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用/中國通史解說詞文字稿】06夏王朝覓蹤(上)
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既傳承著龍山時代諸邦國都邑創(chuàng)造的早期文明,又作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然而,它又是一個傳說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產(chǎn)生,關于它所有的歷史,即便最權威的傳世古文獻,也都是后世根據(jù)口耳相傳記載下來的。懷疑夏王朝的存在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擾著史學界。直到考古成果不斷涌現(xiàn),夏王朝的廬山真面部才越來越清晰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大禹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區(qū)的這條古老的街道,幾千年來一直供奉著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而關于他的各種傳說,至今,流傳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們時代傳送。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長)
這一處建筑啊,是我們禹州市作為一個夏代早期都城,傳流下來的一處,涉及大禹治水的一處神話傳說遺跡。
在禹州當?shù)?,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期,禹州一代洪水泛濫,皆因水中的一種怪獸蛟龍作祟。蛟龍在水中興風作浪,鼓動水勢,沖垮人們所筑的堤防,淹沒土地和村莊,致使無數(shù)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而后大禹在眾神的幫助下,將九條蛟龍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條禁錮在這口八角井中,從此,人們把這口井稱為禹王鎖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廟,以此世代感謝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長)
雖然很多是神話傳說的東西,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為懷念大禹治水的英雄之舉,演變出來的一個神話傳說。這個鎖蛟井就是大禹曾經(jīng)在這里指揮治水的一個象征物,一個標志物。
那是一個洪水肆虐的遠古時代,河流泛濫、大浪滔天、無數(shù)生靈涂炭。即便所有人齊心協(xié)力,洪水仍然長期肆虐。治水,成為最重要的事情,它關系著人類的生死存亡。據(jù)《史記·夏本紀》記載,在堯時代,大禹的父親鯀,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堯?qū)⒅卫砗樗娜蝿战唤o了鯀,可惜鯀沒能完成使命,最終因失職被殺。到了舜時代,治理洪水的艱巨任務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親的經(jīng)驗和教訓,改變了治理洪水的方法,經(jīng)過十幾年艱辛的努力,終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現(xiàn)在,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仍為大家津津樂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沒,利澤萬世。
李學勤(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洪水的傳說,可是,我們中國的洪水傳說是不同的。有兩點不一樣。因為一般外國的說法,像基督教圣經(jīng)里講的,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人做了壞事上帝發(fā)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滅了。而我們中國的傳說不是這樣的,我們這是一個自然災害,雖然是規(guī)模很大的一個自然災害,可是憑著人的這個主觀斗爭,這個組織的力量,克服了這個災害隨著大禹治水。大禹作為王,身先群眾,這么艱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才達到這個效果。
位于河南禹州幾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縣,幾千年來,當?shù)氐那甲灏傩諏⒋笥硪暈樽约旱淖嫦取4A⑴c岷山之畔的大禹銅像,懸膽方口,頭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發(fā)帶依稀可見。在今天汶川羌族人的生活中,依舊保持著各式各樣與大禹相關的文化習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羌族人們的血液當中。
這種特殊舞蹈叫做禹步,是羌族婚喪嫁娶中不可或缺的儀式。相傳,禹步,是由大禹走路的姿勢演變而來。傳說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過度操勞患上了腿疾,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行走。為懷念這位偉大的祖先,羌族人將大禹行走的跛步演變出如今的禹步,以世代秉承先祖大禹的治水精神。在每年農(nóng)歷的六月初六,羌族人還會在大禹祭壇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紀念先祖大禹的誕辰。傳說這一天是大禹的誕辰,屆時人們會在大禹神像前,踏著禹步,跳著莎朗,緬懷先祖大禹的蓋世功德,時代崇祭。
今天的汶川境內(nèi),依舊保持著大量關于大禹的歷史遺跡。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的大禹故里,已成為華夏子孫仿古探幽的圣地。
汪友倫(汶川縣文化館館長)
大禹的精神,他是用大公無私把中華民族凝聚到一起。作為祖宗的后人,我們更應該發(fā)揚,所以我們要在六月六的時候在這個地方祭祀他,實際上就是代代都不要忘記,一定要弘揚大禹這種精神。
治水成功,使禹的威信空前提高,他不僅通過禪讓制成為舜的繼承人,更是把原本較為分散的邦國與部落聯(lián)合起來,建立了一個以夏后世為中心的邦國,讓夏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王位天下共主的時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相傳大禹死后安葬在會稽山上,今浙江省紹興市南。今天的會稽山上仍存禹廟、禹陵、禹祠等與大禹相關的歷史遺跡。從秦始皇開始,很多帝王親臨禹陵祭祀大禹。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中,大禹文化,無疑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寶庫中永放光輝的一顆寶石。作為五帝之一的大禹,幾千年以來一直都是中華兒女所崇敬的對象。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更是為后世子孫耳熟能詳。大禹治水的故事,盡管發(fā)生在遙遠的傳說時代,然而在當今的中國大地上,仍有大量被認為是大禹足跡所至的地方,禹王宮、禹王廟、禹王臺、禹王亭,乃至禹王洞等等。各地百姓用不同的形式,紀念著這位中華民族的偉大先祖。每一個中國人都為有大禹這樣一位先祖而感到驕傲。大禹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在每一代中國人的心中。
李學勤(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大禹治水的傳說,他的精神在中國文化里面是屬于核心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我們中國組成的各個民族里面,都有關于大禹治水這個傳說的痕跡,突出了大禹作為當時群眾的一個領袖,他的那種精神就是德,那么這種德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德和民有什么關系?人民的生活怎么和領袖人物的德結合在一起?這些問題通過這個傳說有很多的看法。
雖然世傳大禹治水的故事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然而,這些事件發(fā)生在沒有文字的時代,有學者懷疑,他們只是神話傳說而已,而這樣的懷疑并不是空穴來風。
關于大禹和大禹治水,最早最權威的文書出現(xiàn)在《尚書》中,《尚書》是中國流傳至今歷時最為久遠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內(nèi)容出自商周史官之手。但《尚書》曾多次失傳,等重新找到后,便有了古今真?zhèn)蔚募姞??!妒酚洝は谋炯o》中關于大禹的記載,便是引自《尚書》,記載了大禹劃定九州,治理山川等功績。疑問由此而生,《史記·夏本紀》中,關于大禹的記載是否可靠?大禹治水是否真實?大禹是否真有其人?乃至人們開始懷疑,傳說中大禹所奠基的夏王朝是否真正存在。
王?。ㄖ袊缈圃嚎脊潘L)
文獻記載當中,成書年代越早的文獻,對夏代的記述是很簡單的,但是成書比較晚的一些文件,卻反而記載的比較詳盡。所以就提出是層累的這種歷史,就是說他們認為簡單來說,這個記載是不可靠的。
由于年代久遠,文獻記載的真實性又無法得到考證,考古發(fā)現(xiàn),成為打開夏朝迷蹤的有效途徑。然而,將近四千年的漫長歲月,隨著風雨的侵蝕,王朝的頻繁更替,下抄的遺跡早已坍塌殆盡,同樣是考古研究最難以尋覓的歷史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