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蒲城縣:走進老電影院,參觀電影博物館
在渭南市蒲城縣槐院巷內,有一座修建于1959年的老電影院。過去,這里是蒲城人觀看電影的娛樂場所;如今,在曾經老電影院的基礎上,修建起了一座電影博物館,為蒲城縣又增添一座文化殿堂——
2021年6月26日中午,我和朋友前往蒲城縣槐院巷歷史文化街區(qū)。從東向西前行,在街道的南側,看到這座老電影院。坐南朝北,大門敞開,兩側的墻壁上張貼著《智取華山》《地道戰(zhàn)》《南征北戰(zhàn)》《喜盈門》等老電影的海報。
走進老電影院的大門,迎面出現一座宏偉的建筑,便是曾經蒲城電影院的大廳?;疑膲Ρ?,方正的外觀,極具中國20世紀60年代的建筑風格。屋頂紅旗高高飄揚,下方五星散發(fā)光芒,兩側對稱書寫著鮮紅色的革命標語。
步入老電影院的大廳,左右兩側各有一扇門,上面分別寫著“雙號”和“單號”。由此可見,這里曾經是電影院的入口處,購買雙號票的走左側的門,購買單號票的走右側的門。如今,這里被改造為博物館的序言大廳,穿過左右兩扇門,便走進展廳之中。
博物館的展廳位于曾經電影院的放映室內,分為上下兩層,共有五個部分。在一層的展區(qū)內,介紹了蒲城縣電影放映的歷史,展示了近百年來電影對蒲城人生活的影響。
?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瑞典牧師胡林德來到蒲城縣,向這里的居民和各界人士傳教。民國八年(1919),他購買西府巷原姓莊基地數畝,修建一座西式樓房風格的教堂。民國十五年(1926),他在教堂內放映無聲電影《天堂里的笑聲》和《軍樂隊曲》,讓蒲城成為中國最早放映電影的縣城之一。
民國早期,電影放映大多是流動性的活動,沒有專門的發(fā)行放映管理機構。1937年,陜西省教育廳成立電化教育服務處,下設兩個電影施教團,每團配有播音指導員、放映員和助理員,負責關中區(qū)、陜南區(qū)和陜北區(qū)的電影放映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后,電影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管理機構逐漸健全。在陜西省人民政府文化局管理下,專門組建了負責陜西電影工作的電影處。后來,在蒲城縣成立電影管理站,專門負責蒲城縣的電影放映工作。
伴隨著新中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和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觀看電影已經不再是城市的專屬,廣大農村成為電影事業(yè)的主戰(zhàn)場。蒲城縣的電影事業(yè)植根農村,讓電影進村,送電影下鄉(xiāng),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
20世紀80年代,國辦隊、社辦隊、鄉(xiāng)鎮(zhèn)影院等國家或集體出資的單位,以及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形成的私人放映隊和私人電影院等單位活躍在農村地區(qū)。截至1989年底,蒲城縣共有83家放映單位。其中,農村放映隊79個,放映人員200多名,全年放映電影42000場,觀眾2500萬人次。
在博物館二層的展區(qū)內,以電影技術發(fā)展和設備陳列為主,生動地詮釋了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yè)性特質,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電影原理和發(fā)展的窗口。除此之外,在展廳里,還復原展示了各種海內外大片的影視資料,以及陜西籍著名導演的蠟像和代表性作品。
?
1895年12月28日,電影正式誕生,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平面到立體,從傳統(tǒng)到現代。每一次技術升級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為觀眾帶來更加新奇和豐富的觀看體驗。
?
如今,漫步于這座獨特的蒲城老電影院電影博物館內,可以回顧電影自身發(fā)展歷史的百年風華,可以感受電影事業(yè)與蒲城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脈搏,還可以重溫一下那些年里電影帶給人們暖暖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