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意識形態(tài)批判總被誤解為"過度解讀"
? 在一些對文化作品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尤其是以精神分析的方式)中,總是夾雜著這種批判,或者說誤解:認為這是一種過度解讀,一種高中式的閱讀理解。
現(xiàn)在來澄清這些事!

一、對這種批評的解讀
? 這種批評遵循著這種邏輯,即精神分析家無法理解到作者的真正有意識地想表達的觀念,故他們稱之為過度解讀。
? 然而,這正是理解意識形態(tài)批判和精神分析的最佳切入點。也就是說,誤解了精神分析的人所公認的這一觀點,正是理解精神分析的關鍵。
? 我們首先應該對所謂“作者真正有意識地想表達的觀念”提出質疑。不光是精神分析家,普羅大眾是否有能力領悟所謂的作者的“本意”?
? 傳統(tǒng)的對文化作品的解讀總是試圖弄清楚作者有意識想表達的價值觀念,但是這一邏輯是可疑的。
? 于是,精神分析和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邏輯是:把所謂作者的本意懸置起來。
二、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邏輯
??意識形態(tài)批判,如其字面意思,是為了批判意識形態(tài),而不是作者的本意。所以,其對象是意識形態(tài),更近一步地,是文化作品的受眾。通俗地講,意識形態(tài)批判不在乎什么作者本意,而在乎受眾從文化作品中解讀了什么。
? 這也就是為什么對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普遍誤解——將其認為是高中式的過度解讀——是一種誤解,因為意識形態(tài)批判所解讀的不是什么作者本意,而正是如上所說的“過度解讀”本身。毋寧說,意識形態(tài)批判所解讀的,所批判的是該文化作品在受眾中形成的意識形態(tài),而非文化作品本身。
? 如果只是單純將對文化作品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當作傳統(tǒng)式的解讀,那自然會覺得這是種過度解讀。
三、精神分析的邏輯
??要理解精神分析所遵循的邏輯,我們不妨把關注放到“作者真正有意識地想表達的觀念”這種措辭的“有意識”上。
? 精神分析的疆域,無疑地,是無意識,而非有意識。所以,精神分析的對象是作者無意識表達的價值觀念,以及受眾無意識的價值認同。
? 因此,如果只是把精神分析當作傳統(tǒng)的解讀,也自然會誤解其為過度解讀。
四、結語
? 以上是個人總結,意在指出誤解的發(fā)生機制。

(個人水平有限,有誤請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