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的開國之君魏文侯在即位之初為什么能兼任晉國的正卿?
熟悉戰(zhàn)國歷史的朋友們應該知道,魏國的開國之君(第一代國君)是魏文侯魏斯。有意思的是,根據(jù)史書記載,魏文侯繼位后并不是魏國的國君而是晉國的執(zhí)政正卿,甚至連著名的“李悝變法”也都是魏文侯以晉國正卿的名義推行的。那么魏文侯為什么能兼任晉國的正卿呢?

眾所周知,“三家分晉”被公認為戰(zhàn)國的開始。但鮮為人知的是,“三家分晉”其實是三家滅智、三家掌晉、三家封侯、三家分晉等多個歷史事件的統(tǒng)稱。從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的趙魏韓聯(lián)合滅智家到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的晉國滅亡,持續(xù)的時間將近八十年。

趙魏韓聯(lián)合消滅智家之后,當時的晉國國君晉出公本想趁機將智家的領地納為己有??墒勤w魏韓卻瓜分了智家的領地,連個土塊都沒留給晉出公。大怒的晉出公向齊、魯借兵討伐三家,結果被三家打得大敗。晉出公外逃并死在了楚國,三家擁立晉哀公為新的晉國國君。

晉出公的失敗標志著趙魏韓三家已經完全控制了晉國,晉國國君徹底淪為傀儡。到了晉哀公之子晉幽公繼位之后,晉國所有領土(除了絳、曲沃兩邑)都已經被三家瓜分。身為國君的晉幽公反而要親自去朝見身為臣子的趙、魏、韓三家的家主,晉國已經在實際上滅亡了。

不過出于各種原因,趙魏韓三家并沒有成為正式的諸侯國,在名義上還是“晉國的卿大夫”。正因如此,已經成為實際國君的趙魏韓三家的家主依然還在輪流擔任晉國正卿。周威烈王元年(前425年),時任晉國正卿的趙襄子去世,魏家的家主魏斯按照慣例繼任了晉國正卿。

此時的晉國正卿已經不是晉國的執(zhí)政大夫了,而是趙魏韓三家的盟主,魏斯也利用晉國正卿的身份構建了對魏國霸業(yè)至關重要的“三晉同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封趙、魏、韓為諸侯,魏斯也就成了晉國最后的正卿和魏國的開國之君,是為魏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