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盛宴(一)- 遼博特展“又見大唐”繪畫
出行時間:2019.11.9-11.10
10月看到遼寧省博物館的新展預告,“又見大唐”和“又見紅山”,都可謂年度盛典。
“又見大唐”將展出100件與大唐有關的文物,其中?56件為遼博展品,其余展品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以及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旅順博物館、朝陽博物館等,以繪畫書法為主體,輔以唐代金器、三彩器、木器、雕塑等多種品類文物。眾所周知,繪畫書法保存難度大,從唐代留存下來的作品更是彌足珍貴、數(shù)量稀少,因為每一次移動、展開對文物都是一種傷害,平時都存放在博物館庫房,一般觀者難睹芳容,此次遼博將館藏唐代書畫作品傾囊而出,是建館以來的第一次將38件國家一級文物集中展現(xiàn),可以想見是多么豐盛的饕餮盛宴。
?
“又見紅山”展出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展品246件,其中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遼寧省博物館148件,外借展品98件(包含赤峰學院種子標本),紅山文化最被人熟知的文物玉玦形豬龍和玉C形龍都會展出。
看到這個消息,我們計劃了周末去品嘗這場精彩絕倫的盛宴。
周六早班航班,在飛機上睡的昏昏沉沉,恍惚間睜開眼睛,竟看到窗外仙境般美景,看下地圖,原來到了本溪上空。本溪又稱山城,多山,為長白山山脈。

準時到達沈陽桃仙機場,到了酒店后,先在附近吃午餐,東北菜量大味美。
醬大骨

干煸刀豆

牛肉/豬肉餡餅

吃飽飯開始遼博之旅。

入館不用排隊,徑直來到二樓“又見大唐”入口,這里需要刷二維碼入內,可以提前在大麥網(wǎng)預約或現(xiàn)場掃碼預約。
“又見大唐”展分為兩部分 - 盛世畫卷和浩蕩書風。

展廳外面是唐玄宗紀泰山銘的清拓。
《紀泰山銘》是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禪所作的銘文,其后刻于泰山岱頂大觀峰崖壁上,至今留存。該清拓片是私人收藏。

盛世畫卷
1、唐木雕葡萄紋門楣 旅順博物館藏
出土于羅布泊樓蘭古城西北部,顆粒飽滿的串串葡萄與葉子交錯于藤邊,彩繪隱約可見,可以窺見樓蘭古城昔日的繁盛。

2、唐閻立本(傳)孝經(jīng)圖卷
絹本 設色
縱19.7厘米 橫529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卷根據(jù)儒家經(jīng)典《孝經(jīng)》十八章繪成,每章一圖,前附《孝經(jīng)》原文,共分為十八段。所繪人物場景微小細膩,名物制度有據(jù)可循。清初收藏家孫承澤跋中認為此卷為閻立本繪、褚遂良書,但分考二人書畫技巧與此卷多不相符,有專家認為此卷圖文皆出于南宋孝宗以后民間畫師之手,曾經(jīng)《庚子消夏錄》《江村書畫目》《石渠寶笈》著錄。
《孝經(jīng)》是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分為開宗明義、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三才、孝治、圣治、紀孝行、五刑、廣要道、廣至德、廣揚名、諫諍、感應、是君、喪親等十八章。
孝治章第八
這一章是說明以孝治理天下的道理。治教能夠成功與否,跟孝道有莫大的關系。英明的君王能以孝治理天下,則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天下太平。

紀孝行章第十
這一章是記錄孝子事親的行為,有當盡者五:致敬、致樂、致憂、致哀、致嚴,當戒者三:驕、亂、爭。

3、唐韓滉五牛圖卷摹本
麻紙本,設色
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是目前所見最早作于紙上的畫作,紙質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zhí)攸c,無作者款印,本幅和尾紙上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歷、金農等十四家題記。畫中五頭不同形態(tài)的牛,表現(xiàn)了唐代畫牛的最高水平,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韓滉(huàng)(723-787),字太沖,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朝中期畫家、宰相,太子少師韓休之子。韓滉工書法,草書得張旭筆法。畫遠師南朝宋陸探微,擅繪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摹寫牛、羊、驢等動物尤佳。
據(jù)民間傳說:有一次,韓滉與友人談論繪畫之事,友人問道:“近來論畫者談及驢、牛和馬,皆認為是常見之畜,最難狀貌圖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見?”韓滉答道:“此話有一定道理,因牛馬都是人們熟悉的家畜,平日所常見,畫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誤筆,人們就能發(fā)現(xiàn),所以一般畫家都不涉及此類題材”。
隨后韓滉到鄉(xiāng)間采風,畫出了栩栩如生的五牛圖。
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tài)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正面直視,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整幅畫面除右側第一牛旁有一小樹外,別無其它襯景。韓滉通過對它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tài)的描繪,表現(xiàn)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僻的。在技巧語匯表現(xiàn)上,韓滉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xiàn)牛的強健、有力、沉穩(wěn)而行動遲緩,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
中間一牛畫成表現(xiàn)難度極大的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韓滉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yǎng)。





4、唐李思訓(傳)海天落照圖
絹本 設色
縱46.7厘米 橫244.9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
此圖傳為唐代畫家李思訓所作。李思訓(651—716),甘肅天水人,唐朝宗室,官至武衛(wèi)大將軍。精擅青綠山水畫,時人有“國朝山水第一”之評,畫史上稱其為“大李將軍”。其子李昭道也繼承家學,后世稱為“小李將軍”。明代董其昌提出繪畫的南北宗論,把他列為“北宗”之祖。
圖卷以青綠泥金描繪山海間樓閣掩映,殿宇交錯,落霞中波浪映照,帆影搖動。畫面勾勒精到,渲染細致,紅霞、青山、綠樹、金殿交相輝映,方寸間營造出繁復景象。圖上鈐有“建業(yè)文房之印”“內府圖書”等仿造五代和宋代內府的偽印,卷后附有鮮于樞《海賦》等題跋也系偽造,隔水上清代沈荃的題跋可靠,圖中鈐蓋多方清宮璽印,并于《石渠寶笈初編》中著錄,是明代畫師仿制,但繪畫技巧不俗,勾染精到,亦屬上乘之作。



5、唐孫位高逸圖卷摹本
絹本 設色
縱45.2厘米,橫168.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孫位,生卒年不詳,初名位,后傳說遇異人,而改名遇,號會稽山人,唐僖宗廣明元年末(881年初),黃巢入長安,他自長安入蜀,蜀中山水畫家皆以其為師,名列蜀中畫家第一,擅長畫人物、松石、墨竹及佛道。
此畫無名款,畫名“孫位高逸圖”為宋徽宗趙佶所題,為《竹林七賢圖》殘卷,圖繪四個士大夫,身旁各有侍者一人,以樹木竹石將人物一一隔開。人物著重眼神刻畫,得顧愷之傳神阿堵之妙,線條細勁流暢,如行云流水,兼張思繇骨氣其偉的特色,畫法工細,設色濃重,在六朝基礎上更趨工致精巧,尤其所繪湖石的皴染,已開五代山水畫的先聲。
圖中四賢,由左至右,一為好老莊學說,而性格介然不群的山濤,旁有童子將琴奉上。

二為不修威儀的王戎,旁有童子抱書卷。

三為寫《酒德頌》的劉伶,回顧欲吐,旁有童子持唾壺跪接。

四為飲酒放浪,慣作青白眼的阮藉,旁有童子奉上方斗。

6、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卷
絹本 設色
縱46厘米 橫180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
周昉,生卒年不詳,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曾任越州、宣州長史。擅仕女畫,初學張萱而加以寫生變化,多寫貴族婦女,所作優(yōu)游閑適,容貌豐腴,衣著華麗,用筆勁簡,色彩柔艷,為當時宮廷、士大夫所重,稱絕一時。
圖卷以工筆重彩描繪簪花仕女五人,執(zhí)扇女侍一人,點綴在人物中間有猧兒狗(拂菻狗,唐朝時由拂菻國,即古稱大秦的東羅馬帝國傳入,成為宮廷寵物)、白鶴,畫左輔以湖石、辛夷花樹。仕女發(fā)式都梳作高聳云髻,蓬松博鬢,鬟髻之間各簪或牡丹、荷花、海棠花、繡球花、芍藥花時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間都貼金花子。著透體博袖敞領寬肥紗衣,內著曳地長裙,裙色有石榴紅色或大撮暈纈團花者。本卷無款識、題跋,《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為周昉作品。
畫中仕女眉形極其短闊,末端上揚,是唐代粗壯濃重的短闊眉形的典型之一,這種眉形在歷史上絕無僅有,并影響周邊國家,如現(xiàn)代日本藝妓眉妝,就是這種眉形遺續(xù)。

右一仕女身著朱色長裙,外披紫色紗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頭插牡丹花一枝,側身右傾,左手執(zhí)拂塵引逗小狗。

右二仕女披淺色紗衫,朱紅色長裙上飾有紫綠色團花,上搭繪有流動云鳳紋樣的紫色帔子,頭插去繡球花。她右手輕提紗衫裙領子,似有不勝悶熱之感。

右三是手執(zhí)團扇的侍女,頭梳雙髻,形似盛唐球形髻,髻上各插一折股釵,中間系朱紅鍛帶。

右四仕女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紗衫,右手拈紅花一枝,正凝神觀賞。

右五仕女似正從遠處走來,她頭戴海棠花,身著朱紅披風,外套紫色紗衫,雙手緊拽紗罩。頭飾及衣著極為華麗,超出眾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視一切之感。

右六仕女髻插芍藥花,身披淺紫紗衫,束裙的寬帶上飾有鴛鴦圖案,白地帔子繪有彩色云鶴。她右手舉著剛剛捉來的蝴蝶。于豐碩健美中,又顯出窈窕阿娜之姿。旁有辛夷花樹,辛夷花又名望春花,木蘭、紫玉蘭。

7、唐九霄環(huán)佩琴
通長122.7厘米,肩寬21.1厘米,尾寬15.5厘米,厚4.4厘米,底厚1.2厘米。
唐中期
遼寧省博物館藏
取聲傳九霄,音似佩鳴之意,九霄佩環(huán)琴傳世僅四床,除遼寧博物館外,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各一,私人藏一。遼博這床是傳世唯一的唐斫百納琴,百衲琴是由若干小塊木材拼合而成的古琴。
該琴伏羲式,漆木質,七弦十三蚌徽。鹿角霜灰胎,原漆栗殼色,面及側墻經(jīng)重髹呈朱膘色。面布小蛇腹間牛毛紋,底有蛇腹間冰裂紋。琴底軫池下方刻篆書“九霄環(huán)佩”琴名。圓形龍池內納音微隆,下方刻“清和”篆書方印,再下為細長橢圓形鳳沼。腹內可見長方形條狀百衲紋。紫檀岳尾,軫、足皆紅木鏇成?!熬畔霏h(huán)佩”與“清和”方印皆為原刻,“清和”印亦見于其他唐琴。傳世唐琴極少,此琴非常珍貴。
琴箱為偽制,上題“宋制”,琴側及底刻有“乾隆御賞鄉(xiāng)泉韻磬”“夏氏泰符子孫永寶”等偽款偽印。


8、北宋趙佶摹張萱搗練圖卷(復制品)
絹本 設色
縱37cm、橫145.3cm
原件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畫作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后被掠奪并流失海外,現(xiàn)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該畫作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此圖分組描繪宮中婦女加工白練(搗練就是把生絹搗熟,因為生絹發(fā)硬,搗熟后的絹才能用來做衣服),依次為搗練、織修與熨平,共繪唐裝仕女、女仆、女童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圈線、縫衣、熨連的情形。人物姿態(tài)優(yōu)雅,線描挺勁、賦色艷麗。畫中無款識,前隔水黃綾上有金章宗完顏璟仿宋徽宗瘦金體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故系于宋徽宗趙佶名下。但從筆墨特征和賦色精巧來看,有人認為出自宣和畫院畫家之手,并非宋徽宗親筆。
張萱(713-741),今陜西西安人,唐朝畫家,工畫人物,尤擅貴族婦女、嬰兒、鞍馬,名冠一時。
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

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于凳上縫紉,組成了圈線縫衣的情景。

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

9、北宋趙佶摹虢國夫人游春圖卷
絹本 設色
縱51.8cm、橫148cm
遼寧博物館藏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這是杜甫的《麗人行》,描寫受唐玄宗寵愛的楊氏兄妹游春的情形。虢國夫人是唐玄宗寵妃楊玉環(huán)的姐姐,楊玉環(huán)被封為貴妃后,其三個姐姐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其中三姐為虢國夫人。
中國自古有農歷三月上旬巳日修禊的風俗,這是一種在水邊舉行除災祛邪的祭祀活動。曹魏之后,上巳節(jié)就固定在三月三日舉行,除祭祀之外又增加了水邊宴飲的風俗,《蘭亭序》中所說的“曲水流觴”就是關于這種宴飲最有名的記載。
畫卷不設背景,繪八騎九人出行的場面,人物衣著華麗,駿馬肥碩健壯,線條細勁圓轉,色彩鮮艷濃麗,構圖前疏后密。

右邊起首兩男裝一紅裝,騎淺黃色三驄馬者女扮男裝,著蝦青色窄袖圓領衫,其上描金鸞鳳團花隱約可見,其后穿胭脂色的女孩和騎黑駿馬從監(jiān)均手揚馬鞭。

三騎之后是并轡而行的兩位梳墮馬髻的貴婦人,之后居中者是老年侍姆,右手護著鞍前幼女,侍姆右側是另一從監(jiān),左側為一紅衣宮女。

畫卷中誰是虢國夫人,迄今沒有定論。我傾向于右一女扮男裝者,原因如下:
1、所騎的馬是“三花馬”,把馬鬃修剪成三個弧形,這是御馬獨有的標志,圖中兩匹“三花馬”,后一匹為虢國夫人女兒及侍姆所騎,而虢國夫人的三花馬更加威武雄壯,形體最碩大健壯,品種最名貴,裝飾最豪華,刺繡、金飾最精美。
2、馬胸前的“踢胸”即紅纓飾物,是一種表明身份的警示標志,遇見這樣標志的人必須讓道、回避或下馬。
3、馬肚兩旁的“障泥”。因為騎者身份高貴,衣服不能有絲毫污泥,所以主人的“障泥”都比較長,而仆人的“障泥”不能超過馬肚。

10、唐三彩騎馬女俑
傳1931年出土于洛陽
通高41.1厘米,馬長34.8厘米
河南博物院藏
除女俑頭部外,通體施褐、白、綠三色釉。

11、唐三彩馬
高77厘米,長76厘米,寬31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馬靜立于長方形底板之上,雙足站立,雙耳豎立,精神抖擻。馬身施棗紅色釉,馬鬃及面部施白釉,鞍和馬韉施黃、綠色釉,顏色和諧。馬戴絡頭,攀胸以白色杏葉為飾,背部革帶有綠色杏葉垂飾。黃綠色的鞍袱模仿了西域毯的紋樣和造型搭于馬背上,下垂過腹部,顯示出唐馬的豪華高貴。

12、南宋佚名明皇擊球圖卷
紙本 水墨
縱32.1厘米,橫230.5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
白描繪唐玄宗(明皇)等十六人擊球場景,十一男五女,卷首卷尾分立球門,各有二人把守,以唐明皇為中心,左右前后九人,有的俯身擊球,有的躍馬持杖,有的注視滾動的小球,成功地再現(xiàn)了“俯身迎未落”的瞬間姿態(tài)。構圖疏密有致,動中有靜,富于變化,線條和諧流利,宛如行云流水,強烈的節(jié)奏感躍然紙上。
畫心無款印,卷首有明朝中書舍人金浞提“龍眠真跡”,金浞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樣樣精通,后有明傅著,吳乾,董其昌跋,此畫曾經(jīng)清吳其貞《書畫記》,《石渠寶笈》著錄,清入內府收藏。此圖在《石渠寶笈》中著錄為《宋李公麟畫唐明皇擊球圖》,經(jīng)研究認為與李公麟畫風不同,故改為南宋佚名作。
在中國繪畫技法中,線描是最有特色的技法之一,而純用線條和濃淡墨色描繪實物的白描畫法,可以說是線描技法發(fā)展的最高、最純的階段。
馬球,又稱為“打毬”、“擊毬”、“擊鞠”等,在中國古代叫“擊鞠”,發(fā)明始于漢代,興盛于唐宋,在東漢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來描寫當時人打馬球的情形。
馬球所用的球狀小如拳,用質輕而又堅韌的木材制成,中間鏤空,外面涂上各種顏色,有的還加上雕飾,被稱為“彩毬”、“七寶毬”等,球杖長數(shù)尺,端如偃月,形狀有點像今天的冰球桿,杖身往往雕上精美紋彩,被稱為“畫杖”、“月杖”等。
整幅畫為對稱結構,明皇被人簇擁在中部,楊貴妃在稍右位置。

楊貴妃

卷首尾的守門員

墨分五色,焦?jié)庵氐?,顏色重的部分是用淡淡的墨染多遍分染上去,雖黑但透。



13、唐韓干(傳)清溪飲馬圖頁
絹本 設色
縱25厘米,橫28.8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
無款識,為長春偽皇宮散佚的《云煙集繪冊》之一,原題簽為《韓干清溪飲馬圖》。此圖描繪了圉(音宇)人在溪流中飲馬的情景?;ò叻蜀R,姿態(tài)雄駿,鬃毛烏黑,鼻孔放大,在清溪池中飲水。圉人頭戴黑色幞頭,赤裸上身,腰側別一馬刷,面目安詳,雙手握韁繩,視線專注于駿馬。此圖用筆精煉,線條遒勁,未對周圍環(huán)境過多描繪和渲染。

14、金趙霖昭陵六駿圖(復制品)
絹本 設色
縱27.4厘米,橫444.9厘米
原作藏故宮博物院
趙霖(公元12世紀)雒陽(今河南洛陽)人,生卒年不詳,供職于金世宗(完顏雍)朝(1162-1189),善畫人馬。
此圖卷是趙霖據(jù)昭陵六駿浮雕石刻為本,全卷分六段,每段畫一馬,旁有題贊。六駿或作徐步行進狀,雙耳豎起,目光有神,起步輕捷,頭部前昂?;蜃鞅捡Y之狀,四蹄騰空,鬃毛飛揚。
“昭陵六駿”是指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在唐開國戰(zhàn)爭中出生入死的六匹戰(zhàn)馬。它們的名字分別是:颯露紫、拳毛騧(音刮)、白蹄烏、特勒驃、青騅和什伐赤。
李世民登基后,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園,出于對六馬的表彰和懷念,于貞觀十年(636年)下詔,將六馬的英姿雕刻于石屏之上,鑲嵌在昭陵北闕。同時親題贊辭,記載馬名、膚色、乘用時間、所負箭瘡和氣格秉賦。“昭陵六駿”石刻中,“颯露紫”、“拳毛騧”二駿1914年流失國外,現(xiàn)存美國費城賓夕法尼西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塊現(xiàn)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該卷后幅有金代趙秉文題記,指出是趙霖之作。引首有清乾隆皇帝書《昭陵石馬歌》,本幅有2則題詩,共鈐印13方?!妒汅爬m(xù)編》、《石渠隨筆》等著錄。
右一颯露紫
是李世民東征洛陽,鏟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前胸中一箭。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邙山的一次交戰(zhàn)中,和隨從將士失散,只有將軍丘行恭一人緊隨其后。突然,一條長堤橫在面前,王世充騎兵又一箭射中戰(zhàn)馬“颯露紫”,在這危急關頭,大將軍丘行恭把自己的坐騎讓與李世民,自己一手牽著受傷的“颯露紫”,一手持刀和李世民一起 “巨躍大呼,斬數(shù)人,突陣而出,得入大軍?!被氐綘I地,丘行恭為 “颯露紫”拔出胸前的箭之后,“颯露紫”就倒下去了。
畫面選取的正是丘行恭為颯露紫拔箭的剎那情景,粗壯膘悍的丘行恭,右手拔箭,左手推撫,身子后傾,目光溫和,疼愛之情溢于畫面。受傷的馬馴順地佇立,馬頭與丘行恭緊緊相貼,也極富感情色彩。颯露紫前腿緊繃,后腿微屈,極細微地描繪出了戰(zhàn)馬強忍劇痛的動態(tài)。在細節(jié)刻畫方面,此作較之石刻更加精微。
李世民的贊語是:“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音折)三川,威凌八陣?!?/span>

2016年元旦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觀賞到的復制品

右二拳毛騧
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與劉黑闥(原竇建德部將)在洺水(即漳水,在今河北省曲周縣境內)作戰(zhàn)時所乘的一匹戰(zhàn)馬,在戰(zhàn)爭中前中六箭,背中三箭。
該馬黑嘴頭,周身旋毛呈黃色,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縣)刺史許洛仁在武牢關前進獻給李世民的坐騎,故曾以許洛仁的名字作馬名,后人或因馬周身旋毛卷曲,又稱“拳毛騧”。
李世民的贊語是:“月精按轡(音佩),天駟橫行。孤矢載戢,氛埃廓清?!?/span>

2016年元旦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觀賞到的復制品

右三白蹄烏
為李世民與薛仁杲(音搞)作戰(zhàn)時的坐騎。隋大業(yè)十三年(617)四月,薛舉、薛仁杲父子在金城(今甘肅蘭州市)郡起兵。十一月,李世民看準戰(zhàn)機,先用少量兵力在淺水原誘敵,拖住薛軍精銳羅侯部,然后出其不意,親率勁旅直搗敵后。他騎著白蹄烏,只帶了數(shù)名精銳騎兵,率先殺入敵陣,薛軍大亂。為徹底消滅敵人,李世民又催動白蹄烏,帶領兩千余名騎兵緊緊追趕,把薛仁杲敗軍圍定在折慧城內,迫使薛仁杲率殘部開城投降。
白蹄烏筋骨強健,四蹄騰空,鬃鬣迎風,呈疾速奔馳之狀,足見它當年載著李世民在黃土高原上急馳,追擊薛軍的情景。
李世民的贊語是:“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span>

2016年元旦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觀賞到的石刻。

右四特勒驃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馬與宋金剛作戰(zhàn),史載: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剛陷澮州(在今山西境內),兵鋒甚銳,"特勤驃"在這一戰(zhàn)役中載著李世民勇猛沖入敵陣,一晝夜接戰(zhàn)數(shù)十回合,連打了八個硬仗,建立了功績。
該馬為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里透白,故稱"驃","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贈。
李世民的贊語是:"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2016年元旦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觀賞到的石刻

右五青騅
蒼白雜色,是李世民和竇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東一帶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在洛陽武牢關交戰(zhàn)時的坐騎。武牢關大戰(zhàn),李世民最先騎上“青騅”馬,率領一支精銳騎兵,似離弦之箭,直入竇建德軍長達20里的軍陣,左馳右掣,打跨了竇建德和十幾萬大軍,并在??阡?今河南省汜水縣西北12.5公里處)俘獲了竇建德。一場大戰(zhàn)下來,駿馬“青騅”身上中了五箭(前邊一箭,后面四箭),都是從迎面射來的,足見它奔跑起來迅猛異常。畫中 “青騅”呈疾馳之狀,顯示出飛奔陷陣的情景。武牢關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李世民的贊語為:“足輕電影,神發(fā)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span>

2016年元旦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觀賞到的石刻。

右六什伐赤
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為李世民在洛陽、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zhàn)時的坐騎,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馬的臀部。
李世民贊語為:“里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漢聘足,青旌凱歸。”

2016年元旦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觀賞到的石刻。

15、唐韓干照夜白圖(復制品)
絹本 水墨
縱30.8厘米,橫33.5厘米
原件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描繪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騎“照夜白”的形象。全畫只在畫面的中部略微偏右的位置描繪了一匹駿馬的形象。這匹駿馬被拴于身后的一根馬樁之上,但它顯然不甘于如此的束縛,正怒目圓睜、昂首嘶鳴地掙扎著。特別是它那飄逸的鬃毛、聳立的雙耳、擴張的鼻孔和正在抬起的前蹄,都加劇了畫面的緊張氣息。
該畫作的右上角南唐后主李煜題有“韓干畫照夜白”六字,北宋的米芾,南宋的向子湮、吳說等人都曾在作品上留下跋文,卷后還有元代危素及清代沈德潛等十一人的題跋,歷經(jīng)項元汴、安岐等人的收藏。是卷于清代入藏內府,被安置在內廷淳化軒,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卷面還留有他的大量題詩。

16、近代陳林齋摹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
絹本 設色
縱46.2厘米,長429.8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
此圖的母本系唐代韋偃的精品,是李公麟奉宋徽宗之旨而摹,表現(xiàn)了幸官馬夫牧放皇家良駟的壯觀,氣勢如虹的場景,共畫了1286匹馬和143個人,顯示出大唐帝國的強盛。畫幅為長卷形式,從右自左展開。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廣闊的平原間,牧者驅趕著大群馬匹蜂擁而來,馬嘶人叫,熱鬧異常。畫面中段以后,馬群逐漸散開成組各自活動,有的低頭覓食,有的追逐嬉鬧,有的奔跑,有的就地翻滾,還有幾匹馬走向遠處的小河去飲水。眾多的馬匹姿態(tài)各異,生動自然。放馬的牧人,有的騎在馬上,有的穿戴較為整齊,有的則敞胸露懷赤足,在樹蔭里休息的牧人為契丹族。
整個構圖,前半部擁塞、緊湊,后半部疏散、松弛,富于節(jié)奏感。畫上的馬匹和人物均用墨線勾勒,線條挺拔有力,色澤較濃重,坡石墨色稍淡,略有皴擦,再用赭石色渲染,加強了畫面的氣氛。
韋偃是公元8世紀唐朝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僑居成都(今屬四川),生卒年不詳,官至少監(jiān)。韋偃善畫鞍馬,傳自家學,遠過乃父,與曹霸、韓干齊名。用點簇法畫馬始于韋偃,常用跳躍筆法,點簇成馬群。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江郡舒州(今安徽舒城)人。好古博學,長于詩,精鑒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
陳林齋,號啟湖,天津人,新中國成立初期,曾到沈陽博物館臨摹古畫;1956年調榮寶齋,1972年調故宮博物院修復廠臨摹古代名跡。擅長古裝人物、仕女和嬰戲題材。

17、唐韓干(傳)神駿圖卷
絹本 設色
縱27.5厘米,橫122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取材于《世說新語》中支遁愛馬的故事。

畫面分左右兩部分,右邊支遁和一高士坐在老樹蔭下水邊坡地的石床上,他身著袈裟,袒胸赤足,手執(zhí)禪杖,一手撐于石床,一腳后伸,首微仰;對面一客峨冠博帶,寬袖大袍,也是一手撐住石床,一腳后伸,與支遁同一方向,均在全神貫注地觀賞左邊的神駿。此客雖未面其貌,但從其背面姿勢即可見其賞馬的認真。坡地邊立著一穿胡服的男子,雙手抱拳,上立一鷹,鷹首下俯。

沿著二人關注的目光可見奔騰而來的駿馬,左邊是一披發(fā)童子,手執(zhí)棒刷,騎著神駿踏波歸來,馬首平仰,四蹄張開,尾上翹,嘴微張,四蹄騰驤,水花飛濺,神采飛揚。作者技巧精湛,線條柔韌勁利,水面以苦綠染成,碧波浩淼,賦色雅致恬淡,使觀者如置身于超凡脫俗的清凈之地,陶醉于神駿的風采。

畫面無作者款印及題跋,前隔水有金字正楷書“韓幹神駿圖”五字,鑒藏印多方,曾經(jīng)《詹東圖玄覽編》《石渠寶笈續(xù)編》等書著錄。近代學者認為此圖畫風既不同于唐人畫風,又未受到北宋畫院的影響,估計他的創(chuàng)作年代為五代末至北宋初年,最晚不會晚于南宋,為院外畫家作品。
這次展覽中的繪畫作品包括了聞名于世的《蕭翼賺蘭亭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煌煌巨制,讓我們大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