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篇第五:第四十二章【李耳的悲戚】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可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前幾章可沒少出現(xiàn)。還記得這張圖嗎?

?這就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其實本章挺考驗讀者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如果你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很差的話,恐怕連文章都看不懂。不過這里面有很多都是初中的文言文知識,所以我就解釋一些生僻詞的意思,剩下的對照翻譯應(yīng)該就能看懂了吧。
負:背負
抱:擁抱
以為:成為;形成
惡:厭惡的;討厭的
孤: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
寡:婦女喪夫
不谷:本意指不結(jié)果實,引申為無子嗣之意
王公:王爵和公爵,泛指顯貴的爵位
或:有時
強良者:在通行本里作“強梁者”,橫行霸道之人的意思
父:通假字,通“甫”,而這里的“甫”是個副詞,“開始、開端”的意思
因此本章翻譯如下:
道產(chǎn)生混沌,混沌產(chǎn)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生成八卦,八卦誕生萬物。萬物背負陰氣、擁抱陽氣,中和了這陰陽二氣變成了和氣。天底下都厭惡的,就是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女子喪夫、膝下無子,可是達官貴人卻用這些來稱呼自己。事物有時虧損了就會收獲,收獲了就會虧損。所以別人教導我的,我也會教給別人。所以橫向霸道的人不得好*。我將把這個作為教學的開始。
之所以說本章是上一章的延續(xù),是因為本章的句子跟上一章是一一對應(yīng)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和上一章的最后一句“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對應(yīng);“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和“弱也者,道之用也”對應(yīng);“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又和上一章的第一句“反也者,道之動也”對應(yīng)。
所以老子認為世間萬物歸根結(jié)底不過是陰陽二氣調(diào)和后的產(chǎn)物,而陰陽二氣調(diào)和就叫“和氣”,因此后面才會說“事物有時虧損了就會收獲,收獲了就會虧損”。這就是老子反復強調(diào)的東西,因為萬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變化的。你可以想象一下,陰陽二氣是混沌親生的兄妹,因為一些矛盾導致他們決定用摔跤解決問題。他們互相對峙,然后便抱在一起,扭打了起來。扭打的過程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十分劇烈的運動,有時陽氣占上風,有時陰氣占上風。后來他們悟了,單純的斗爭解決不了問題,于是他們握手言和,擁抱在一起,和氣誕生了。因此陰陽二氣的對峙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收獲和虧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階段性結(jié)論。而萬物就在陰陽二氣的纏斗中不停地改變陰陽之間的比例,這就叫“負陰而抱陽”。
上一章老子寫道“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奔热蝗崛跏堑赖倪\用,那么對于人來說,它具體表現(xiàn)在哪呢?就體現(xiàn)在王公貴族的自稱上。王公貴族,他們的地位很高吧?可是他們卻拿“孤”“寡”“不谷”來稱呼自己,這就是自謙的體現(xiàn),而自謙就是柔弱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這時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柔弱是缺點嗎?這個問題在下一章自然會詳細論述,不過我還是想在這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一直認為漢字是很客觀的,所有的主觀情緒不過是后人附加上去的。比如“偷盜”這個詞,“偷”是指在別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別人的東西據(jù)為己有,“盜”是指用不正當?shù)氖侄沃\得某物。單看這些釋義,就是對事物最客觀的描述,是我們對偷盜的痛恨,才讓這個詞更有力量、更情緒化。再比如“養(yǎng)父母”這個詞,本來它就是指跟孩子沒有血緣關(guān)系卻贍養(yǎng)孩子的人,這是對養(yǎng)育行為的客觀描述,跟拐賣犯或者幫兇等身份并無沖突。結(jié)果現(xiàn)在就是有一群人要把這些詞攪拌在一起,于是“養(yǎng)父母”這個頗有天下為公精神的詞便被玷污了。所謂的“強”“弱”不也是同理嗎?
所謂“霸”者,指的就是依仗權(quán)、錢、武力橫行無忌,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的人。這種人違反了大道“生養(yǎng)萬物而不占有,滋養(yǎng)萬物而不主宰”的基本原則,完全就是逆天而行。而他們的下場,也是他們咎由自取的結(jié)果。
因此,本章不僅補充了上一章關(guān)于道的運作規(guī)律,還提到了我們?nèi)祟悜?yīng)該從中獲取什么啟示,那就是要柔弱、要自謙,同時不要橫行霸道,否則就會“不得死”??墒墙裉斓奈覀?,自名“孤、寡、不谷”的境界,以及對“強梁者不得死”的畏懼,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