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親戚打交道,別人送你的這幾樣?xùn)|西,最好不要接受

民間有句老話:“人情歸人情,數(shù)目要分明?!?/p>
人與人之間有一定的情分,這是一回事。而牽扯到錢財利益,這又是另外一回事。感情和利益,終究需要區(qū)分開來。
跟外人打交道,我們要么重視感情,要么重視錢財,反正二選一,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旦感情當(dāng)中牽扯到利益,再怎么親近的人都會反目成仇。
外人如此,就連親戚也如此。跟親戚相處,其實更復(fù)雜。親戚跟我們有一定的血緣關(guān)系,但這關(guān)系又不見得特別好。所以,矛盾會經(jīng)常發(fā)生。
如果有一天,親戚送你一些禮物,或者給你一些東西,你會接受嗎?最好不要接受。他人所有的一舉一動,都是有目的的。
跟親戚打交道,不要接受別人送你的這幾樣?xùn)|西,拒絕就好。

一、親戚邀請你入伙做生意,最好拒絕。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親戚不談錢,生意少合作。
跟親戚的關(guān)系再好,也不能與之談錢,更不能跟他們有什么生意上的往來。從古至今,這親戚之間的生意合作,都會讓人“人財兩空”。
有一次,有兩個親戚找老陳合伙開餐館。老陳覺得,一場親戚,如今還合作開店,絕對能夠親上加親。于是乎,老陳也答應(yīng)出一部分錢。
剛開始的時候,三個人都各守本分,沒有做出什么出格的行為。幾個月后,老陳發(fā)現(xiàn),有一個親戚在暗地里“搞事”,在買材料的過程中賺差價。
賺差價就算了,親戚買的食材,都有問題,后來吃壞了人。賠錢的時候,也是三個人一起賠錢。老陳也是敢怒不敢言,怕影響了雙方的關(guān)系。
跟親戚合伙做生意,會牽扯到諸多的問題,要么利益分配不均,要么有些事不能明說,商業(yè)契約極度脆弱。所以,及時拒絕別人的邀請,才是最好的選擇。

二、突然間大包小包來找你,要留心眼。
老人言: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
有事的時候,別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能夠施以援手的你。沒事的時候,別人第一時間就忘記你,把你當(dāng)成可有可無的存在。
這般“唯利是圖,不懂感恩”的人,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那是很常見的?;蛟S,我們身邊的某些親戚,就是這種“有事便找你,沒事就踢開你”的人。
他們有一個特點:閑來無事的時候,不會跟你說一句話。等需要幫助了,立馬提著大包小包上門拜訪,還跟你說要聯(lián)絡(luò)感情。
這些“大包小包”,最好不要接受,委婉一點拒絕,直接還給對方。要知道,如果你接受了這些東西,就等于同意幫助他們。
人情社會便是如此,你要了別人什么,就得幫他們做什么。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不可不防。

三、施舍你一點小恩小惠,最好別接受。
《禮記·檀弓下》中有言:“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這當(dāng)中的嗟來之食,就是別人對于乞丐的“施舍”。這些施舍,并不是別人真心實意的,而帶有“侮辱”的意味在里頭。
沒有錢的時候,有的人看到你好欺負(fù),就落井下石,隨后還給你一些東西,就好比“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的行為一般。
當(dāng)你跟別人勢均力敵的時候,別人為了適當(dāng)討好你,也會給你一些小恩小惠,讓你覺得他特別好。人之目的,永遠都是不單純的。
所有的小恩小惠,所有的施舍,用廣東這邊的俗語來說,就是“別人牙縫中漏出來不要的東西”。接受了,不就等于承認(rèn)自己的人格,低人一等了嗎?
人在江湖,可以跟別人平等往來,也可以跟別人相互交易,但一定不能接受任何的施舍,一來會磨滅個人的骨氣,二來會被人更瞧不起。

四、求你幫忙前,請吃飯,別領(lǐng)這人情。
人在江湖,“應(yīng)酬”二字顯得特別重要。而人們經(jīng)常應(yīng)酬的,多半都是飯局。別人請你吃飯,你去了,就是給別人面子,也顯示出自己的誠意。
只不過,這些“飯局”,我們不能隨便參與,而應(yīng)該看看對方有什么目的。因為我們也不差這一頓飯,倘若欠了別人人情,這才是大問題。
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就是這個道理。你拿了別人的好處,欠了別人的人情,就只能對他人言聽計從,禮讓三分,而不敢有任何的舉動。
比如,別人求你借錢,你是借呢,還是不借呢?吃了別人的飯,那你大概率還是會借,不然你的面子放不下,這臺階也下不了。
同時,倘若你吃了飯而不幫別人,只要別人往外面一說,那受到是非影響的,還是你。因此,是否應(yīng)別人的邀請吃飯,需要我們好好考慮。
有些飯,可以吃。而有些飯,不能吃。在我看來,最好少參與這些“占便宜”的飯局,各回各家,各吃各飯,永不相欠就好。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