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一百章 道情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一百章?道情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上一章韓非子讓我們明白了“道”遠遠超越了人類的想象。就人類現(xiàn)在的認知能力還遠遠看不明白“道”,自然也說不清,現(xiàn)在我們所論述的“道”還停留在“想象”中,自以為是中。也許,人類永遠也看不清說不明“道”。這就像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貌,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樣,個體永遠看不清整體,只有脫離了整體,個體才能看清整體,但那時的個體已經(jīng)不屬于整體了,看清了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這種對“道”的模糊認知,也許對人類來說是福,因為人類能夠在地球上安逸地生活著,這難道不是一種福嗎。許多動物的滅絕,歸功于人類對其生活規(guī)律的認識。人類對道的模糊認識,本身就是道對人類認知能力的限定與約束,如果哪一天人類越過了限制掙脫了約束,我想那時要么是人類的滅亡之時,要么是人類逃離太陽系之時,不過,人類終會進入另一個“道”的支配體系中。我們不是造物主,所以我們永遠活在造物主的“手掌”中。
韓非子例舉了人們對“道”的認識,總之是捉摸不定,無法語言,無法表達。就是這樣的“道”能“功成天地,和化雷霆,宇內(nèi)之物,恃之以成?!庇钪嬷畠?nèi)的萬物依靠他而存在與生存。道的力量,是所有宗教與神話故事人物中無所能及的,從這一點就能知道認識“道”是多么的不可能。
《老子》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币郧拔艺J可“道,是可以說的,但并不是人們常說的世俗之道”這種解釋,但現(xiàn)在我比較認可“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這種解釋。其實,那種解釋都是片面局部的,就像“橫看成嶺側成峰”一樣,你所站的角度決定了你所看到的景象,甚至是你大腦對信息的處理,決定了你對事物的認識。道,上啟宇宙,下制螻蟻。你即使描述了宇宙(包括宇宙)萬物,也不可能說清說全“道”。在“道”的面前,我們只有遵從的份。
就人類的認知,韓非子還是描述了“道”的真情或是特質(zhì)。我們前文說過道的特質(zhì)是無形無相,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再加一條無法語言。這一章中韓非子認為道“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隨時,與理相應?!币馑际欠矊俚赖恼媲椋恢谱?,不外露,柔弱和順,隨時運行,與理相應。也只能這樣地說了,而且這種說法還是人的想象。與道性最為接近的實物是“水”,無形無相,隨器成形,無所不在,水存在于自然界萬物之中,無所不能,沒有水萬物不成物,水,利萬物而無一害。
對于道的功效韓非子認為“萬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萬事得之以敗,得之以成?!币馑际侨f物因得道而死亡,因得道而生存;萬事因得道而失敗,因得道而成功。這一句應對的是“道無常操,是以死生氣稟焉,萬智斟酌焉,萬事廢興焉?!?存亡之氣由道賦予,一切智慧由道發(fā)授,萬事廢興由道決定。
【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隨時,與理相應。萬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萬事得之以敗,得之以成?!?/p>
道定生死,決成敗。人們悟道是為了讓事物圓滿,讓生活美好,結果悟道還是有生有死,有成有敗,那悟道又有何用呢?“讓事物圓滿,讓生活美好”這樣的道是人自以為是的道,不是真正的道,這種悟法是悟偏了,是欲望在做主,不是本性在做主。悟道,明白什么是生,什么是成,什么是死,什么是敗,就可以了。是什么,天已經(jīng)注定了,怎么做,才是關鍵。人,是事物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