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懷念群像的時候我們在懷念什么?
群像一詞首先出自,魯迅 《書信集·致段干青》:“試看凡有木刻的人物,即使是群像,也都是極簡單的?!边@句話其實是在批判,群像木刻的藝術性不夠,會毀壞這個木刻這個行業(yè)的未來。 多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中表現的一群人物形象。 但現在的電影、電視劇、綜藝給他了一種全新的表現內容。凡是超過了三個以上的主要角色都可以稱作是群像。這一點在電影或電視劇當中表現的不太明顯,但在綜藝節(jié)目中表現的尤其突出。 原本群象是作為一個群體代表,展現這一類人的鮮明的特色,但綜藝節(jié)目中,每一個登場的人,都是單獨的人物,他們背景不一,個性鮮明,不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他們每一個人就可以代表一類的角色。 這就給了群像綜藝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即每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都會有自己的粉絲。他們或許是因為某個人的性格,能力,背景,經歷,學歷等等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原因喜歡上一個人,成為他的粉絲。而群像綜藝里你可以湊齊各種各樣的人,每一個人吸引一部分粉絲,湊起來就變成了一大群的粉絲。 但群像綜藝也是要有主角,配角,群演,炮灰,不然沒有戲劇沖突,如何表現人物形象? 我們會發(fā)現,每個群像綜藝里,都會出現這樣的人物,他好像從來沒有做錯過什么,只是因為某些方面做得不好(或者被節(jié)目組剪輯成做的不好),就會被人大罵特罵。這就是戲劇沖突的必要人物,如果沒有炮灰的落魄,如何能襯托主角的優(yōu)秀。 綜藝節(jié)目需要熱度,如果你在一個綜藝節(jié)目里,發(fā)現有一個人不論他如何做都會被人嫌棄,不要懷疑,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祭天劇本。 這樣的人物,即使之后被澄清,他的所有壞的地方都是人們的誤會,但也不會再被人在乎了。因為劇本已經演完,誰會在乎炮灰的心酸。 在這場綜藝群象的盛宴當中,團體被塑造成了團結,友愛,和諧的一家人。不用懷疑,也許他們團體當中是這樣的,他們也許就是很好的伙伴,朋友,甚至相處成了親人,但這與你我無關,你我都是劇本的讀者,一場戲劇的觀眾,一個過客。這場戲演完了以后,戲中的人已經脫離了劇本,回到了現實。 只剩下讀者和觀眾還在回味,我喜歡這個角色,不喜歡那個角色,我覺得這個人好,我覺得那個人不好。我好喜歡這一個人,能不能讓另一個人不要出現。 當粉絲的群體逐步壯大,很多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有的人喜歡單獨的個人,有的人喜歡其中的幾個人。有的人只喜歡這個群體表現出來的氛圍,至于群體當中的人到底關系好不好他不在乎。 所以當我們懷念群像的時候,我們在懷念什么?人都是在社交中成長起來的,人也不能脫離群體單獨生活。當我們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喜歡上這個人的部分特質,而我們喜歡一個群體的時候,只喜歡其中的社交氛圍。 而當我們在懷念群像的時候,我們是在懷念當年他們社交的氛圍。而這種氛圍現在已經可能不復存在。 我們可能還在念念不忘,當年他和他說了什么話,他又和他一起做過了什么游戲,合作了什么作品,而這些東西現在可能都不復存在了。 所以當我們在懷念群像的時候,我們在懷念什么?也許只是在懷念當初那種再也回不來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