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隨想——(二 )人的進化、心智與禮儀
在西游記的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讀之仿佛看到了進化論中,人類的演化歷程。
在《西游記》原書,第一回,天地開辟,物競天擇,演化繁衍,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時間,石猴得日月精華,天地靈蘊,降生于世。如同靈長目最初演化為猿猴。而猿猴通過群居生活,由樹上巢居,到穴居,在石猴的經(jīng)歷中,俱有體現(xiàn)。洞穴中的石器陳設(shè),仿佛回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石器時代大約始于距今二三百萬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早期人類從群居飲山澗采野果,到成為定居的等級社會?;ü降娜汉铮呀?jīng)過渡到“胡桃銀杏可傳茶,椰子葡萄能做酒,熟煨山藥,爛煮黃精。搗碎茯苓并薏苡,石鍋微火漫炊羹”的早期采集漁獵的社會。他們不僅學(xué)會了群居采集狩獵,更學(xué)會了搜集和使用天火烹煮,將存儲的野果釀酒。如果說人類是何時學(xué)會用火的,那可以追溯到直立人演化階段,也就是150萬年以前。如果說人類是何時學(xué)會制造火的,這可能要追溯到50萬年以前,鉆木取火出現(xiàn)的更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到公元前3000年之間。我國古代燧人氏鉆木取火的故事就是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人類釀酒的歷史約始于距今4萬~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新人”階段。我國原始社會就有果酒了。夏禹時期杜康發(fā)明釀酒,所以古代的酒都叫杜康。在商朝的時候人們就應(yīng)該懂得了用曲造酒。這就是最早的歷史記錄。而考古發(fā)掘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有了酒。北京人、廬山人、元謀人的遺址都有出土。人類進化起源于森林古猿,從靈長類經(jīng)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fā)展而來。經(jīng)歷了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xiàn)代人類四個階段。此時的花果山猴群已經(jīng)步入
在這個群居的早期靈長目社會,石猴作為美猴王覺醒了心智,他開始探尋人類生命的真義,尋求長生之道。美猴王已經(jīng)擁有了花果山群猴之中,最高位猴王的身份,四季果蔬吃喝不愁,美酒佳肴不絕。生命是有數(shù)的。引起猴王對生命的向往的事件,不是他貪圖享樂希求永生。他是在看到同伴在一次嬉戲中,磕然長辭,石猴對同伴生命的慈憫,才想要尋求長生之道。這是從野性到人性的過渡。歷史上最早記錄追求長生不老藥的,是夏啟時。當(dāng)時無論春種秋收都打卦,從一些甲骨文記錄卦象為主,信神信仙,海邊撿到齒貝當(dāng)成神仙信物來供奉,逐步演變成貨幣,尤其是夏啟以喝百人奶而求長生不老,但染上肝炎病而致死。可以說,這個時期的猴群,已經(jīng)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夏朝早期奴隸時代了。
猴王是行動力很強的人,他乘筏尋求長生術(shù),不是為了個人,是為了猴群。卻是古代不少追求長生的帝王,都比不過猴王的。
這群猴子可以利用竹子制作簡易的竹筏,也說明此時的它們,不僅會使用工具,已經(jīng)學(xué)會制造工具。
而石猴漂洋過海,來到人類生存的地方,他學(xué)習(xí)人語,學(xué)習(xí)人的禮儀,人的生活方式。在人類社會,猴王從原來的一洞之主,作為一個普通人,學(xué)習(xí),生活。沒錯,此時的猴王,他不再是只猴子,而是一個人了。擁有猴性到產(chǎn)生人性,再到成為人,猴王經(jīng)歷了人類社會進化史幾百萬年的時間。而猴王只是用了短短幾十年,便做到了。
他在人類市井里,學(xué)會了禮儀與語言,但是并不能獲得長生。他開始尋找仙人。尋找知道長生術(shù)的人。
他從東勝神洲傲來國來到南瞻部洲,又從南瞻部洲到西牛賀洲,漂泊十幾年。驅(qū)使他不畏艱險的動力,原本只是救濟。此時的猴子,不是神不是圣不是佛,卻有這般虔誠。
而他,在五百年后,來到靈山的凌云渡,將和唐僧八戒沙僧,再次度過一條改變他人生的苦海。那時,他將成為佛。
此時的他,只是在苦海一次又一次翻騰。不忘初心。
他在靈臺方寸山,遇到一個樵夫,在唱《滿庭芳》,里面有句“相逢出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他以為樵夫是神仙。樵夫給他指引了神仙所在,離樵夫家不遠。
猴子想讓樵夫帶他去深山拜師,樵夫說他家里有老母親要奉養(yǎng),堅決不去。
心志堅定,要去訪師的猴子,和心志堅定 要去奉養(yǎng)老母的樵夫,何嘗不是已經(jīng)領(lǐng)悟了道德之人呢。
猴子和樵夫都不是神仙,又何嘗不是已經(jīng)有了神仙的心境呢。
猴子來到了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猴子在這里,他見到了須菩提祖師。
在面試中,此前他在南瞻部洲和西牛賀洲學(xué)習(xí)的十幾年人類社會的禮儀,在這一刻起到了作用。
他知道如何行禮,如何尊師敬長。
他講述他尋師十幾年的經(jīng)歷,講述“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這些經(jīng)歷和心性,都是需要語言來講述,下拜磕頭需要禮儀來約束。心智打開,擺脫野性,也才能獲得賞識。
須菩提眼里,蹲在自己身前的,已經(jīng)不是一個猴子,只是一個長得像猴子的人。他從“猢猻”上拆字,認(rèn)為“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傍,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p>
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
須菩提祖師,給眼前的猴王,起名叫“孫悟空?!?/p>
從此刻起,猴王從石猴到猴王到普通人到有名有姓之文明人,完成了他從蒙昧到文明的初次變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