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的請柬,布林肯終于得到,但中美外交博弈,我們早已占據主動
與烏克蘭的“春季反攻”一樣,布林肯的“春季訪華”計劃,也被拖成了“夏季訪華”。不過,好歹算是能來,這對布林肯來說就算得上成功。白宮方面表示,布林肯此次訪華有三大目的:建立溝通渠道防止誤判,捍衛(wèi)美國價值觀和利益、合作應對全球挑戰(zhàn)。雖然實際目的肯定不止這三個,但是毫無疑問的是,無論他有多少目的,中方都已經占據主動。

首先我們可以注意到,秦剛外長先是早上和布林肯通了電話,然后在下午,中美雙方同時官宣,此次的外交計劃。這一通電話,實際上就是我們在把握美方的態(tài)度,在確認了美方的態(tài)度 有可能進行對話之后,我們才進行官宣。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細節(jié)。在外交通稿上也體現了這一點,我們使用的是,“雙方商議”,而不是“應邀”、“應約”之類的詞語。這就說明,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中方也在判斷,能不能讓布林肯來訪華。
這場外交戰(zhàn)爭,主動權始終是在我們手上,這點是肯定的。也就是說,布林肯不可能會,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去哪里、去多久、有什么樣的外交活動,這些都是中方來安排,態(tài)度冷暖也是由中方來把握,其實都在掌控之中。

布林肯雖然是來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美關系能夠實現真正的回暖。美國之前的種種對話請求,其實也不過是一種姿態(tài)調整,打壓中國的政策不可能出現實質性的轉變。從這個角度來看,布林肯訪華已經變成了一種政治符號,主要是來摸一摸中國的底,特別是在臺灣地區(qū)問題上,到底應該怎么解決。當然,布林肯的此次訪華之旅,也有可能是在為 更高級別的領導人會晤 做鋪墊。

雖然在布林肯訪華之后,中美關系也不可能發(fā)生太大的變化,但是客觀來說,這總歸是一件好事,雙方有對話交流總比沒有的好。特別是在中美關系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了解彼此需求,減少戰(zhàn)略誤判還是很有必要的。
從近期的新聞來看,中美關系似乎一直處于一種 和中有斗、斗中有和的微妙狀態(tài)。在軍事領域,以“斗”為主:像什么 中方軍艦逼?!扮娫铺枴?;在南海用尾流攻擊美軍偵察機等等,雙方都處于一種劍拔弩張的狀態(tài)。在商貿領域,卻是以“和”為主:美國重要企業(yè)領導密集來華,我方商務部長會見了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等等。中美雙方都有意促進貿易回暖。

但從中美關系的大勢來看,美國的“和”其實也不過是嘴說說,更像是緩兵之計,而“斗”卻是必然選項。布林肯是否訪華,其實也沒辦法改變大局。我們更應該抱著一種,來了如何,不來又如何的心態(tài),去正確面對。更何況,在布林肯訪華這件事上,我們是占據絕對的主動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