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四大笑星兩人死于非命,有個不雅笑話不可說:涿的意思不是地名,也不是啄的諧音

契訶夫說過:幽默是一種品位素質的展示,幽默更是聰明睿智的表現。
小幽默中往往藏著大智慧,在古代外交場合,唇槍舌劍的爭斗,跟疆場上一樣激烈,但是尺度把握不好,就會弄傷自己。禰衡被黃祖殺掉后,曹操很不屑地冷笑:“腐儒舌劍,反自殺矣!”
很顯然,禰衡只是個毒舌而不是毒士,毒士賈詡說話一向是字斟句酌寓意深刻,而禰衡只會像風月場管理者那樣吵架罵街。
禰衡沒有幽默細胞,所以揣著木頭名片到處投拜而無人理會,最后連木頭板子上的墨跡都磨沒了,也沒能混個一官半職。

曹操和劉表不跟禰衡一般見識,軍閥大老粗黃祖卻不管三七二十一:江東猛虎孫堅都被我射死了,你這個酸秀才(秀才在東漢叫茂才,這是為了避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名諱,不用考試,而是由地方官托舉)算啥?給我拉出去砍了!
禰衡把尖酸當幽默,最后把腦袋幽沒了,他那不是幽默而是尋死,其水平比《太平廣記》評出的季漢四大笑星差遠了。
《太平廣記》和《太平御覽》一樣,都是北宋初年由宰相級別的參知政事、同平章事和大儒,在太平興國年間根據史料編輯出來,主要供給宋太宗趙光義看的“故事匯”。
這兩本書匯編的史料有些比較玄幻,有些比較靠譜,其中第二百四十五卷《詼諧一》中記載的“季漢四大笑星”,說出的話就很幽默,也很有水平,禰衡跟他們相比,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天壤之別。
《太平廣記》記載的季漢(“蜀”是陳壽給劉備集團的蔑稱,劉備是漢烈祖昭烈皇帝,劉禪是漢孝懷皇帝,從來就不曾自稱蜀國)四大笑星,有兩個大家比較熟悉,他們一個被劉備斬殺,一個遇刺身亡,另外兩個在正史中名氣不大,可能有一些人對他們不太了解。
史料中名氣不大的伊籍并不是劉備的老班底,他是荊州劉表家里吃閑飯的門客,并沒有正式職務,跟著劉備入川,才受封左將軍從事中郎,劉備稱帝后,又封其為昭文將軍。
劉備稱帝后冊封了四位“文職將軍”或“空頭將軍”,那就是安漢將軍糜竺、秉忠將軍孫乾、昭德將軍簡雍、昭文將軍伊籍,伊籍是老四。糜竺位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上,其余三個大致相當于四方將軍,但是從不帶兵打仗,享受九卿待遇,主要工作就是陪劉備喝酒聊天。
簡雍很幽默卻沒有被宋朝宰相們評為“季漢四大笑星”,可能是因為他講的段子有些顏色,而《太平廣記》是要給皇帝看的,“三俗”的笑話拿不出手。

簡雍給劉備講的顏色笑話,估計百分之九十的讀者諸君都知道,半壺老酒就不復述了,咱們還是來看看被《太平廣記》收錄,《三國志》也有記載的伊籍冷幽默反諷孫權的笑話:“籍適入拜,權曰:‘勞事無道之君。’籍應聲對曰:‘一拜一起,未足為勞?!瘏侵鞔髴M,無語對。”
孫權說的“無道之君”指的是自己的妹夫劉備(不是劉禪,如果孫權嘲笑劉禪,就太沒風度了),伊籍見孫權,是于建安二十年奉劉備之命跟孫權商談再分荊州的事情,當時孫權已經派呂蒙襲奪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跟劉備已經撕破了臉,所以才要該伊籍一個下馬威。
伊籍的回答無懈可擊,如果孫權急眼,就等于承認自己是無道之君,而且伊籍也可以辯解自己沒有專指任何人,你自己撿罵,那也怪不得我。
孫權吃了個啞巴虧,后面的事情就好辦了,他派諸葛亮的哥哥作為談判代表,跟劉備重新簽訂了盟約:“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談判講究的是有理有力有節(jié),如果伊籍當時不反唇相譏,后面的談判就會失去主動,伊籍適當的冷幽默,證明了劉備真沒有派錯人。
跟伊籍的小幽默大智慧相比,益州太守張裔的幽默就犀利多了。
陳琳的罵曹檄文中弄出了史書中查不到的摸金校尉、發(fā)丘中郎將,劉備可能是受到了啟發(fā),就把巴郡太守張裔召回成都當了“司金中郎將”,專門制造農具和兵器。
后來南方不穩(wěn),劉備又任命張裔為益州郡太守,結果被反叛的雍闿抓起來送到了東吳,這事兒孫權居然不知道:“裔自至吳數年,流徙伏匿,權未之知也。”
直到劉備駕崩,鄧芝使吳,張裔要跟著鄧芝回去了,才見了孫權一面,于是就鬧出了笑話:“權乃引見,問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馬相如,貴土風俗何以乃爾乎?’裔對曰:‘愚以卓氏之寡女,猶賢于買臣之妻。’”

讀者諸君看著這段可能有些眼熟,眼熟就對了:這原本就是“晏子使楚”的升級版,但是卻含沙射影,不動聲色地嘲笑了自己沒說籍貫,但世人皆知的會稽郡吳縣之女——孫權恰好是朝廷任命的討虜將軍、會稽太守,當時被尊稱為“孫討虜”、“孫會稽”。
孫權被張裔來了個燒雞大窩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十分后悔:張裔是個人才,我咋沒早發(fā)現他呢?
一番融洽的會談之后,張裔告別出來撒腿就跑:“裔出閤,深悔不能陽愚(后悔自己沒有裝傻藏拙,被孫權發(fā)現了自己是有用之才),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權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數十里,追者不能及。”
伊籍和張裔都從東吳安然歸漢,跟劉備開玩笑的張??删蜎]那么幸運了——他因為嘲笑劉備胡子少而被懷恨在心,最后落了個身首異處,此人倒是頗有禰衡的風范。
張裕嘲笑劉備為“露涿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對“涿”字的理解卻可能一點誤差,這個字還有一種相當不雅的解釋,半壺老酒要是全寫出來,有些人看著會很不舒服。
張裕這笑話說得很惡毒,難怪一向以寬仁著稱的劉備也十分惱火,不管諸葛亮怎么求情,他都一定要宰了張裕:把我的嘴比喻成女人那話兒,還說我是白虎,不殺你怎消我心頭之恨?

張裕的玩笑,比簡雍還下三路,所以丟了腦袋,而被《太平廣記》列為季漢第四笑星的費祎,則是拿東吳君臣開涮后全身而退:“孫權嘗饗蜀使費祎,逆敕群臣:‘使至,伏食勿起?!t至,權為輟食,而群下不起。祎嘲云:‘鳳凰來翔,麒麟吐哺;驢騾無知,伏食如故?!?/strong>
費祎這個人喜歡開玩笑,同樣喜歡開玩笑的孫權對他也很欣賞:“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諸葛恪、羊衟等才博果辯,論難鋒至,祎辭順義篤,據理以答,終不能屈。權甚器之,乃以手中常所執(zhí)寶刀贈之。”
費祎稱東吳君臣為驢騾,不但沒有掉腦袋,還收了一把寶刀,看來玩笑開得恰到好處,還有能有意想不到收獲的。
費祎的幽默,成就了他的美名,也斷送了自己的性命,這位季漢開府大將軍、成鄉(xiāng)侯費祎,在歡呼暢飲時被刺殺了:“延熙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祎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
《太平廣記》羅列的“季漢四大笑星”的故事講完了,有些段子不可細說,所以最后還要麻煩讀者諸君:您知道“涿”字除了地名和諧音“啄”字之外的不雅含義嗎?在三國名士中,堪稱笑星的還有哪幾位?有哪些三國笑話,細琢磨起來,能讓人莞爾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