教,然而直到925年中期之前埃塞爾斯坦都無法在韋塞克斯地區(qū)行使權(quán)利,他最終于925年9月4日加冕。他的加冕典禮在泰晤士河上游的金斯頓舉行,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有象征意義,因為它正好在韋塞克斯和默西亞的交界處。由當時的坎特伯雷大主教阿瑟姆加冕,可能就是在這次典禮上阿瑟姆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加冕禮義,他將一頂皇冠帶在國王頭上,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國王在加冕典禮時帶上頭盔。埃塞爾斯坦和溫徹斯特之間的緊張關系似乎持續(xù)很多年,溫徹斯特主教佛利賽斯坦并沒有參加加冕典禮,而且928年之前也沒有為埃塞爾斯坦公證過任何一張已知的土地證書。928年后直到佛利賽斯坦931年退休退休為止,他一直為埃塞爾斯坦公平的且盡心竭力的公正地契,但是相對于他的貢獻他在主教中排在比較低的位置。艾塞克斯的法定繼承人埃德溫在10世紀30年代曾試圖謀反,933年在逃往法國的路上被淹死,他的表弟阿德羅夫?qū)⑺裨嵊谑W梅爾的圣伯廷大教堂。

(六)據(jù)編年史作者佛格恩記述由于英格蘭的動蕩埃德溫國王逃離那里,還描述埃塞爾斯坦由于他的弟弟去世給教堂很多捐贈,教堂的僧侶去英國向他表達謝意,而佛格恩其實并沒有意識到當這些僧侶在944年1月到達英格蘭的時候埃塞爾斯坦實際上已經(jīng)去世。根據(jù)12世紀的歷史學家賽蒙的記述埃德溫實際上是埃塞爾斯坦下令淹死的,但這一觀點基本上被其他歷史學家忽視,基本上可以肯定埃德溫的死對于促進結(jié)束溫徹斯特的對抗立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長者愛德華在位期間在埃塞弗萊德和她丈夫的協(xié)助下收復丹麥人占領的默西亞和東盎格利亞,然而丹麥國王西特里克·凱奇仍然控制著斯堪的納維亞約克王國(前身是德伊勒的北諾森布里亞王國)。926年1月在埃塞爾斯坦加冕后不久他將其妹嫁給西特里克,兩位國王同意不會侵犯對方的領土并且不會支持對方的敵人。過了幾年西特里克去世,埃塞爾斯坦則抓住機會迅速牟取他的領土。西特里克的一個表弟高森佛利森企圖率領軍隊從都柏林出發(fā)重新奪取王位,隨即被埃塞爾斯坦輕松擊潰。他占領約克并迫使當?shù)氐牡溔讼蛩挤?,根?jù)南方的一些編年史作者敘述埃塞爾斯坦繼承諾森布里亞王國,并且他是否真的和高森佛利森開戰(zhàn)實際是不確定的。有些諾森布里亞人一直拒絕來自南方的統(tǒng)治,對埃塞爾斯坦的入侵表示強烈憤怒。927年7月12日在彭里斯附近的埃蒙特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蘇格蘭國王康斯坦丁、西威爾士國王海威兒·達、班堡的埃爾德雷德、斯特拉思克萊德國王歐文一世一致承認埃塞爾斯坦為國王,于是埃塞爾斯坦陳兵威爾士邊境,迫使威爾士諸侯承認他的統(tǒng)治權(quán)并繳納數(shù)量可觀的供品。

(七)這次會議另外一個更加深遠的影響是規(guī)定英格蘭和威爾士在赫勒福德地區(qū)以威河為界,根據(jù)威廉的敘述埃塞爾斯坦從此時候開始驅(qū)逐??巳氐目滴譅柸?,并以他瑪河為界大量構(gòu)造防御工事。然而歷史學家對此表示懷疑,因為康沃爾此時已被英格蘭,至少是名義上統(tǒng)治100多年。埃塞爾斯坦只不過是增強對那里的統(tǒng)治,并且任命第一位康沃爾大主教科南,埃塞爾斯坦的所有舉措為北方帶來7年的和平。于是埃塞爾斯坦成為所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而實際上他也已經(jīng)成為整個不列顛的國王。933年至938年發(fā)行的硬幣上有埃塞爾斯坦的帶王冠半身像,這是盎格魯-撒克遜王朝首次在硬幣上用帶王冠的國王肖像,而且所有硬幣和土地證書上都標明整個不列顛的國王。亞歷克斯·伍爾夫說:“很明顯埃塞爾斯坦是一位非常有主見的國王。”埃塞爾斯坦的成功奠定925年至975年間長達50年穩(wěn)定的英格蘭國王統(tǒng)治,此段時間被約翰·麥蒂考特稱為英格蘭帝國時期,這段時間威爾士和蘇格蘭的統(tǒng)治者們都參加英格蘭國王的御前會議,并且一同公正所有的土地證書。威爾士國王在928年至935年間參加埃塞爾斯坦的御前會議,并且在土地證書的公正名單上排在最前面,說明在埃塞爾斯坦心目中他的地位與當時參與公正的其他名人來比要重要的多。盡管如此但埃塞爾斯坦還是將威爾士國王看待為一名俘虜,強迫他納貢,強迫他參加御前會議。他試圖與新領地(諾林伯利亞)的權(quán)貴進行和解,以把他們納入自己的管轄。他慷慨地給貝佛利大教堂。切斯特街大教堂和約克大教堂大量的捐贈,以強調(diào)他是一名忠實的基督徒。然而他的舉措惹怒一個旁觀者,北部的天主教國家,他們遂與都柏林的斯堪的納維亞異教徒結(jié)成聯(lián)盟。

九、埃德蒙一世

(一)940年埃德蒙一世繼承兄長埃塞爾斯坦的王位,這是諾森布里亞就發(fā)生叛亂,奧拉夫三世·古斯弗里特生占領諾森布里亞并開始進攻中土米德蘭茲,但是在第二年奧拉夫三世就告別人世。943年埃德蒙奇兵突襲諾森布里亞,重新占領米德蘭茲,叛亂者措手不及只得投降,并以皈依基督教作為歸順的保證。但是埃德蒙不相信他們這些在威逼之下作出的承諾,由于每一次產(chǎn)生騷亂安置在麥西亞各城邑中的五堡丹麥人都會響應叛軍,為了防止將來的禍患他將這些人全部逐出。944年埃德蒙成功收復諾森布里亞后約克王阿姆萊布·夸蘭丟了王位,逃往愛爾蘭的都柏林成了都柏林王。945年埃德蒙占領斯特拉思克萊德王國,為了使蘇格蘭保持中立、和平共處,他把這片土地割給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一世,以防御丹麥人入侵北疆,贏得邊境的安寧。

(二)埃德蒙一世在位不足7年,有件事給人們留下印象。埃德蒙的同父異母姐姐埃德吉芙是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三世的王后,他們的兒子路易四世早年一直住在西撒克遜的鄉(xiāng)間,直到936年才登上法蘭克王位。945年夏天路易四世被魯昂的挪威人俘獲,交給于格公爵。為了拯救兒子太后埃德吉芙寫信向兄弟埃德蒙求救,埃德蒙聞訊立即遣使向于格公爵表示強硬的威脅,于是路易四世被釋恢復王位。埃德蒙一世英年早逝,死于非命。946年5月26日埃德蒙前往南格洛斯特郡帕克爾丘奇參加圣奧古斯丁節(jié)大彌撒。在貴族們舉辦的宴會,國王埃德蒙一眼便認出人群中有一位被他放逐的盜賊利奧法,不由悖然大怒,命令他立即滾出宴會廳。萊奧爾夫拒絕服從,埃德蒙格外惱怒,一把抓住他的頭發(fā)。蠻橫的萊奧爾夫不肯示弱,順手抽出短劍猛刺國王,埃德蒙當場斃命。埃德蒙死后因為其子年幼,所以其弟愛德雷德繼承王位。

十、愛德瑞德

(一)愛德瑞德是埃德蒙一世的御弟,946年繼承愛德蒙一世擔任英格蘭的國王,直至其于955年死亡,死后由自己的侄子愛德蒙一世的兒子愛德威繼承王位。愛德瑞德一朝與愛德蒙一世一樣都為諾森伯蘭丹麥人的叛亂和入侵所苦,為了維護王國統(tǒng)治的穩(wěn)定的愛德瑞德曾反復率領大軍入境鎮(zhèn)服叛亂的丹麥人。在多次鎮(zhèn)壓無果后愛德瑞德吸取經(jīng)驗,在丹麥人主要居住的城邑周圍部署英國要塞,設置英國總督一職監(jiān)督丹麥人的行動,意在防范丹麥人的再次叛亂及方便鎮(zhèn)壓叛亂。愛德瑞德雖然不缺乏尚武精神,但在精神上一直沉溺于精神導師圣鄧斯坦的指引。在愛德瑞德繼位國王不久便將鄧斯坦奉為上賓,給予鄧斯坦各種特權(quán),并讓其出任王國的財務首腦。鄧斯坦是格拉斯騰伯里修道院的修道士,出身于英格蘭西部的一個貴族家庭。在位修道士得君既專便將一套新的僧階制度引入英格蘭,試圖進行革新,然而這一個革新僅僅開始便引起國內(nèi)的一場可怕的大騷亂。

十一、愛德威

(一)955年愛德威的叔叔愛德瑞德去世,愛德威繼承英格蘭威塞克斯王朝王位。957年在貴族們的同意下愛德威沿泰晤士河分割王國,愛德威在南部保留韋斯克斯和肯特,弟弟愛德加在北部統(tǒng)治。兄弟兩沒有開戰(zhàn),而是在貴族協(xié)議下分治整個王國。959年10月1日愛德威去世,葬在溫徹斯特的教堂。愛德威的弟弟愛德加繼任王位。

十二、愛德加

(一)愛德加(943年08月07日~975年07月08日)是愛德蒙一世之子,959年起至975年期間的英格蘭國王。975年愛德加去世,其子殉教者愛德華繼位。

十三、殉教者愛德華

(一)殉教者愛德華(962年─978年3月18日)是埃德加的長子,但并不是埃德加指定的繼承人。埃德加于975年去世后他的兩個兒子——愛德華與愛塞烈德都有繼位的資格,因此貴族們對由誰人繼位意見不一,在大主教鄧斯坦及伍斯特的奧斯瓦爾德的支持下愛德華繼承王位。愛德華在位期間有兩名大貴族——艾菲亞和愛塞威爾發(fā)生爭執(zhí),幾乎釀成內(nèi)戰(zhàn)。此外貴族們乘著愛德華無力控制大局,奪回被埃德加取去并封賜給本篤會修道院的土地和資產(chǎn)。埃德蒙死后埃德加似乎希望由愛塞烈德繼承王位,因為一則頒布于溫徹斯特新修道院的法令把愛弗里芙和愛塞烈德的名字置于愛德華之前。盡管如此但后人仍無法確定埃德加的繼承人安排,因為他在975年7月8日就以32歲的壯年去世,而當時愛德華和愛塞烈德皆未成年。埃德加是一位強勢的君主,并在當時的神職人員領導者[(如鄧斯坦大主教、約克大主教的奧斯瓦爾德以及主教溫徹斯特的愛塞沃特)協(xié)助下強迫不愿跟他合作的教會和貴族改革修道院,為了向改革過的本篤會修道院提供土地以換取他們的支持,埃德加剝奪許多小貴族的財產(chǎn),又重訂與修道院的租約和租金以給他們更多利益。一些在俗修士(其中一些同時是貴族)也在改革后的新修道院被除名,這些措施所引起的不滿在埃德加死后開始變得公開化。

(二)埃德加死時領導者都是改革的支持者,但他們已經(jīng)不再團結(jié)。鄧斯坦大主教跟愛塞沃特主教可能已經(jīng)關系緊張,而奧斯瓦爾德大主教則與默西亞郡長艾菲亞不和,至于艾菲亞和他的同伴則正在跟東盎格利亞郡長愛塞威爾及其同伴爭奪權(quán)力。有指鄧斯坦曾經(jīng)質(zhì)疑埃德加與愛弗里芙的婚姻,以至愛塞烈德是否埃德加的嫡子。這些人為擁立愛德華還是愛塞烈德出現(xiàn)分歧,之前長者愛德華去世時各派已曾為繼承人的問題爭執(zhí),而埃德加的兄長埃德威亦曾因繼承權(quán)爭議而被迫把一大片土地交給埃德加管理。愛弗里芙自然支持她的親生兒子愛塞烈德并得到愛塞沃特主教的支持,鄧斯坦和奧斯瓦爾則支持愛德華繼位。至于艾菲亞和愛塞威爾亦分成兩派,但史家對他們分別支持誰繼位的描述并不一致。后世的記載似乎顯示這爭議部份涉及兩個王子與埃德加的父子關系的合法性以及他們的年紀,最后鄧斯坦和奧斯瓦爾在泰晤士河畔京士頓為愛德華傅油,冊立他為英格蘭國王。一些史家相信愛德華的即位時間仍為975年,但另一些則指他到976年3月才即位。有證據(jù)顯示愛德華繼位是各方妥協(xié)的成果,愛塞烈德似乎得到一些按慣例歸屬當任國王之子的土地,當中一部份是埃德加分給阿賓頓修道院的,這部份土地在大貴族的壓力下被讓予愛塞烈德。

(三)現(xiàn)有史料對愛德華的身世描述并不全面,當時的法令有關愛德華的記載大致分為以下三點:愛德華的出生日期不可考,但他是埃德加三個孩子中最年長的;他在975年繼承父親的王位時應該是十余歲的青少年。他的母親并不是埃德加的第三任妻子愛弗里芙。愛德華之母的身份亦無定論,相關記載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最早的記載來自坎特伯雷的奧斯本于1080年左右撰寫的鄧斯坦傳記。奧斯本指愛德華的母親是一位在威爾頓修院的修女,因被埃德加勾引并發(fā)生關系而誕下愛德華;數(shù)十年后另一英格蘭史家愛德瑪也寫了一則關于鄧斯坦大主教的傳記,并引用一位沃斯特的尼古拉斯的資料否定愛德華是修女之子的說法。該資料指出愛德華的母親是東盎格利亞郡長奧德瑪?shù)呐畠海麨閻廴ダ锏?。埃德加在統(tǒng)治默西亞時跟她結(jié)婚,生下愛德華,若此說屬實愛德華的出生時間應介乎957年及959年之間;另外的資料來自由哥斯連為威爾頓的伊迪絲撰寫的傳記以及由伍斯特的約翰和馬美斯貝利的威廉所撰的歷史,這些資料皆指愛德華的母親名為愛塞弗里德,姓氏則為肯迪達或艾娜達,二字的意思分別為“白”及“白鴨”。一則撰寫于966年的法令描述愛塞烈德的生母愛弗里芙為埃德加的“合法妻子”(二人于964年結(jié)婚),而他們之間所生、名為埃德蒙的長子被稱為埃德加的嫡子,與此同時愛德華則被稱為埃德加的兒子。由于關于愛德華母親的記載眾說紛紜,而埃德蒙在971年去世之前似乎亦被視為埃德加的合法繼承人,愛德華可能是埃德加的私生子。

(四)根據(jù)《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愛德華繼位后不久就出現(xiàn)彗星,之后又出現(xiàn)饑荒和“嚴重的擾動”。這個“嚴重的擾動”有時被指為“反對王國的叛亂”,并似乎在埃德加去世后不久就出現(xiàn)。在這段期間一位富有經(jīng)驗且管治英格蘭北部大部份地區(qū)的官員諾森伯蘭郡的奧斯勒郡長,因為一些沒被透露的原因而遭到流放,取代他的新郡長名為索拉德。他可能是奧斯勒的兒子,也可能是編年史記載為索拉德?根拿的兒子。與此同時愛德華或是奉其名義行使權(quán)力的大臣,任命一批新的郡長管轄韋塞克斯,其中兩人未有在歷史上留下太多紀錄,因此難以考證他們屬于什么派系。其中一位名為艾德文的郡長,轄區(qū)包括薩塞克斯郡、肯特郡和薩里郡,他死后葬在艾菲亞曾到訪的阿賓頓修道院,顯示他可能屬于艾菲亞一派。被派往漢普郡并在拉特蘭擁有土地的愛塞瑪則可能與愛塞威爾一派有關系,另一位管治西部的愛塞威德是愛塞烈德一世的后代,并可能是埃德威的妻舅,他被認為是愛德華的支持者。在一些地方曾被埃德加驅(qū)逐的世俗神職人員開始返回他們原本所屬的修道院,并反過來把埃德加委派的神職人員趕走。愛塞沃特主教一直是這些世俗神職人員的主要敵人,而鄧斯坦大主教也未能有效地保障其盟友的利益。各地領主有見及此,開始推翻埃德加之前的土地租約,迫使那些新的修道院把土地歸還給本地的貴族。

(五)艾菲亞郡長是其中的表表者,他開始攻擊默西亞境內(nèi)依附奧斯瓦爾德大主教的修道院,至于艾菲亞的政敵愛塞威爾(他的家族是林士修道院的保護者)則苛待伊利修道院及其他在其勢力范圍內(nèi)的修道院。為了取得東盎格利亞的控制權(quán)和攻擊林士修道院的艾菲亞幾乎跟愛塞威爾開戰(zhàn),愛塞威爾在鄰近的埃塞克斯郡長布里塞洛夫及其他貴族的支持下組成一支軍隊,迫使艾菲亞作出讓步。相比其父埃德加及其弟愛塞烈德二世,愛德華在位期間留下的憲章非常少,可能只有三份。這些憲章主要涉及王室腹地韋塞克斯,當中兩份涉及克雷迪頓,愛德華的師傅西德曼是那裏的主教。埃德加在位時硬幣的模板只能在溫徹斯特制造,然后分發(fā)到各地的鑄幣廠。到了愛德華統(tǒng)治期間約克和林肯的鑄幣廠都可自行制造模板,此現(xiàn)象被視為王國在英格蘭中、北部的控制力減弱。雖然有種種問題但政府機關基本上仍然正常運作,地方議會和宗教會議仍按照一貫的慣例舉行,先是在977年復活節(jié)后于牛津郡的科特靈頓舉行議會會議,次年又在威爾特郡的卡恩開會。但這次會議期間發(fā)生地陷意外,造成議員傷亡。

(六)在各版本的編年史中以彼得堡版對愛德華之死的描述最為詳細,該版本明確指出愛德華是在978年3月18日黃昏,在多實郡科夫城堡所在的山丘附近探望繼母愛弗里芙及弟弟愛塞烈德時被殺,此后愛德華“不具任何王室禮儀”被葬于多實郡瓦爾漢。林士的拜爾科夫(在奧斯威爾的傳記中提到愛德華是在下馬的時候被愛塞烈德的顧問所殺,該記載亦指愛德華在沒有儀式的情況下被葬在瓦爾漢,大主教沃爾夫斯坦二世在狼給英國人的布道書亦間接提及愛德華之死。較后期的文獻例如11世紀的圣愛德華的受難曲及伍斯特的約翰的相關記載則指愛弗里芙策劃暗殺愛德華的計劃,而亨廷頓的亨利更宣稱愛弗里芙親手殺死愛德華?,F(xiàn)代歷史學家對愛德華之死亦有多種解讀,大致可分為三派。第一派認為奧斯威爾傳記的描述正確,即跟隨愛塞烈德的貴族因為個人爭執(zhí)或有意擁立愛塞烈德而殺愛德華。二十世紀早期的英國史家法蘭克·史坦頓指出:“愛德華是一個情緒不穩(wěn)定的年輕人,并因其令人難以忍受的言行得罪很多重要人物。即使在他已被視為圣人之后一段長時間,人們?nèi)匀挥浀盟橇钊颂岣呔X的情緒爆發(fā)。”一些圣徒傳記中也可能有相關的隱喻。第二派認為愛德華的繼母愛弗里芙是事件的主謀,或至少容許殺死愛德華的人逍遙法外。第三派認為愛德華死前已經(jīng)近乎可以親政,因此艾菲亞郡長派人暗殺愛德華,以避免自己因之前迫害修道院而遭到清算,有這一派的史家認為艾菲亞事后改葬愛德華是為贖罪。

(七)愛德華的遺體被埋在瓦爾漢一年后獲得改葬,發(fā)起者為艾菲亞郡長,艾菲亞可能是為了贖罪而改葬愛德華。根據(jù)奧斯威爾傳記愛德華的遺體在改葬時仍未腐爛(這被認為是神跡),他的遺體被帶到沙夫茲貝利修道院。這座修道院是由阿佛列大帝捐出,而愛德華和愛塞烈德的祖母愛弗基芙曾在那裏度過晚年。愛德華的改葬是一場公開而盛大的儀式,后世文獻(如圣愛德華的受難曲)有更復雜的記載,《圣愛德華的受難曲》指愛德華的改葬日期是2月18日。1001年由于愛德華已被視為圣人(雖然他不曾被正式封圣),其遺骸被移到沙夫茲貝利修道院一個較顯眼的位置。文獻指當時的典禮由時任舍伯恩主教沃夫斯加三世所主持,并由一名資深的神職人員輔佐。愛塞烈德二世本人因為要對抗丹麥人入侵,沒有親身出席典禮。但他在同年稍后的時間頒布憲章,把雅芳河畔布拉福的一些土地撥給沙夫茲貝利修道院的修女,被視為與這次典禮有關,一個源自13世紀的圣人歷記載此典禮舉行于6月20日。史家對愛德華被奉為圣人崇拜有不同解釋,有些人將之視為一種群眾運動,或者是愛德華的支持者向愛塞烈德二世施壓的結(jié)果。亦有跡象顯示愛塞烈德正是推動崇拜愛德華以及他們的姊妹威爾頓的伊迪絲的人,愛塞烈德曾于1001年批出土地沙夫茲貝利修道院,相信是方便修道院供奉愛德華的遺骸。有些文獻指愛塞烈德可能曾于1008年立法規(guī)定全國紀念愛德華的逝世日,但因為這法案是沃爾夫斯坦二世大主教所草擬的,故另有觀點認為有關法案可能是卡紐特大帝統(tǒng)治英格蘭時才通過的。有近代史家指出在卡紐特時期很多被殺的英格蘭王室都被奉為圣人崇拜,包括肯特王愛格伯特的三個侄子以及默西亞的海內(nèi)爾姆及威格斯坦等。

(八)到了16世紀英格蘭在亨利八世的領導下推行宗教改革,全國的修道院因此被廢除,很多圣地亦被夷為平地。愛德華的遺骸在這時被藏起來以逃避破壞,直到1931年才在一次考古發(fā)掘中被發(fā)現(xiàn),并由骨骼學家湯馬斯·史杜威爾核實其身分。1970年的一次檢查證實遺骸主人的死因與歷史上所記載的愛德華之死因相同。遺骸發(fā)現(xiàn)者向各地教會提出安置遺骸的條件,但只有海外俄羅斯正教會能滿足他的全部要求。與此同時遺骸發(fā)現(xiàn)者的弟弟則希望遺骸可以歸葬沙夫茲貝利修道院。當圣公會跟海外俄羅斯正教會為愛德華的遺骸的擁有權(quán)進行訴訟時遺骨被暫時安置在薩里郡沃京鎮(zhèn)的一間銀行裏。海外俄羅斯正教會最后勝訴,并于1984年將愛德華的遺骸安放于布魯克伍德墳場裏的一所教堂之中。為管理遺骸海外俄羅斯正教會在那裏成立圣愛德華殉道者正教會,并將其歸屬于一所自希臘正教會分離出來的教會管轄。愛德華未曾被正式封圣,但東正教、天主教及圣公會皆承認愛德華為圣人,它們均以3月18日(愛德華被殺害的日子)為其慶節(jié)日。其中東正教會除了在3月18日紀念愛德華外,亦以9月3日為第二慶節(jié)日。愛德華在繼位三年后于科夫城堡被殺,但后世對當中的起因和經(jīng)過有不同說法。980年初他的遺體被隆重地葬于沙夫茲貝利修道院,到了1001年他的遺體被移往院內(nèi)更顯眼的位置,有史家相信后一次改葬得到愛塞烈德的認可。愛德華的遺骸在英格蘭宗教改革時期被藏起,至20世紀初重新被發(fā)現(xiàn)。

(九)很多關于他的圣徒傳記皆認為愛德華是殉教者,而后世多認為愛德華是被其后母(即愛塞烈德的生母愛弗里芙)所害。現(xiàn)時天主教、東正教及圣公會皆承認愛德華為圣人,至于其遺骨則由一所東正教會負責保存及供奉。英格蘭宗教改革是16世紀英格蘭以新教取代天主教的宗教改革運動,16世紀初在德意志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迅速波及歐洲各地。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借口羅馬教皇克雷芒七世拒絕批準他與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離婚,于1529年召開改革議會開始進行宗教改革。1532—1534年間改革議會在托馬斯·克倫威爾的推動下相繼通過《首歲教捐法案》、《終止上訴法案》和《至尊法案》等,宣布英格蘭教會與羅馬教廷脫離關系,停止向羅馬教廷繳納貢金,英格蘭君主為英格蘭教會最高首腦。首歲教捐法案是英格蘭議會通過的宗教改革法案,1532年英王亨利八世為迫使教皇批準其離婚請求指使議會通過該法案,中止英格蘭主教上任后第一年向教皇交納貢金(數(shù)額為該年教區(qū)收入的三分之一)之舊例。亨利八世與教皇決裂后英格蘭議會又于1534年通過另一《首歲教捐法案》,確認禁止前述向教皇納貢的規(guī)定,教捐改貢國王。終止上訴法案是英格蘭宗教改革開始時由英格蘭議會通過的法案,1533年因羅馬教廷拒絕批準英王亨利八世與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離婚,亨利八世決定與羅馬教廷決裂,并使該法案通過。其中規(guī)定有關遺囑和婚姻的訴訟案件不得向羅馬教廷上訴,確認國王在教俗事務上擁有最高權(quán)力,從而終止教皇權(quán)力在英格蘭的行使。

(十)據(jù)此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默宣布亨利八世與凱瑟琳(阿拉貢的)的婚姻無效,同時確認其與安妮·波琳的婚姻合法。在1536—1539年又封閉五百多所修道院,沒收其財產(chǎn)。1539年議會通過《六條信綱法案》,1547年愛德華六世即位后大主教克蘭默進一步深化改革,采取新教教義,制定《信仰劃一法案》,在全國推行《公禱書》。信仰劃一法案是英格蘭議會通過的統(tǒng)一確定英國國教祈禱書及處罰不服該法者的法案,共有四個:1549年愛德華六世在位時(1547—1553)通過,確定采用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默起草的《公禱書》,對不服從者給予處罰;1552年通過,宣布推行經(jīng)修訂的第二部《公禱書》,同時加重對不服從者的處罰,以上兩個法案在瑪利一世統(tǒng)治時均被廢止;1559年由伊麗莎白一世頒布,恢復使用《公禱書》,對不去教堂祈禱者每周處罰金12便士;1662年查理二世在位時通過,再次恢復使用在共和國時期停用的《公禱書》以重新確立國教的權(quán)威,有二千名拒絕執(zhí)行該法案的教士被取消俸祿?,斃皇涝谖粫r(1553—1558)全面恢復天主教,迫害新教徒。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登基后又恢復宗教改革,重新頒布《至尊法案》。1571年英格蘭議會通過《三十九條信綱》,以此作為國教教義,英格蘭宗教改革最終完成。這種按新教教義建立的教派稱安立甘宗(英國國教),其教會稱安立甘教會(又稱英國國教會,英格蘭圣公會)。當時處于英格蘭統(tǒng)治下的愛爾蘭也進行類似的宗教改革,1536年愛爾蘭議會通過《宗教改革法案》推行新教,壓制天主教。宗教改革使英國專制王權(quán)得到加強,教會勢力遭到削弱。

十四、埃塞爾雷德二世

(一)埃塞爾雷德二世(976年-1016年4月23日)號稱倉促王,綽號“邋遢大王”,英格蘭全境之王愛德加(959年~975年)之子。原本在異教徒之下茍延殘喘的威塞克斯王國,在天降神君阿爾弗雷德大王的帶領下取得愛丁頓戰(zhàn)役的輝煌勝利,不僅阻遏維京人的侵略勢頭,還將對手暫時無法卷土重來,英格蘭的政治天平開始不可逆轉(zhuǎn)地逐漸朝著有利于威塞克斯的方向發(fā)展。此后威塞克斯更是演變成英倫三島上首屈一指的強權(quán),阿爾弗雷德的繼承人長者愛德華執(zhí)政風格審慎又不失大膽,通過外交手段吞并北方的默西亞王國,將王國領土整整擴大一倍,威塞克斯也就對東北部的維京區(qū)域形成體量壓制。長者之子埃塞爾斯坦被譽為威塞克斯王國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繼續(xù)北上不僅重挫約克的維京人勢力,而且在布魯南堡之役之中名聲大噪。這使他的威名遠及大陸上的法蘭克王國,連蘇格蘭人和威爾士人也不得不承認其威權(quán)。威塞克斯王國也隨即進入黃金時代,原本屬于征服者后裔的丹麥區(qū)也反過來成為撒克遜王國的一部分。此后他的兄弟愛德蒙和愛德瑞德相繼加冕為王,將位于撒克遜英格蘭最北部的諾森布里亞納入控制之下。之后的愛德加則大興文教止息干戈,因此被譽為“和平者”。英格蘭人民享受一段和平時光,經(jīng)過幾代有為君主的統(tǒng)治威塞克斯王國已經(jīng)悄然變成西歐地區(qū)最為興盛的國家。

(二)埃塞爾雷德二世本人在爭奪王位的宮廷陰謀中加冕為王,他的上位由母后艾芙麗達全程操控,讓年僅十二的兒子繼位。為此她還設計殺害原本的合法繼承人愛德華王子,引起軒然大波,尤其是引起三朝老臣鄧斯坦的激烈抗議。因此在即位后不久埃塞爾雷德就將老臣剝奪所有職位,處以流放之刑。同時英格蘭教會出現(xiàn)大量的腐敗現(xiàn)象,修士們忙于娶妻、斂財,淫亂現(xiàn)象也層出不窮。原本教會是威塞克斯王權(quán)的支柱,但卻成為損害政府威權(quán)的蠹蟲。面對教會亂象時鄧斯坦在被流放前曾展開一系列改革,包括修訂前所未有的嚴格的宗教戒律、嚴禁修士婚娶、強調(diào)苦修精神、禁止神職買賣和教會中的任人唯親現(xiàn)象,并以專業(yè)的修士取代以往的世俗修士。在他的推動下英格蘭教會雖然大有改觀,但是也讓許多既得利益者開始走到王室的對立面。此外教會與封建貴族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王室如果處理不當則會面臨政局崩壞的惡果。自阿爾弗雷德大帝始威塞克斯的五位君王頻繁用兵,導致軍事封建貴族權(quán)勢加快崛起,到了埃德加時代他們的勢力已經(jīng)相當強大。出于制衡他們的政治考量,埃德加有意將政治資源往教會傾斜,支持教會發(fā)展并給予教會更多的土地。因此教會與封建貴族之間不可避免地迎頭相撞,這些矛盾在他去世后立刻集中爆發(fā)出來。因此等到埃塞爾雷德二世即位英格蘭政局已經(jīng)是風雨欲來、暗流涌動,教會與貴族的矛盾、貴族與王室的矛盾以及教會與王室的矛盾都開始凸顯出來。加之埃塞爾雷德二世通過陰險的手段登位難以服眾,整個威塞克斯宮廷正在撕裂,王室的公信力已被前所未有地脆弱。

(三)曾經(jīng)懾于威塞克斯強大霸權(quán)的維京人又開始卷土重來,這些自由穿行于北海的北方人不僅是出色的戰(zhàn)士,也是精明的商人。通過開展遠洋商貿(mào)業(yè)務他們不僅擔任著商品流通的使者,同時也是情報信息傳遞的媒介,威塞克斯王國實力的興衰很容易被他們敏銳的捕捉到。隔海相望的諾曼底公國成為維京冒險者的保護傘,這個公國由維京勇士“步行者”羅洛及手下的維京戰(zhàn)士于公元911年所建。所以諾曼底和這些斯堪的納維亞的來客沾親帶故,海岸和港口對冒險者們敞懷而迎。維京人可以先南下法國西北部休整,再直接度過海峽入侵英格蘭。從980年開始英格蘭沿海地區(qū)再一次成為維京掠奪者們的圍獵場,漢普頓、柴郡、德文郡和康沃爾都狼煙四起,維京龍頭戰(zhàn)艦橫行于泰晤士河口,甚至內(nèi)陸地區(qū)的多塞特也未能幸免。英格蘭因承平日久而忘記祖先們的防衛(wèi)之道,面對來去無蹤的劫掠者時他們顯得束手無策。甚至在991年的馬爾頓遭遇戰(zhàn)中埃塞克斯的郡長和他的防衛(wèi)力量被維京人全殲,讓英格蘭人飽嘗久違的挫敗感,同時也極大地暴露出威塞克斯王國外強中干的本質(zhì)。屈辱之下埃塞爾雷德二世的態(tài)度和反應令人震驚,他不但沒有采取措施鞏固國防、積極防御,反而十分消極地尋求用巨額的金錢來請求這些對手們停止進攻,因此史上著名的“丹麥金”出現(xiàn)。

(四)這是一筆王室專用稅金,只用于賄賂興風作浪的維京入侵者,以此達成?;饏f(xié)定。丹麥金的出現(xiàn)也從根本上削弱英格蘭人對抗維京入侵者的士氣,還讓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不堪重負。這樣非但沒有保住埃塞爾雷德二世的王冠,反而讓他的統(tǒng)治陷入越陷越深的泥潭,時至當代丹麥金在英語中依舊是懦弱、屈辱和鼠目寸光的代名詞。1002年11月3日埃塞爾雷德大批屠殺丹麥移民,從而引起丹麥人的再度侵犯,埃塞爾雷德在塞文·弗克比爾德的帶領下來到諾曼底避難。幾年前為了加強自身力量以此來抵抗丹麥入侵,埃塞爾雷德娶了諾曼底一個公爵的妹妹愛瑪。1013年丹麥國王思凡八字胡王被接納為英格蘭國王,埃塞爾雷德遂逃往諾曼底。1014年八字胡王去世,埃塞爾雷德復位,條件是他死后要由八字胡王的兒子克努特(995—1035)來繼位。1016年04月23日埃塞爾雷德二世去世,其子埃德蒙二世繼位。

十五、思凡八字胡王

人物生平

(一)思凡八字胡王即斯汶一世,是第一位征服英格蘭的丹麥國王(1013—1014),同時也是英國國王。他是哈拉爾藍牙王之子,在戰(zhàn)場上擊敗其父奪取王位,迫使其父親逃亡到斯拉夫人的地區(qū)。元994年與流亡國外的挪威王子奧拉夫·特里格瓦森一起進攻英格蘭,獲大量丹麥金(16000鎊)。1000年在斯伏爾德島之戰(zhàn)中擊敗挪威人,挪威國王奧拉夫·特里格瓦森(奧拉夫一世)戰(zhàn)敗,隨后投海自盡。1002年英格蘭威塞克斯王朝國王“無主見者”埃塞爾雷德(埃塞爾雷德二世)宣稱英格蘭的維京人試圖刺殺自己,下令屠殺所有在英格蘭居住的維京人,斯汶一世的妹妹圭尼達公主(嫁給一位英格蘭貴族)舉家遇害。得知消息后斯汶一世震怒悲痛,決定完全征服英格蘭。

(二)1003年斯汶一世大舉入侵英格蘭,1004年斯汶一世在賽特福德?lián)魯|盎格利亞郡長伍爾夫基特爾率領的英軍,東盎格利亞精銳多戰(zhàn)死于此。1005年英格蘭發(fā)生大饑荒,斯汶一世在圣誕節(jié)前蹂躪漢普郡、伯克郡等地,并在肯尼特大敗英軍。1009年斯汶派遣著名的尤姆斯維京戰(zhàn)士(其領袖托基是其堂兄弟)入侵英格蘭,1010年斯汶一世在伊普斯維奇登陸后再次大敗東盎格利亞郡長伍爾夫基特爾,隨后攻入劍橋,埃塞爾雷德的女婿埃塞爾斯坦以及許多優(yōu)秀的塞恩戰(zhàn)死。1013年斯汶一世再度入侵,英格蘭貴族對埃塞爾雷德的無能不滿而紛紛歸順,斯汶一世加冕為王。不過此次戰(zhàn)爭中尤姆斯維京戰(zhàn)團選擇為英王效力,1014年2月3日斯汶一世去世。思凡八字胡王死后埃塞爾雷德卷土重來,驅(qū)逐其子克努特,克努特只能憑借自己的能力對英格蘭重新征服。

斯伏爾德島之戰(zhàn)

(一)9-10世紀是中世紀西歐一段激情燃燒的激蕩歲月,就像起伏不定的北海巨浪,闖出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通過強大的武力為西歐地區(qū)帶來自西羅馬帝國覆滅以來前所未有的大動蕩。在英格蘭地區(qū)經(jīng)過一輪輪洗牌重組后初步形成一個較為穩(wěn)固的政治格局,即以威塞克斯王國與維京殖民政權(quán)并立的盎格魯撒克遜-維京共處模式。但這種模式是不對稱的,自一代雄主阿爾弗雷德大帝駕崩以來,經(jīng)過長者愛德華、埃塞爾斯坦、愛德瑞德三位治國有方君主的勵精圖治下威塞克斯王國進入全盛期,幾乎所有的英格蘭地區(qū)都處在撒克遜人的強權(quán)統(tǒng)治之下,維京人的勢力范圍急劇萎縮。這與半個世紀之前的異教徒大軍時代形成截然不同的局面,逆風局大勝的威塞克斯人儼然已經(jīng)成為這片土地可預見未來的絕對主人。當所有人認為維京人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永久的和平將會降臨之時,沒有人會意識到遠在北海另一端的斯堪的納維亞上正在醞釀著新一場徹底改變維京世界的猛烈風暴。世紀之交的日德蘭半島上維京世界正悄然發(fā)生著一系列巨變,一個世紀以來從海外劫掠得來的巨大財富,嚴重沖擊著傳統(tǒng)的社會階層和利益分配規(guī)則。為野心勃勃的軍閥們建立霸權(quán)、實現(xiàn)區(qū)域大一統(tǒng)奠定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傳統(tǒng)的統(tǒng)治模式已經(jīng)難以為繼,作為西歐維京人主力的丹麥人正逐漸從原先的松散部落聯(lián)盟演變?yōu)榻y(tǒng)一王國。在這個時代"藍牙王"哈拉爾德(哈拉爾一世)就是首位力圖統(tǒng)一全丹麥的領袖,他的父親老戈姆是克涅特林加王朝的創(chuàng)建者,這一王朝當代仍統(tǒng)治著丹麥。哈拉爾德為了強化中央集權(quán)引入基督教,并初步開啟日德蘭半島的基督化進程,同時力推法蘭克王國的封建統(tǒng)治模式。以武力迫使挪威成為其盟友并在波羅的海南岸建立起大片的附庸,以作為和東法蘭克王國之間的緩沖區(qū),在挪威、瑞典、丹麥三足鼎立的維京世界中丹麥人已經(jīng)無可爭議地成為最強者。

(二)藍牙王的兒子"八字胡"斯韋恩(思凡八字胡王)是另一位歷史上鼎鼎有名的維京領袖,站在父親肩膀上的他在對外擴張上遠比父親更加大膽激進,等不及要建功立業(yè)的斯韋恩在父親的晚年時發(fā)動政變成功奪位,成為斯堪的納維亞的新主人。但是克涅特林加王朝所取得的戰(zhàn)略成果也因老藍牙王的倒臺而產(chǎn)生松動,傳奇的古挪威王"金發(fā)王"哈拉爾之孫奧拉夫·特里格維松趁機舉起旗幟,對斯韋恩的霸權(quán)提出挑戰(zhàn)。在挪威有深厚根基的奧拉夫的曾祖是與拉格納·洛德布羅克之子同時代的"金發(fā)王"哈拉爾,根據(jù)冰島的《奧拉夫王薩迦》記載他的早期經(jīng)歷非常傳奇,他曾經(jīng)在諾夫哥羅德大公弗拉基米爾一世那里擔任親隨衛(wèi)隊的一員,因其勇猛和忠誠深受大公的信任和賞識。他年紀輕輕就手刃殺死自己養(yǎng)父的惡毒奴隸販子,只身游遍波羅的海,此后他的足跡遠達弗留西、赫布里底群島、英格蘭東海岸和愛爾蘭。傳說中一位基督徒預言家認為他日后必成國王,在深受鼓舞之余他決定改宗基督教。多年的歷練不僅讓他積累大量財富,而且還使他成為一名老練的戰(zhàn)爭領主。后來由于統(tǒng)治挪威的哈康領主不得人心,奧拉夫發(fā)現(xiàn)感覺機遇的到來后趁機回國,憑借著金發(fā)王哈拉爾直系后裔的身份和杰出的個人能力,一舉推翻哈康的統(tǒng)治并成為挪威的國王。

(三)在藍牙王時代挪威是不得不臣服于丹麥人霸權(quán)的附庸國,因此奧拉夫的早年也曾是藍牙王之子斯韋恩最親密的盟友之一,他的實力也被斯韋恩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引起后者的猜忌。在即位為挪威國王后奧拉夫開展一系列措施加強集權(quán),他學習藍牙王的經(jīng)驗采取強硬措施強制推行基督教,力圖使其成為連接挪威各地的紐帶,這引起國內(nèi)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在沒有和斯韋恩商量的情況下他自作主張迎娶因逃婚而無家可歸的斯韋恩的妹妹泰拉,出于政治利益泰拉被哥哥強行嫁給文德蘭的領主布里斯拉夫,而且婚后生活倍受虐待,不堪忍受的泰拉對哥哥怨恨至極。她逃到奧拉夫那里尋求庇護,并積極鼓動他向文德蘭開戰(zhàn)為自己復仇。他還企圖通過聯(lián)姻孀居的瑞典女王西格莉德來吞并瑞典,還要求她皈依基督教,這一系列大膽的行為大大激怒早就心懷不滿的斯韋恩。如果再不阻止野心膨脹的奧拉夫,斯堪的納維亞的政治天平就將發(fā)生易變。斯韋恩深知奧拉夫的綜合實力不比自己遜色,如果一對一硬碰硬只能落得個兩敗俱傷的結(jié)果,因此在開戰(zhàn)之前通過一系列外交手段為自己的爭取到許多盟友,包括瑞典女王西格莉德之子奧拉夫·埃里克松以及一位對奧拉夫有宿怨的戰(zhàn)爭領主埃里克·哈康納松。斯韋恩許諾若戰(zhàn)勝奧拉夫?qū)寖晌还餐戏謯W拉夫的遺產(chǎn),他還積極向瑞典女王伸出橄欖枝,承諾日后為瑞典人在羅斯地區(qū)的軍事行動提供支持。他們策劃在奧拉夫劫掠波羅的海南岸的文德蘭返航途中對其實施伏擊,斯汶一世麾下有著名的尤姆斯維京戰(zhàn)士效力,斯韋恩深知自己能否攥住父王的斯堪的納維亞共主地位將取決于這場海戰(zhàn)的最終結(jié)果。

(四)999年9月在西波羅的海的斯沃德海域奧拉夫率領他的11艘龍頭戰(zhàn)艦組成的艦隊向北游弋返回挪威,他曾許諾泰拉遠征文德蘭搶回她的嫁妝。此次行動是一場針對這一地區(qū)的劫掠,而且文德蘭也不是強大的對手,所以此行并不需要帶太多的士兵。滿載而歸的挪威武士心情輕松愉快,他們是奧拉夫的精銳部隊,與首領關系密切。在以往的作戰(zhàn)行動中他們在奧拉夫的統(tǒng)領下無往不勝,他們引以為豪,但是誰也沒想到一張致命的大網(wǎng)正在向他們悄然聚攏。波羅的海素來以多霧著稱,奧拉夫的艦隊的一舉一動都在熟知這片海域的斯韋恩的眼里,在對手進入伏擊圈后他下令艦隊以不同的方向迅速向奧拉夫的艦隊逼近。雖然兩人互有間隙但是表面上依舊是脆弱的盟友關系,而且此次戰(zhàn)役是一場不宣而戰(zhàn)的"斬首行動",因此當水手報告稱前方出現(xiàn)斯韋恩的艦隊時不知情的奧拉夫并沒有格外警惕。但是當后方又同時出現(xiàn)瑞典人的艦隊時,奧拉夫這才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被丹麥人和瑞典人圍攻。不同于古典時代地中海的海戰(zhàn),維京人的龍頭戰(zhàn)艦從一開始的設計上就是用來快速輸送部隊和戰(zhàn)利品的,追求機動性最大化的維京人對于撞角和吊鉤這樣會加大船重、妨礙航速的海戰(zhàn)裝備向來嗤之以鼻。這決定維京人之間的海戰(zhàn)大多通過最簡單粗暴的接舷肉搏來一決勝負,哪一方的兵力數(shù)量質(zhì)量占據(jù)優(yōu)勢,基本上就能大致預判出海戰(zhàn)結(jié)果。

(五)奧拉夫的挪威艦隊在當時是斯堪地納維亞地區(qū)最強的存在,其中三艘巨艦是他引以為豪的王牌。第一艘是他親自下令制造的巨艦,可以搭載30多名槳手,這意味這艘船長度不會低于40米,而且裝有高于其他艦只的船首和船尾用以威懾敵軍。第二艘是他在統(tǒng)一挪威的過程中俘獲的一艘大船,這艘船比上一艘更長更大,奧拉夫經(jīng)常親自掌舵,他為這艘大艦起名為"海蟒"。第三艘是奧拉夫麾下最強的戰(zhàn)艦,綽號"巨蟒",船首船尾全部為鍍金制作,長度達50米,可以載員70多人,而且艦舷高于普通戰(zhàn)艦。這在當時已經(jīng)是巨無霸的存在,而且是制作工藝最高、成本花費最大的一艘戰(zhàn)艦。維京人對長船戰(zhàn)艦一樣充滿著深情和無法克制的迷戀,丹麥-瑞典聯(lián)軍的戰(zhàn)艦多達70多艘,而奧拉夫此行只有11艘。巨大的數(shù)量差距對奧拉夫極為不妙,雖然知道自己很可能難逃此劫但他依舊沉著冷靜,并沒有心生畏懼而企圖逃跑。在開戰(zhàn)演講里奧拉夫嘲笑丹麥人為"海上的綿羊",譏諷瑞典人是比起開戰(zhàn)艦他們更適合開殯禮火葬船。奧拉夫決定利用自己三艘性能優(yōu)異的海上堡壘盡可能多的殺傷敵軍,他下令所有艦船并列靠攏,形成一個巨大的海上堡壘,而且可以讓所有槳手解放雙手參與戰(zhàn)斗。此外自己手下很多都是忠誠的親隨老兵部隊,甚至還有一些拿起武器格斗絲毫不遜于男人們的盾女,士氣和經(jīng)驗是他們可以指望的利器,一旦展開接舷肉搏戰(zhàn)他對挪威武士們的近戰(zhàn)格斗技能充滿信心。

(五)針對奧拉夫的海上堡壘群時斯韋恩首先嘗試正面對決,挪威人高超的近戰(zhàn)水平和訓練有素的作戰(zhàn)方式使丹麥-瑞典聯(lián)軍損失慘重。在嘗試幾次不成功的襲擊后聯(lián)軍開始轉(zhuǎn)變策略,斯韋恩將自己和盟友奧拉夫·埃里克松的艦隊合為一隊,繼續(xù)在正面逼近奧拉夫,以密集猛烈的箭矢投槍覆蓋敵艦。同時命令埃里克·哈康納松伯爵的旗艦"鐵公羊"號從側(cè)翼突襲敵艦,從其他方向展開進攻。事實證明這項策略確實起了效果,挪威武士們由于要抵御正面源源不斷如雨點般的箭矢標槍,不得不在甲板上組成密集盾墻而動彈不得,他們的盾牌和腳下的甲板、艦弦上扎滿箭頭和槍桿。沉重的盾牌讓他們的近戰(zhàn)優(yōu)勢被明顯削弱,加上數(shù)量上的明顯劣勢和長時間作戰(zhàn)的體力消耗,沒有預備隊可以輪換的挪威武士們逐漸顯露出疲態(tài)。而敵艦鐵公羊號伺機從側(cè)翼展開的進攻開始起到奇效,奧拉夫絕望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左翼戰(zhàn)艦開始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敵軍,他們的士氣越來越旺盛,緩慢但扎實地向他的旗艦逼近。在刺骨的冰海上戰(zhàn)士們的咆哮和吶喊回響在海浪之上,這場海戰(zhàn)不僅是三個維京人國度之間的血戰(zhàn),也是基督徒和北歐諸神信徒之間的較量。雖然他是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維京英雄,但是他英勇作戰(zhàn)、指揮軍隊的英姿和他信奉奧丁、托爾的祖先并無二致。奧拉夫的艦隊縱然浴血奮戰(zhàn),但是終究難逃被多艘敵艦圍攻的命運,眼看著其他戰(zhàn)艦接連隕落,源源不斷的敵兵登船逼近,身邊的戰(zhàn)友一個個倒下。孤身一人的奧拉夫在最后關頭決然縱身躍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之中,為了不讓敵人跳入海中俘虜自己,他躍入水中的時候還緊緊握住自己的戰(zhàn)斧。

(六)斯沃德海戰(zhàn)的結(jié)束不僅見證維京英雄奧拉夫·特里格維松的隕落,也標志著丹麥在斯堪的納維亞霸權(quán)的最終確立。為了徹底消滅統(tǒng)一的挪威所帶來的地緣戰(zhàn)略威脅,斯韋恩將挪威原有的政治結(jié)構(gòu)進一步拆分。按照許諾他把特隆德海姆、羅姆斯達爾和蘭里克分封給盟友奧拉夫·埃里克松,將索根、赫德馬克、奧普蘭德尼、羅加蘭分配給埃里克·哈康納松,出于防止他們?nèi)蘸笞蟮目紤]這些土地很多都不是連成一片的。此外精明的他還把挪威最肥沃的地區(qū)維肯納入自己的直接管轄范圍內(nèi)而成為丹麥的飛地,這既是握住挪威的經(jīng)濟命脈,也是對任何潛在的挪威反叛者的強大威懾。斯沃德海戰(zhàn)對斯堪的納維亞影響更加深遠的,是基督教在古老諸神土地上的確立。雖然信奉且采取強硬措施推行基督教的奧拉夫·特里格維松最終戰(zhàn)死,但是他的基督教事業(yè)沒有因此而中斷。盡管與奧拉夫同為基督徒,但是斯韋恩并沒有在這方面太過激進,他只是要求兩位盟友改信基督教,對下層民眾的信仰從不干涉。他深知由于奧拉夫的激進的宗教政策,即便沒有斯沃德海戰(zhàn),面對保守派的激烈反對時奧拉夫也很有可能不會善終。相反的是把一切交給時間,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推行才是墜吼的。


(七)至此斯堪地納維亞除了瑞典以外,挪威與丹麥都不可逆轉(zhuǎn)地開啟基督化的進程,從這一角度來看斯沃德海戰(zhàn)與君士坦丁大帝的米爾維安大橋戰(zhàn)役有著些許相似之處。雖然斯沃德之戰(zhàn)之中挪威人是戰(zhàn)敗者,或許是出于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或者是出于撫慰挪威人的英雄情結(jié),斯韋恩并沒有抹殺奧拉夫的記錄。在維京領主的大廳內(nèi)吟游詩人依舊在篝火旁縱飲麥酒,吟唱著奧拉夫功績的詩歌。奧拉夫和誓死追隨他的親隨戰(zhàn)友在巨蟒戰(zhàn)艟上浴血奮戰(zhàn)、寧死不降,戰(zhàn)至最后一人不僅令丹麥和瑞典的維京戰(zhàn)士深感震驚、欽佩不已,而且使奧拉夫成為挪威人民心中偉大的英雄。他的傳奇不僅在挪威膾炙人口,在挪威海外的殖民地奧克尼群島、法羅群島和赫布里底群島也是廣為傳頌。斯韋恩在剪除心腹大患后毫無爭議地成為站在斯堪地納維亞權(quán)力巔峰的男人,野心勃勃的他在穩(wěn)定內(nèi)部后再度將銳利的目光投向海外。對于維京人來說擴張、冒險和殖民就是他們生命的全部,這已經(jīng)深深融入他們的血脈之中,即便是信仰基督教也無法撼動這內(nèi)心深處最狂野的本性。或許北海另一邊承平已久的英格蘭,會是下一個絕好的獵物。

征服英格蘭

(一)10世紀的丹麥克涅特林加王朝正在“藍牙王”哈拉爾德的鐵腕統(tǒng)治下迅速崛起,日德蘭半島也逐漸從部落聯(lián)盟向統(tǒng)一封建王國的方向上邁進。他的兒子“八字胡”斯韋恩將丹麥的霸權(quán)進一步擴展,把挪威牢牢地置于自己控制之下,而且成功拉攏瑞典女王西格莉德,在斯堪的納維亞建立起前所未有的霸權(quán)。但在政治軍事上斬獲頗豐的斯韋恩卻在經(jīng)濟上遇到困難,經(jīng)過200多年的海外劫掠和貿(mào)易維京人獲得大量的財富,他們已經(jīng)學會鑄造和使用貨幣,其中來自阿拉伯帝國的迪拉姆硬幣在成色、幣值上都是最好的,這種貨幣因在維京人內(nèi)部最受歡迎而廣為流通。然而從11世紀開始阿拉伯帝國的衰亡也帶來貨幣的極大貶值,迪拉姆的含銀量從90%急劇縮水到5%,進而影響遠在萬里之外的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如何遏止白銀外流和尋覓新的貴金屬來源就成為斯韋恩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因此丹麥王國將不可避免地重新走上150年前的海外擴張之路,斯韋恩雖然對此心知肚明但是他還在耐心等待,因為他心中醞釀著的宏偉計劃將會比以往任何的維京祖先更加大膽、更加激進。在英格蘭本土的維京人正處于威塞克斯諸王的統(tǒng)治下,他們大部分人已經(jīng)皈依基督教,操起古英格蘭語,變得與盎格魯撒克遜人越來越相似。兩個民族和平共處的模式已經(jīng)維持一個多世紀,這正是威塞克斯王國能夠走入黃金時代的重要根基。

(二)這個由歷代先王苦心締造的民族大和諧卻被埃塞爾雷德二世野蠻地打破,本性多疑的他對非盎格魯撒克遜人都十分猜忌,對丹麥人更是非常不信任。維京人的劫掠又讓他內(nèi)心憤懣、無處發(fā)泄。于是他武斷地做出一個無比荒謬且殘忍的決定,對英格蘭的丹麥人實施種族大清洗。1002年11月13日正是基督徒的圣布萊斯節(jié),根據(jù)國王的秘密指令盎格魯撒克遜士兵都必須對所見到的丹麥人實施屠殺,這一卑鄙無恥的行動導致大批丹麥人慘遭殺害,英格蘭一夜之間社會崩裂,民族對立情緒被迅速點燃。埃塞爾雷德二世也在以極端不負責任的荒謬行為將他的王國推向崩壞的邊緣,駭人聽聞的消息傳到日德蘭后驚悉于此的斯韋恩內(nèi)心是悲喜交加,他的姐姐格倫希爾德、姐夫和外甥都不幸罹難,這不共戴天的血仇讓他發(fā)誓一定要讓盎格魯撒克遜人付出慘重的代價。但讓他喜悅的是英格蘭不可挽回地滑向空前的混亂,殘暴乖戾的埃塞爾雷德二世已經(jīng)成為丹麥法區(qū)的公敵,此外一直苦于尋找開戰(zhàn)借口的他終于可以打出復仇旗號。斯韋恩深知威塞克斯王朝在英格蘭擁有三百多年的基業(yè),要將其一口吞下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為此需要做出長足的準備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最終目標。為了徹底將英格蘭踩在腳下,耐心的斯韋恩精心制定一個長期準備計劃。首先是積蓄國力,為遠征準備充足的兵源和物資。其次每年都派遣小股規(guī)模的劫掠者襲擾英格蘭,盡可能多地索取丹麥金。不僅削弱英格蘭的軍力和國力,持續(xù)激化民族對立情緒,同時打探搜集情報信息。

(三)1013年夏天在精心準備10年后全面入侵英格蘭的集結(jié)號開始吹響,這是丹麥維京人對英格蘭發(fā)動的最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甚至比150年前的異教徒大軍還要龐大。數(shù)百艘龍頭戰(zhàn)艦浪駛離日德蘭半島,朝著西南方向的英倫三島進發(fā)。斯韋恩選擇在諾森布里亞的桑威奇登陸,作為攻占英倫的第一站有他充分的戰(zhàn)略考慮。諾森布里亞屬于丹麥法區(qū),首府約克曾經(jīng)長期作為維京人在英格蘭的大本營。這里的維京后裔人數(shù)多而影響力強,而且諾森布里亞距離威塞克斯最遠也是最晚被征服的,英格蘭王室在這里的統(tǒng)治根基最為薄弱,因此斯韋恩不費吹灰之力就控制諾森布里亞的大部分地區(qū)。在控制住北方后斯韋恩將矛頭指向麥西亞境內(nèi)的“丹法區(qū)五郡”,這些城市源于9世紀異教徒大軍時期前來殖民的維京殖民者,每一座郡都由一個維京雅爾所統(tǒng)治,實施丹麥人的法律,而他們的共主是約克的諾森布里亞政權(quán)。那里的地區(qū)土地肥沃,北部大河亨伯河從這里流向北海,交通運輸條件優(yōu)越還扼守南北要沖,基本上是南北政權(quán)的兵家必爭之地。從地緣戰(zhàn)略角度來看誰能奪得“丹法五郡”誰就掌握英格蘭中部,南征還是北進就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開戰(zhàn)不久斯韋恩已經(jīng)掌控半個英格蘭,但是他的任務遠未結(jié)束,威塞克斯王國在歷史上起家于南方。所以即便北部領地丟失依舊保持著不俗的實力,所以他不急于直撲威塞克斯王室的大本營--倫敦,而是慢慢地從外圍逐步瓦解其勢力范圍。

(四)斯韋恩在對待被征服者的政策上恩威并施,大軍每到一處只要開城投降則不犯秋毫,如果冥頑不靈則格殺勿論。他還將自己塑造成英格蘭的解放者,聲稱他的敵人是昏庸無道的埃塞爾雷德二世,而不是昏君統(tǒng)治下的臣民。為了確保投降者的誠意的他要求被征服者提供人質(zhì)和糧草供給,并將這些事宜交給自己初出茅廬的長子克努特管理。在強大的兵威和有利的政策下英格蘭各個地區(qū)相繼投降,溫徹斯特、牛津、格羅切斯特、巴斯等威塞克斯傳統(tǒng)重鎮(zhèn)都接受他的統(tǒng)治,埃塞爾雷德二世已經(jīng)從英格蘭國王變成倫敦市市長。但倫敦市民不打算輕易屈服于北歐人統(tǒng)治,他們架設防御工事打算頑抗到底。然而埃塞爾雷德二世的行為再一次讓世人們震驚,他沒有與忠誠于他的軍民們并肩作戰(zhàn)、召集援軍,反而趁著黑夜乘船逃離不列顛,跑到海對岸的諾曼底去尋求庇護。國王的出逃徹底摧毀英格蘭人最后的士氣,倫敦城也只能不戰(zhàn)而降。1013年圣誕節(jié)斯韋恩在倫敦加冕為英格蘭國王,宣告本次維京征服的最終結(jié)束。僅僅用了半年時間斯韋恩就實現(xiàn)對英格蘭的完全征服,這片土地頭一次被斯堪的納維亞人全面牢牢掌控。北歐人的團結(jié)讓他們擰成一股繩,與過去那些各自為戰(zhàn)的異教徒大軍不同,斯韋恩的英格蘭征服是一次斯堪的納維亞人團結(jié)協(xié)作的成果。維京人的團結(jié)來自于斯韋恩本人牢固的斯堪的納維亞共主地位以及圣布萊斯之夜大屠殺所造成的丹麥人的群情激奮與復仇渴望,力量的集中讓斯韋恩可以高效率實現(xiàn)他的作戰(zhàn)計劃。

(五)如今的日德蘭是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國,不再是昔日松散的部落聯(lián)盟。在統(tǒng)一的中央政權(quán)下,所有的斯堪的納維亞的資源都被動員起來,組成史上規(guī)模最為龐大的北海遠征軍。大軍的首領不再是維京伯爵而是丹麥國王,不論是統(tǒng)治地位還是威權(quán)層級,維京人已經(jīng)與英格蘭人不相上下。信奉基督教的斯韋恩減少兩股力量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沖突,自從“藍牙王”時代開始日德蘭半島的基督教就開始傳播開來,斯韋恩受父親影響是一個基督徒,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是一名維京英雄。他的宗教信仰讓同為基督徒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感到親近,大大減少被征服者的抵抗力度,盎格魯撒克遜人普遍認為讓一名新的強大的基督徒國王來統(tǒng)治并沒有什么不妥。于是斯韋恩加冕為英格蘭之王,登上自己的人生巔峰,這也是維京人首次將整個英格蘭納為囊中之物。然而他很快在1014年的2月3日溘然長逝,此時距離登上大位僅僅過去5個禮拜。面對眾人的措手不及時一個名叫克努特的年輕人被人們擁戴為新任君主,他將繼承父親的大統(tǒng),用智慧與毅力統(tǒng)治這個國家,并以“北海大帝”之名永載史冊。

十六、埃德蒙二世

(一)埃德蒙二世(993年—1016年11月30日)因驍勇善戰(zhàn)號稱“剛勇者”,遠勝其父“無主見者”埃塞爾雷德,稱號剛勇王則來自他抵抗丹麥克努特大帝入侵的努力。埃德蒙二世是埃塞爾雷德二世之子,1012年丹麥的斯溫率軍擊敗埃德蒙的父親埃塞爾雷德二世后英格蘭已被一分為二,但埃德蒙二世頑強抵抗、屢挫敵軍,在埃德蒙病死后斯汶的兒子克努特大王完全控制英格蘭,據(jù)說埃德蒙二世是在上廁所時被藏在茅坑下的維京人刺死的??伺毓ト胪怂箷r尚是王子的埃德蒙與麥西亞郡長埃德里克聯(lián)合,但首鼠兩端的埃德里克見丹麥人勢大,率40艘戰(zhàn)艦投奔克努特。當克努特攻向倫敦城時其父埃塞爾雷德病死,埃德蒙二世臨危受命,登基后進入威塞克斯招募義勇抵抗丹麥人,很快發(fā)動兩次戰(zhàn)役并取得慘勝。接下來埃德蒙二世救援倫敦,擊敗克努特解倫敦之圍。埃德蒙又在肯特大破克努特,丹麥軍隊連著他們的戰(zhàn)馬望風而逃,埃德里克亦反正??伺貞?zhàn)敗后進入埃塞克斯,并蹂躪麥西亞。1016年10月18日埃德蒙在埃塞克斯的阿欣頓山下追上克努特,雙方惡戰(zhàn)。不列顛軍略有不利,埃德里克便臨陣倒戈導致埃德蒙慘敗,埃德諾斯主教在內(nèi)大批英格蘭主教戰(zhàn)死。埃德蒙無力再戰(zhàn)與克努特議和,割讓倫敦城、麥西亞等地,并許諾繼續(xù)支付丹麥金。不久后埃德蒙二世被自己的侍衛(wèi)刺殺(也有說是維京人所刺),克努特通過賢人會議的推選控制整個英格蘭。


英國歷史沿革(第三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江城| 六枝特区| 冷水江市| 高平市| 元谋县| 新化县| 灵川县| 洪江市| 平武县| 安阳县| 来宾市| 开封县| 长宁区| 韩城市| 西林县| 垦利县| 天门市| 尤溪县| 鱼台县| 茶陵县| 海安县| 大洼县| 区。| 武陟县| 寿阳县| 习水县| 邵武市| 靖江市| 阿拉善右旗| 同仁县| 宜阳县| 金昌市| 福安市| 克什克腾旗| 恩平市| 前郭尔| 绍兴市| 江华| 北碚区| 长宁区| 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