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前指廖錫龍,夸贊炮兵連太神了!跟全連官兵一一握手致敬
古城銀川的10月,天高氣爽,風光迷人,一派祥和的景象。班長胡志清過了10天假,告別父母、哥哥姐姐,登上歸隊的列車。
9月初,胡志清所在的炮兵團接到了老山輪戰(zhàn)的命令。連長、指導員考慮到了胡志清已滿服役年限,本來應退伍了,現(xiàn)在卻要上戰(zhàn)場,特意安排他回家看一看父母親。
10天假期飛快,胡志清沒有對親人說自己要上前線的事,含淚告別故鄉(xiāng),隨部隊揮師南下,到達老山附近的臨戰(zhàn)地域,立即開始了戰(zhàn)前訓練。

沒有經驗的人,都怕打仗。有經驗的人,最害怕的是戰(zhàn)前訓練。對這一點,胡志清是深有體會的。他寧愿再打10次仗,也不愿再參加一次戰(zhàn)前訓練,整整100天,那個苦喲!
他們是炮兵連第一班。班長不用說,應是全能炮手,6個人的專業(yè)技能,必須樣樣拿得起,放得下。此外還有瞄準手,操縱高低機的一炮手,發(fā)射彈的二炮手,裝藥的三炮手,裝彈的四炮手,這6個人,離開哪一個也不行,論工作分量,都不輕松。
他們是重炮連,僅彈丸就有21.76公斤。訓練中,要達到每分鐘裝填10發(fā)以上,連續(xù)裝填200發(fā),然后大家輪換訓練。也就是說,你必須用雙手一鼓作氣舉起又放下近9000斤重的分量,沒有一點吃苦精神是撐不住的。

全連開展競賽,接著又在全團范圍內開展了大比賽。每天訓練下來,176公分高、身體還算壯實的胡志清,骨頭就像散了架。越是這個時候,他越放心不下班里的戰(zhàn)友。四炮手張永紅是入伍兩個多月的新兵,個子小,身體也弱,但每天又數(shù)他最辛苦。一炮手劉東紅有肺病老底子,稍一勞累,就受不了。胡志清身為班長,是老兵,他要戰(zhàn)友都當親兄弟看待。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核心的道理,就是只有團結一條心,才能取得勝利。這對炮手來說尤其重要,裝彈手怠慢就要延誤時間,瞄準手調錯一個標尺,炮彈飛出去就要偏差幾十米,哪一個人差勁都不行,離開哪一個都不成。

大伙都信班長的話,只有平時多流汗,才能戰(zhàn)時少流血,沒有一人退縮。苦心人,天不負。全團比武,胡志清拿了第二名,被評為優(yōu)秀班長。三炮手駱元柱也取得了好名次。他們班的實彈射擊更是呱呱叫。按規(guī)定,炮彈能命中前后長100米、左右寬60米的目標,就算好成績??墒撬麄儼鄥s能連續(xù)命中上述目標內更小的長寬各2米的目標——用行話說,這叫直按命中。其精確度實在叫絕,放在實戰(zhàn)中,就可以一炮摧毀越軍的碉堡、火力點等工事,其威力可想而知。
老山前線總指揮廖錫龍觀看了炮兵團的比武,看了他們連的實彈射擊后,禁不住連聲叫道:“打得好!打得好!這個炮兵連太神了!”事后,他跟全連官兵一一握手。

廖錫龍與曲明耀
1986年4月,部隊全面接防陣地。但接防部隊來說,首先要過的是“吃住關”。從北方開到南方,天是另一個天,地是另一個地,一切都是陌生的。吃得不習慣不消說,更惱人的是天氣。4月的老山,并不是難忍的酷熱,而是另一種折磨:晝夜溫差30多度,中午熱得只能穿襯衣,早晚卻要穿棉衣。晚上站哨,凍得直哆嗦。
到了7月,老山爆發(fā)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成天連綿不斷的大雨,從千山萬嶺匯集到溝底,然后咆哮著穿峽越谷,勢不可擋!
胡志清和戰(zhàn)友們住在貓耳洞里,白天晚上不敢放心睡覺,因為誰也說不定哪時哪刻洞子會轟然坍塌,或是被洪水卷走。公路被沖斷了,橋梁被沖走了,河谷難通行,部隊給養(yǎng)送不上來。連長不得不做出細水長流的決定,一天三頓喝稀飯,身上穿著十多天沒干過的衣服,奇癢難忍,人人一股難聞的霉味。肚子里是稀溜溜的米湯,饑餓難熬,個個餓得直不起腰。就在這時,連隊接到特殊任務:勻出300斤大米和干糧,送到比他們炮兵更接近前方的步兵連去。
糧食很快湊齊了,派誰去送呢?連長指導員正在思量,胡志清找到連長指導員:“這個任務交給我們班吧!”

連長說:“如果由你們班6個人去,那就是說每人要背50斤的糧食,早上8時出發(fā),晚上10時返回,來回220多里,除了中途有200多米開闊地外,全是山路。中途還可能發(fā)生戰(zhàn)斗和其它意想不到的困難,任務能否完成,又關系到步兵戰(zhàn)友的生命,怎么樣?好好考慮一下?”
胡志清斬釘截鐵:“保證完成任務,連長你放心吧!”
出發(fā)前,連長、指導員和排長又一次來到他們班。排長對劉東紅說:“你還是別去了,我讓二班挑個人頂你?!迸砰L與大家朝夕相處,知道劉東紅得過肺病,擔心他受不了。
劉東紅急了:“我們班的集體任務,怎么能讓別人去呢?我就是爬也要爬回來!”
全班6個人按時出發(fā)了。大米裝在袋子里,找根棍子挑上。干糧封在鐵桶里,用手提著,每桶30斤。他們每人帶幾塊干糧,背一壺水,是全天的飲食。
路上泥濘打滑是少不了的,可惡的是一陣大雨,衣服全貼在身上了,行動起來格外費勁。臨走時,不知是誰的主意,每人換了雙高筒靴子。這本是好意,誰知適得其反。走起路來嘎吱嘎吱響,腳磨得疼不說,走一陣子還灌進了水,還得經常停下來倒掉水才能行走。
200米開闊地到了,胡志清觀察了一陣對面山頭上越軍的動靜,低聲命令:“匍匐前進,控制聲響!”

也許越南兵也為洪水發(fā)愁,顧不了那么多吧,最危險的地段他們順利闖過來了。起來一看,誰也別笑誰,個個都成了泥猴。
大家?guī)У膸讐K干糧已經吃光,身上的力氣越來越少,肚子也叫歡了,手中提著整整幾桶干糧,可誰也沒動過吃一塊的心思。
一路坎坷,一路艱辛,糧食終于送到了。步兵連的戰(zhàn)友高興得抱住他們跳,感謝給他們送來了救命糧。這3天來,他們喝的米湯都能數(shù)清米粒。
晚上10點鐘,胡志清他們6個人全部返回了連隊。第二天,劉東紅躺在床上累得起不來。張永紅累得腿也動不了,發(fā)燒退不下。胡志清的腳拐呀拐的,一直拐了3個月。
全連戰(zhàn)友都服氣,一班是硬骨頭!他們連是團里的“鐵拳頭”,一班是連里的一只“鐵拳頭”!

火炮的威力強大,盡人皆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炮兵就被譽為“戰(zhàn)爭之神”。但敵我雙方的炮兵干起來,誰才是真的“神”?這就要看本事了。
戰(zhàn)前訓練,胡志清對全班的要求是: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少流血?,F(xiàn)在到了戰(zhàn)場,又怎么樣呢?還是這句話,“戰(zhàn)時”是相對的,“平時”是絕對的。一有空閑,他們就加固貓耳洞,搞好訓練,做到有備無患。

1986年6月24日,是二連難忘的日子。由于二連打炮太多,早已被越軍視為眼中釘,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這天,越軍突然對二連發(fā)起炮擊,落彈34發(fā),其毀壞可想而知,其中威脅最大的一發(fā),就落在一班附近10余米處——這屬于絕對的有效殺傷范圍。他們蹲在貓耳洞里,被爆炸震得跳了起來,瞬間,耳朵完全失去了聽力,但貓耳洞卻安然無恙,全班無一人傷亡,事后大家都感到,胡志清經常整修貓耳洞,確實是有道理啊。
8月25日,我軍觀察所發(fā)現(xiàn)對方山頭越軍的一個重機槍火力點,位置非常隱蔽,很難直接瞄準。為了節(jié)約炮彈,又能有效地消滅越軍,連長將這個任務交給胡志清的一班,行動稱為“單炮拔點”。
胡志清帶領全班進入陣地,他下達諸元后,一炮手操縱高低機,二炮手做好準備,三炮手裝藥,四炮手裝彈,瞄準手定好標尺……炮彈長了眼睛一般,只用了20分鐘,就摧毀了敵火力點,消滅越軍一個班。如此準確、干凈、利索的打擊,讓觀察的官兵大開眼界,團司令部迅即予以通報表揚。

10月19日,他們連配合步兵行動,收復某高地。這一次,他們連創(chuàng)造了炮兵射擊的一個奇跡。通常,步兵潛伏于敵目標附近有一定距離,由炮兵對敵實施炮擊,而后步兵發(fā)起沖鋒,將敵一舉殲滅。炮兵能在步兵前方100米命中目標就算支援步兵合格,可他們全連在30米處命中目標,步兵兄弟無一傷亡。步兵連完成任務,途經炮兵陣地時,大聲喊“炮兵老大哥萬歲!”“感謝炮兵老大哥支援!”

看看這幾組數(shù)字吧——
這一年,胡志清帶領全班戰(zhàn)友,參加各種戰(zhàn)斗145次,發(fā)射炮彈1350發(fā),執(zhí)行單炮拔點任務4次,摧毀敵彈藥所、火力點等11個及火炮1門、重機3挺,殲敵87人。
戰(zhàn)后,他們連被成都軍區(qū)授予“英雄炮兵連”稱號。胡志清榮立一等功,其他幾個戰(zhàn)友呢?新兵張永紅火線入團,瞄準手劉延科火線入黨,二炮手陳富貴立三等功,一炮手劉東紅、三炮手駱元柱被評為優(yōu)秀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