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要求項羽分一杯羹,一副毫不在意的態(tài)度,是不孝的行為嗎
楚漢戰(zhàn)爭期間,劉邦固守成皋至滎陽一線,彭越游擊隊專門破壞楚軍后勤,項羽反而像個救火隊長來回折騰,無法突破滎陽防線。這時候韓信又攻下齊國,形勢對楚國非常不利,項羽心急如焚,他一方面派龍且去收復(fù)齊國,另一方面甩出一個王牌殺手锏,準(zhǔn)備逼劉邦就犯。

這個殺手锏就是劉邦的老爸劉太公,項羽把劉太公綁到前線,架到一個高大的切菜板上,派人對著廣武澗喊話:“劉邦你個老小子,現(xiàn)在速度向我投降,不然就當(dāng)著你的面烹了你老爸”。
漢王說:“我和你項羽都是楚國臣子,曾經(jīng)聽命于楚懷王的調(diào)遣,當(dāng)時還約為異姓兄弟,因此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你愛殺不殺,如果一定要烹殺你老子,希望也分我一杯肉湯嘗嘗。”這就是成語分一杯羹的來歷。
此話一出,項羽氣急敗壞,立即抽刀準(zhǔn)備殺死劉太公。就在這時吃里爬外的項伯出來勸阻項羽,“聽說劉邦這老小子一向是個無賴潑皮,沒想到是這么個不孝的東西,竟全然不顧他老爸的死活,看他那態(tài)度是不可能投降的,你殺了劉太公,咱們非但得不到什么實質(zhì)性的好處,還要背上罵名和禍患,望大王三思啊”!項羽雖然霸道,但總能聽從項伯的話,上次鴻門宴就是這樣,咱也摸不清他這個叔叔什么目的,于是劉太公幸運地活了下來。

那么有一個問題,劉邦分一杯羹是不孝的行為嗎?我認(rèn)為說劉邦不孝,未免有一些太膚淺。你看一邊是跟隨劉邦出生入死多年的弟兄,現(xiàn)在好不容易打的項羽越來越弱,如果為了救老爸放下武器投降,那就前功盡棄,實在對不起那些弟兄們,將陷入不義的境地。一邊是自己的老爸,不救可能就是不孝吧。如果一旦放下武器投降,項羽能放過劉邦嗎?顯然放過誰也不會放過劉邦的,命都沒有了,劉太公回來也沒有什么意義。實際上就是不義與不孝之間的較量。
假如這兩者都不想放棄呢?那就另想辦法。劉邦摸清項羽婦人之仁的致命弱點,可以拿來賭一把。首先拉項羽下水,以異姓兄弟關(guān)系為切入點。讓項羽知道咱們是兄弟,我老爸就是你的老爸,你殺老爸就是不孝的行為,還怎么讓天下人服你。其次讓項羽知道你威脅我沒有用,我絲毫不在意。這招就是沒有無賴只有更無賴,讓無恥更無恥,一副開水不怕死豬燙的態(tài)度。項羽什么人,拿名聲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他才不愿意背上不孝的罵名,并且殺了劉太公也得不到好處,還容易激起漢軍的仇恨,到那時候反倒還麻煩。

劉邦看似不孝,實際上他是用自己的方法在救老爸,雖然有點賭徒的心理。項羽放過劉太公之后,劉邦一直擔(dān)心劉太公的安危,試圖用外交方式來解救老爸。他派著名外交家陸賈出使楚營,希望項羽把劉太公放回來,但是沒有成功。
后來楚國大將龍且戰(zhàn)死,灌嬰攻破楚國都城彭城,劉邦又一次派縱橫家侯公出使楚營解救老爸。這時候的項羽大勢已去,答應(yīng)放回劉太公,但前提條件是楚漢以鴻溝為界。劉邦為了救回老爸還是做出了妥協(xié),簽訂了鴻溝協(xié)議,你還能說劉邦不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