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取名字的由來和歷史
黔西南起名大師謝詠,黔西南起名字是怎么來的,黔西南取名字的由來和歷史
黔西南起名字是怎么來的,黔西南起名大師謝詠簡介,黔西南起名字的來源和含義以及黔西南取名字由來和歷史,相信很多黔西南的朋友都會對當地的取名字文化和謝詠姓名學感興趣,本文謝老師就來給大家來做個詳細介紹,你如果是在起名改名方面遇到困惑了,都可以找謝老師為你研究~
我們中國的城市名字就像一張張名片,是我們的先人在不斷總結當地風土人情和人生百態(tài)的基礎上進行的高度提煉概括,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天就和姓名學家謝詠老師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座城市的姓名文化的淵源吧~

(1)謝詠老師:黔西南取名字的由來及寓意
談到黔西南各縣的沿革,往往要說“春秋屬牂牁國”,那么牂牁國是怎么回事呢?
清代鄭珍、莫友芝作了比較詳細的考證,大抵認為:西周以后,今貴州烏江以南及兩廣范圍,即有牂牁國,因有牂牁江(今南北盤江),某個部族建國于這個區(qū)域,因此就叫牂牁國,說是國家,實際不過是一個部落聯盟,勢力強盛的時候,就向東西南北拓展,從西北至東南2000余里。于是《管子》中就有了記載,被齊桓公視為南方大國。黔西南州自然屬于它的轄區(qū)。到了春秋末期,牂牁國衰敗,南越國占領其南部(今兩廣),以番禺(今廣州)為首邑;夜郎國占領其北部(今烏江以南),控制了牂牁國的首邑(今安順),夜郎國君降削牂牁王,派其居住在夜郎邑附近的且蘭(今福泉)。夜郎勢力強盛的時候,西與滇國爭雄。普安青山銅鼓山遺址,是個兵器作坊,出土了許多陶范,可以說明黔西南地區(qū)曾經是夜郎國的戰(zhàn)略后方,誰會將兵工廠建在邊境上呢?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夜郎侯迎降,設牂牁郡,天子賜其王印綬。漢武帝同時頒授了倭王印、滇王印,那兩顆印找到了,唯獨夜郎王印不知下落,夜郎的首邑就無法確定,學術界有“安順說”“畢節(jié)說”“普安說”等等,誰也無法完全說服誰。
漢武帝之后,夜郎故土牂牁郡設17縣,朝廷封多同為夜郎王,縮小他的領土為且同亭,區(qū)域在今貞豐、冊亨、望謨、羅甸之間。牂牁郡郡治為且蘭縣(今福泉)。任吳霸為太守,唐蒙為都尉,都尉治所為夜郎縣(今安順),其余15縣分別是:鄨縣(今遵義),平夷(今畢節(jié)),談稿(今普安),宛溫(今興義),談指(今冊亨、望謨、羅甸一帶),毋斂(今荔波及獨山),鐔封(今凌云、西林間),勾町(今云南富寧),漏臥(今云南廣南),毋啖(今云南瀘西、師宗),漏江(今云南彌勒),都夢(今云南文山),進桑(今云南蒙自),同并(今云南沾益),西隨(今云南元江以東)??梢钥闯?,牂牁郡橫跨云貴,東西千里,南北數百里。

(2)謝詠老師:黔西南寶寶如何起個好名字
很家長朋友們都關心著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給寶寶起個好名字呢?
中國專業(yè)易經起名大師謝詠老師告訴朋友們,因為個人出生的先天八字命理格局走勢決定了人生命運氣數,所以我們唯有以命理五行為基礎,找出其弱點和不足,推算出其核心五行喜用神,而后再結合姓名之數理合而為一體來取名方為正統(tǒng);謝詠老師通過對命理學和姓名學多年的研究,是真正地把命理五行的精髓喜用神和姓名學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人,喜用神才是命理的精氣神和靈魂所在,謝老師以人為本堪稱姓名之清流和精髓,更是自成體系獨樹一幟,如果你在起名改名方面也遇到疑惑,都可以找謝老師來幫助分析~

(3)謝詠老師:黔西南取名字的由來及寓意
那么宛溫的治所在哪里呢?
綜合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以及州文物局崔利君先生的研究,大致推斷在今天的萬屯與交樂之間。晴興高速公路選線時,最先的方案是穿過阿紅壩子,后來考古勘探發(fā)現,壩子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于是只好改道。不料卻發(fā)現了一個漢代村莊遺址和老墳山漢代古墓群,加上萬屯漢墓墓主是縣令夫人的推斷,以及交樂漢墓墓主是都尉身份的推斷,證明在交樂與萬屯之間,應該有一個比較大型的人類居住地,這個居住地最有可能就是阿紅壩子。
蜀漢時期,諸葛亮南征,平定牂牁。為了削弱肢解原來牂牁的土著勢力,后主建興三年(225年),將原牂牁的地盤,分為建寧郡、興古郡。興古郡領宛溫,勾町,漏臥,鐔封,進桑、西隨,大抵是普安、安龍、興義、興仁一線,南到廣西百色地區(qū),西到云南南部。魏晉時期,黔西南地區(qū)郡縣變動頻繁,難以盡述。
到了唐初,牂牁國為唐屬國,說它是一個“國”很勉強,它的統(tǒng)治體系很松散,而且難以固定,范圍由南而北,包括望謨、長順、清鎮(zhèn),西面包括興仁、晴隆、六枝。武德七年(624年),設西平州,為羈縻州,由當地人自己管理,朝廷不派官吏,不派軍隊,史書上稱“遙置”。這種設置更多是一種象征。貞觀八年(634年),更名為盤州,州治為今盤州市。2017年,盤縣撤縣建市,更名為盤州,就是因為“盤州”是個千年老地名。

盤州領三縣:平夷、盤水、附唐,平夷就是今天的富源,東部移入貴州,今天的古敢水族鄉(xiāng),依舊插入興義木賈街道與威舍鎮(zhèn)之間,即是千年歷史遺留。盤水在今盤縣東北北盤江南岸,即普安一帶,普安縣城仍然稱盤水鎮(zhèn),也是歷史的延續(xù)。附唐為興義一帶,縣治是黃草壩,這種遙置只在地圖上動動手腳,朝廷無法管轄,除了《新唐書》一筆帶過外,沒有什么更豐富的文字記錄。
玄宗八年(749年),盤州與吐蕃同屬劍南道的保寧都護府。天寶十年(751年),南詔強盛,與唐王朝爭奪地盤,不僅盤州三縣被南詔控制,其勢力竟然到達烏江北岸。史書上說,東爨烏蠻以其地叛附南詔,盤州廢。自那時起到唐王朝滅亡,黔西南地區(qū)屬于南詔國。
宋太祖吸取唐王朝與南詔爭戰(zhàn),耗費人力物力導致滅亡的教訓,史稱“禍起南詔”,北宋放棄了大渡河以南地區(qū),大理政權得以延續(xù)。開寶七年(974年),石人部落王子羅氏若藏的兒子,叫普貴,以所領矩州請求歸順北宋,土人讀矩為貴,皇帝給予的文書中說:“予以義正邦華夏,蠻貊罔不率服,惟爾貴州,遠在要荒……”“貴州”名稱寫入文字,見于文獻,從此開始。宣和元年(1119年),奉寧軍承宣使管理思州軍事的田佑恭,加貴州防御使這一職務,是“貴州”作為行政區(qū)劃名稱的開始。另一種說法是南方人崇尚鬼,部落首領稱為鬼主,北方地區(qū)少數民族崇尚狼,首領稱狼主,中原一帶以人為本,君主稱人主,“矩”“貴”是“鬼”的諧音。

北宋時期黔西南地區(qū)屬于大理國26部之一的于矢部。
到了南宋,大理國東南部的自杞國興起,黔西南屬于自杞國,茶馬古道勃興。由于遼、金、夏等國,占領了北方廣大的草原,南宋的戰(zhàn)馬資源就不得不依靠西南地區(qū)輸送,南宋在橫山寨設立了軍馬交易市場。自杞國的都城在今天的云南瀘西,北面是大理國,東面是南宋的田州,而南面是邕州(今南寧),自杞國人擅長販馬,而黃草壩水草豐茂,地勢平坦,是昆明至南寧的中點,是馬幫歇腳休整的最佳地方。那時候販馬一邊走一邊喂養(yǎng),從大理國走走停停,到橫山寨耗時數月,甚至半年以上。大理國及自杞國種植業(yè)不發(fā)達,畜牧業(yè)還可以,一些山箐地方靠打獵為生。宋代的史書記載,牂牁人去見宋朝皇帝,披虎皮,赤腳,跳蘆笙舞。
二
元代自杞國被元世祖滅掉之后,實施行省制度,設立11個行省,其中的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湖廣行省與貴州這塊地盤有關,貴州分屬它們。黔西南地區(qū)設普安路,自杞國故地發(fā)展為普安十二營,隸屬云南行省,往東是普定路,即今安順地區(qū),順元路,即今貴陽地區(qū),在順元路設貴州城,后改為順元城,這是三個行省的交界地區(qū),順元城那是實實在在的邊城?!捌瞻病薄捌斩ā薄鞍岔槨钡鹊孛?,反映了元朝的統(tǒng)治,是滅掉這些地方政權之后,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期許。
明王朝建立,平定西南地區(qū),剿滅了殘元勢力,設立了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改原普安路為普安府,隸屬云南布政司。后來普安府升為軍民府。永樂十三年(1415年)十二月,廢軍民府,改普安安撫司為普安州。洪武十五年設普安衛(wèi)于盤州,與普安州分治。衛(wèi)之下設前后左中右5個千戶所,這些千戶所主要位于晴隆、普安、盤縣一線,維護通往云南邊陲的主要交通線。右千戶所駐魯屯,維護通往兩廣地區(qū)的交通要道。普安衛(wèi)隸屬云南,后來又隸屬四川。
洪武十五年設尾灑衛(wèi),不久即廢。二十二年復建,更名為安南衛(wèi),領新興千戶所(今普安)、安南千戶所(今晴隆)、安籠千戶所(今安龍)、新城千戶所(今興仁)。千戶所與土司的地盤犬牙交錯。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朝廷為了“開一線通云南”,設貴州行省,普安衛(wèi)、普安州、安南衛(wèi)劃歸貴州。

清代撤衛(wèi)、所,設府、廳、州、縣。順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同意云貴總督趙廷臣所奏,以馬乃土司地置普安縣??滴趿辏?667年),改貴陽畢烏通判為南籠通判,駐安南所(今晴?。?。十年(1671年),新城所入普安州,南籠通判移駐安籠所。二十六年普安衛(wèi)入普安州,安南衛(wèi)入安籠所。雍正五年八月割廣西泗城、西隆州之紅水河以北地段,設永豐州(今貞豐),升南籠廳為南籠府,撥安順府之普安州以及普安縣、安南縣,歸南籠府管轄。史書記載,廣西岑氏失去紅水河以北千余里領地后不甘心,其中一支到者相鬧事,被鄂爾泰派兵包圍,最后談判,這一支被迫遷到江浙地區(qū)。
嘉慶二年(1797年)閏六月,改南籠府為興義府,治所安籠城。九月改永豐州為貞豐州。三年三月,據總督鄂輝奏,于興義府黃草壩設興義縣,轄區(qū)為府轄境之花閣五屯、捧鲊營、布雄營、黃坪營、左里、右里、南里,冊亨州同管轄的者安、巴結亭,劃歸興義縣管轄。十六年(1811年),改普安州為直隸州。興義府轄貞豐州,東南轄冊亨州同。領三縣:普安縣,東南領新城縣丞(今興仁),安南縣(今晴?。?;興義縣,西南領捧鲊巡檢。1905年,對各縣插花地、飛地進行調整,基本奠定了各縣縣域界限。

辛亥革命后,清朝滅亡。1914年撤興義府,全省設黔東道、黔中道、黔西道,黔西南地區(qū)隸屬黔西道,治所畢節(jié)。1935年,設第三行政督察區(qū),治所興仁。1949年和平解放,1950年初設興仁專區(qū),專區(qū)機關駐興仁縣城關鎮(zhèn)。1952年12月4日,改興仁專區(qū)為興義專區(qū),專區(qū)機關移駐興義縣城關鎮(zhèn)。
1956年7月18日,撤銷興義專區(qū),所屬興義、興仁、盤縣、普安、晴隆、關嶺6縣,劃入安順專區(qū)。1956年4月18日,設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7月將望謨、冊亨、貞豐、安龍4縣,劃歸黔南州。1958年,省政府決定減少縣的數量,擴大縣的轄區(qū)。全省共撤銷22個縣,其中涉及今黔西南地區(qū)的是:紫云縣并入長順縣和望謨縣,冊亨縣并入安龍縣,貞豐縣并入興仁縣,晴隆縣并入普安縣。
1961年,重新恢復貞豐縣、冊亨縣,望謨原轄區(qū)不變。12月安龍、貞豐、冊亨,劃入安順專區(qū)。1963年4月,又劃歸黔南州。1965年8月17日,恢復興義專區(qū),轄9縣。1967年,設六盤水特區(qū),盤縣劃出,興義專區(qū)轄8縣,1970年,改為興義地區(qū)。1981年5月,撤銷興義地區(qū),設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轄興義、普安、晴隆、興仁、貞豐、安龍、冊亨、望謨8縣。1987年,興義撤縣建市。2018年,興仁撤縣建市,黔西南州轄6縣2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