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和約——充滿矛盾的條約
注:本文摻雜了很多作者的主觀臆斷,請謹慎閱讀,如果有不符合史實的地方,請指正。
我看到,經(jīng)常有很多的人說凡爾賽和約中英國坑了法國,那么我就結合史實,簡單的談一談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和約》(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又稱:《凡爾賽條約》),全稱《協(xié)約國和參戰(zhàn)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戰(zhàn)勝國(協(xié)約國)對戰(zhàn)敗國(同盟國)簽訂的和約,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
背景:1918年11月11日,雙方宣布停戰(zhàn),在經(jīng)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之后(也即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這項條約得到了國際聯(lián)盟承認,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這也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正式結束。
為凡爾賽條約的三大締約國:英,美,法的國情的不同,所以三國的主張各不相同
首先是有著老虎之稱的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因為法國在一戰(zhàn)中損失較大,所以他希望能夠獲得大量的戰(zhàn)爭賠款和德國西部的工業(yè)區(qū)來回血,并且克列孟梭希望能夠處死德國皇帝,懲罰德國軍國主義,在萊茵河流域劃出一個緩沖國,以及封鎖德國海岸線,瓜分德國殖民地,將德國東部領土劃給波蘭,捷克,限制德國軍事。

法國的主張固然刻苛,但我個人認為法國非常短視,只看到了德國的工業(yè)和殖民地,卻沒有打到德國的七寸,所謂肢解德國也不是把德國變得像神羅一樣碎成一片,也不是像美蘇一樣把德國一刀劈成兩半,劃出一個緩沖國和萊茵非軍事區(qū)的性質(zhì)一樣。
凡爾賽和約的內(nèi)容我想不需要再強調(diào)了,可以看到凡爾賽和約確實滿足了法國大部分的主張,但處死德皇,懲罰德國軍國主義,都沒有做到,做到了也沒有用,協(xié)約國元氣大傷,根本沒有能力徹底動搖德國的根基
并且凡爾賽和約讓德國和俄國之間有了緩沖區(qū)(波蘭),讓東歐國家碎片化無力威脅德國,這樣德國就可以把注意力都放在西面。那么究竟是誰坑了法國?繼續(xù)分析
來看英美,美國因為盛行孤立主義,不愿意再打一場世界大戰(zhàn),所以美國人希望能夠建立一個長久穩(wěn)定的國際局勢來從中獲利。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提出了“民族自決”政策,主張讓被壓迫的民族自己當家,這就有了波蘭獨立。并建立了國家聯(lián)盟,防止大國侵略小國。并且美國害怕德國產(chǎn)生復仇心理,所以美國對德國的政策是最寬松的。

再看英國,英國希望能夠維持歐洲大陸的平衡,維持自身的海上霸主地位,并盡量從德國身上獲得更多殖民地。而且要和德國保持貿(mào)易往來,但法國的高壓政策讓德國無力翻身,并且法國的強大會破壞歐陸均勢。美國的民族自決政策會影響到英國的利益,而且美國的主張?zhí)^理想化,意圖通過妥協(xié)來創(chuàng)建一個和平的歐洲,而且當時英國反德情續(xù)較為嚴重,英國首相喬治為了贏得民意,也防止德國日后崛起,所以他是想嚴懲德國的,但如果德國實力太弱會影響大陸均勢,所以英國所處的位置很矛盾,既不能像美國那樣寬恕德國,也不能像法國那樣搞死德國,所以喬治很聰明選擇了一條中間路線,即限制德國的軍事,但要振興德國的經(jīng)濟,并且在封鎖德國海岸線的問題上和法國達成一致


很容易看出來,三個國家目的不同,而且互挖墻角。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是著名的理想主義者,但可不是和平主義者。他提出的民族自決的政策對英法這種老牌殖民帝國危害很大,特別是當時英國因為愛爾蘭獨立運動差點打內(nèi)戰(zhàn),這時候美國又提出所謂的民族自決,等于是碰了英國的命根子。不僅是英國,當時德國,奧匈,奧斯曼這些歐陸老牌強國戰(zhàn)敗,打破了歐洲甚至是世界近百年來的政治格局,這時候美國就可以見縫插針,動搖英法在歐洲的統(tǒng)治地位,并讓美國的軍事力量更多的介入歐洲。讓美國擁有更大的操作空間,這其實是比離岸平衡戰(zhàn)略狡猾的多,也是美國打著和平旗號,行使霸權主義的開端。但后來由于美國內(nèi)部保守派居多,導致凡爾賽條約沒能得到美國參議院的批準。威爾遜總統(tǒng)的簽字不具法律性質(zhì),但凡爾賽條約中依舊保留了威爾遜的想法,包括建立國際聯(lián)盟等等。
法國希望能夠宰德國一筆,擠壓英美的生存空間,并稱霸歐洲
英國必須防止美國和法國威脅到英國海洋霸主的地位
由此可見三個國家可謂是矛盾重重,三個又都是強國,不能直接撕破臉皮。所以到了真正簽訂條約的時候三個國家都做出了讓步,導致凡爾賽條約既缺乏威爾遜主義,又缺乏克列孟梭主義,不能安扶德國也不能摧毀德國。可以說二戰(zhàn)的爆發(fā)是英美法三國共同的鍋,不存在誰坑誰的說法。不能說沒有達成法國的企圖就等于坑了他。而且二戰(zhàn)的爆發(fā)是必然的,就算是滿足法國嚴懲的德國的主張也沒有用,從當時的大環(huán)境和法國自身的實力和國策來看,他沒有能力和條件像美蘇一樣完全摁死德國,他只不過是想搶錢,強盜思維。美國的安扶主義也沒有用,太理想化了,英法德百年的矛盾根本就沒有這么簡單?;粮穹Q之為:“美國式理想主義和歐洲式偏執(zhí)狂之間的脆弱妥協(xié)?!?/p>
丘吉爾曾說過:“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其實闡明了所謂政治,外交都是建立在唯利是圖之上的。凡爾賽和約中,英美法只想著讓自己利益最大化,沒有真正的想過要如何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所以這個“和約”,并沒有帶來和平,也沒有讓英法獲得真正的長久的利益,用一句老話說就是,占小便宜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