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乒乓那些事兒 ——(四十)孔令輝手握雙冠 徐寅生更進一步
不知不覺就四十章了,寫了也有二十萬字了,感謝大家給我的支持,這應該算是我寫的最長的一篇作品了。
本章的部分內(nèi)容有點涉及權(quán)謀內(nèi)幕和人事斗爭,還是那句話,您要是覺得太過陰暗,那就當我沒說;太過扯淡,那就當個笑話。
————————————————————————————————————————
世錦賽三個月后國乒主力兵發(fā)亞特蘭大,參加為了測試奧運會效果而在當年8月中旬舉辦的第四屆亞特蘭大世界杯團體賽。
不過就亞特蘭大奧運會上鬧出的各種幺蛾子來看,這比賽基本算是白打了。
由于1997年曼徹斯特世乒賽女子團體取消了雙打,為了實驗,國際乒聯(lián)在女團上加了一個名額,允許各國多帶一個人。
中國女團能競爭這個名額的有六個人,王晨鄔娜首先排除,雖然世界杯團體賽說大不大,可說小也不小,但是兩個人1994年世界杯的表現(xiàn)實在是太嚇人了,再加上張燮林考慮到自己以往賭博十賭九輸,而且這次很有可能是自己職業(yè)生涯最后一次以主教練的身份帶兵出戰(zhàn),怎么地也要把冠軍帶回來。
王輝和李菊隨后落選,前者是削球手自然不必多說;后者雖然經(jīng)驗豐富,兩度征戰(zhàn)世乒賽單打,但是表現(xiàn)也是一言難盡,尤其是去年把施特魯澤放進了十六強,讓對手成為僅有一位擊敗中國運動員進軍十六強的外國本土選手。
最后王楠和楊影的競爭之中,楊穎憑借著教練組對于直板正膠的希望以及蔡振華江蘇老鄉(xiāng)的身份,蹭上了團體賽的末班車。
不是我造蔡振華的謠,除了這兩個因素我是真不明白王楠比楊影差在哪兒了,身為世乒賽女單八強,中國公開賽女單冠軍的王楠怎么說也該拿到一個名額,但是名額最終還是歸了楊影。
再加上當時國乒的教練大多都是南方人出身,偏向出身江蘇的楊影也算正常。
相較于女隊謹慎考慮,男隊就比較好折騰了,馬文革出國打球了,林志剛因為和鄧亞萍談戀愛被發(fā)回原籍了,小輩里就帶上了熊柯。
對于天津世乒賽包攬七冠的國乒來說,亞特蘭大世界杯的目標自然是包攬冠軍。
可沒想到,全新一代國乒的第一步是個坑。
女團沒啥好講的,香港仔寶依舊沒來,井浚泓、何智麗和陳靜還不到參賽年限,女隊順利帶回了女團獎杯。
男團卻鬧了個大新聞,坐擁世乒賽男單四強的中國隊2:3出人意料地不敵金擇洙、劉南奎、李哲承、姜熙燦和秋教成組成的韓國隊,最終只收獲了第五名。

和中國隊相愛相殺的瑞典隊也沒好到哪里去,老將阿佩伊倫和林德退役之后,瑞典提拔了一位卡迪里的黑人選手,這位戰(zhàn)績?nèi)绾挝沂遣恢赖?,不過結(jié)果倒是沒啥爭議,瑞典同樣爆冷無緣四強。
中國瑞典兩個大哥一倒,剩下有力競爭者的就是一個超一流掛帥的韓國隊和一堆一流的德國隊了。
最終韓國隊決賽戰(zhàn)勝了逐漸崛起的羅斯科夫領(lǐng)銜的德國隊奪冠,日本隊和美國隊并列獲得銅牌。當時日本隊有今枝一郎、松下浩二(有不死的削球手之說)、田崎俊雄(差點爆冷王濤的那位)和游澤亮;美國隊的陣容里有巴特勒爾、成應華(就是被吳敬平接班的那位,有中國的克蘭帕爾之稱)和莊永祥。

對于孔令輝而言,他下一次登上乒乓球世界杯團體賽的舞臺已經(jīng)是整整十二年之后,而那時候的他已經(jīng)換了一個身份。
不過團體失意,單打得意,兩個月后的單打世界杯,進決賽的就變成了孔令輝。
不過這兩個月間有個事兒值得提一下。
全錦賽來了。
不過這次全錦賽和以往不同,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冠軍們。
一個身高馬大的上海小伙子一路掄著弧圈打進決賽,雖然因為經(jīng)驗問題沒能戰(zhàn)勝丁松,但是大家一致認為他未來可期,未來的成就不會低于薩姆索洛夫。
他們太保守了,薩姆索洛夫不過三個世界杯男單冠軍,而這位手握三個世乒賽男單冠軍,這位便是有著世乒賽之王美譽的世乒賽雙全滿貫得主——王勵勤。

當然,男雙賽場上那對來自廣東的亞軍組合也確實有些亮眼,而這對組合兩個人的名字分別是李靜高禮澤。

對了順道說幾句,在當屆的全錦賽上女隊有一位略顯內(nèi)向的姑娘打進了女單八強從而升入了國家隊,這個姑娘不會想到她未來的乒乓球生涯足夠傳奇。
當然,也足夠波折。
而此時還在男隊的陸元盛更想不到,十年之后的韓國濟州,他過于大膽布置新人的決策,將讓這個姑娘走上自己乒乓球生涯的又一個巔峰。
十年后的事兒十年后再說,現(xiàn)在在國乒面前的是尼姆的單打世界杯。
尼姆世界杯雖然可以說是高手如云,但是國乒就去了四個人。
一個教練,惠均;三個球員:王濤,孔令輝和劉國梁。
沒辦法,那年頭財政緊張,再加上世界杯又不是什么集體賽事,去那么多人也沒用。
世界杯大家壓力沒那么大,歐洲高手們明顯打得更開。
打得開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容易超常發(fā)揮,壞處是容易放飛自我。
所以大家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外國高手打世界杯,發(fā)揮爆表的時候團滅國乒輕松愉快,發(fā)揮不好的時候小組賽一場不贏都很常見。
顯然瑞典的三位,普里莫拉茨和黃文冠是放飛自我有點過,小組賽就紛紛折戟沉沙了。
衛(wèi)冕冠軍蓋亭主場作戰(zhàn),沒那么放飛自我,1/4決賽擊敗了王濤。
不過由于本屆比賽翻車的高手太多,王濤仍然超越了當年的雙冠王孔令輝成為了世界第一。
至于老金基本是八強賽前除了老瓦秒天秒地,八強賽就有點跑不動了,對付劉國梁老金雖然不像打老瓦那么一潰千里,卻也不占優(yōu)勢,依舊是吃發(fā)球嚴重,最后惜敗;同樣倒在八強的還有塞弗和希拉。
半決賽,雙子星大戰(zhàn)歐洲。
孔令輝頂住了壓力半決賽戰(zhàn)勝了蓋亭,而劉國梁則是半決賽負于德國人羅斯科夫。
孔令輝贏蓋亭我不算意外,畢竟孔令輝的基本功太扎實了,而蓋亭1994年之后球速和旋轉(zhuǎn)開始下降,要通過放高球放死孔令輝……我個人認為這個和孔令輝輸給削球手一樣魔幻。
至于劉國梁和羅斯科夫那場我沒找到視頻,但我個人以為如果羅斯科夫沒有吃死劉國梁的發(fā)球且劉國梁前三板搞不定羅斯科夫,我覺得羅斯科夫并非沒有可能贏球,以羅斯科夫反手的暴力,一旦雙方進入退臺拉弧圈的狀態(tài),我絲毫不懷疑劉國梁會輸。
舉個例子,波爾和馬琳對抗,一旦波爾不吃馬琳的套路,馬琳打起來是要多艱難有多艱難。
決賽孔令輝對陣羅斯科夫,德國人第一次來到了男子單打世界杯決賽的舞臺之上。
說來慚愧,作為聞名世界的體育強國,德國人在乒乓球上的表現(xiàn)雖然沒有中國和德國足球差距那么大,但也有點磕磣,尤其是男子乒乓球一個冠軍都沒有(女子有倆團體和倆雙打,第一個世界女子團體冠軍就是德國)單打上只有舒勒(60年代中后期的歐洲第一削球手)進過世界大賽單打決賽。

而羅斯科夫這次,也只不過是德國乒乓球歷史上第二次有人進軍世界大賽男子單打決賽。
孔令輝和羅斯科夫的決賽,可以說是一場高水平的弧圈大戰(zhàn),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雙方前三板控制得都較為嚴密(所以劉國梁輸?shù)貌辉?,回合中的來回球不多,前兩局?zhàn)罷,雙方各勝1局。
在最關(guān)鍵的第三局,孔令輝14:20落后,羅斯科夫開始打得有點保守,根本不上反手前沖弧圈,但孔令輝并沒有因此而放棄這一局,而是以頑強的意志,一分一分地拼命地追。
據(jù)后來孔令輝復盤說,在當時他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能多拿一分,對第四局會有好處。
結(jié)果在孔令輝的堅持下奇跡出現(xiàn)了,羅期科夫心態(tài)出現(xiàn)問題,孔令輝連續(xù)追分,最終反敗為勝,贏了第三局。
對于德國選手的心態(tài)問題我真不想吐槽啥,不說波爾這個一言難盡的奧運會世乒賽戰(zhàn)績,就說奧恰洛夫這個恐龍癥我就看得我十分無語。
也正是這一局的勝利,徹底打亂了羅斯科夫的方寸。
第四局羅斯科夫雖然很努力地想挽回敗局,但孔令輝已經(jīng)打出了信心,一鼓作氣拿下了3:1奪冠。
孔令輝決賽戰(zhàn)勝羅斯科夫奪冠,含金量可謂超高,并繼奪得天津世乒賽男單冠軍后同年奪得世界杯單打冠軍,上升態(tài)勢迅猛。

1995年各項大賽順利結(jié)束,國乒收獲了除男子團體世界杯之外的所有大賽錦標,教練和球員陣容就此穩(wěn)定,開始沖擊亞特蘭大奧運會。
不過有功就得賞,乒乓球隊的領(lǐng)導層展開調(diào)整。
首先,許紹發(fā)張燮林不再擔任乒乓球隊總教練副總教練這兩個虛銜。
許紹發(fā)1983年接替高升的李富榮執(zhí)掌男隊,后來又兼了可以管女隊的總教練,但是因為張燮林是自己老前輩,許紹發(fā)也從來不摻和女隊事務,除了何智麗事件中仗義力挺張燮林以外,在女隊隊員和教練心中也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
1989年男乒兵敗多特蒙德,許紹發(fā)交出了男乒帥印,1973年世乒賽男單冠軍,直板反膠之祖郗恩庭執(zhí)掌男隊,他這個總教練就成了光桿司令,只負責給手下遮風擋雨背黑鍋。
郗恩庭失敗以后,他推薦了蔡振華并且親自說服蔡振華回國跳火坑,蔡振華站穩(wěn)腳跟以后,許紹發(fā)就離開球隊下海經(jīng)商。
雖然不去球隊了,但他名義上還是乒乓球隊的一把手,重大比賽還是要露面的。
前面就說過天津世乒賽上,他在人員不夠用的情況下還客串教練,臨場指導過孔令輝3:2擊敗衛(wèi)冕冠軍蓋亭,而且有說法何智麗不來天津,和許紹發(fā)回國時途徑日本游說也有關(guān)系。
許紹發(fā)從此活得瀟瀟灑灑,之后的日子里忙于乒乓球商業(yè)化,推動舉辦了一系列有重大影響力的商業(yè)比賽,堪稱乒超聯(lián)賽之父。

許紹發(fā)摻和完最后一屆世乒賽跑去干商業(yè)了;
張燮林主管完最后一屆世乒賽調(diào)去搞行政了。
1995年天津世乒賽是張燮林執(zhí)教的最后一次世乒賽,執(zhí)掌女隊十六年后退休。
其實張大帥年紀不算大,天津世乒賽的時候也就五十五歲,以他的位置來說正是大展宏圖的年紀,再干五年都沒問題,他本人也表示“如果條件允許,自己愿意再干下去”。
可惜條件不允許,第一個原因是領(lǐng)導不讓他干了。
前文說過張燮林人事方面是個弱勢教練,女隊雖然這些年成績斐然,但是管理多多少少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結(jié)果就是鬧出了讓宣傳體育系統(tǒng)尷尬的幺蛾子,都得老張背鍋。
此外進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國隊輸球的頻率高了些,而且輸?shù)亩际钦斡绊懘?,不該輸?shù)谋荣悺?/p>
千葉世乒賽,人家韓朝聯(lián)合組隊,國際政治上鬧個大新聞,你偏偏輸給了人家。
哥德堡世乒賽,鄧亞萍喬紅輸給了海外兵團,又是個關(guān)于民族主義改革開放的敏感話題。
新德里亞錦賽,新兵上陣又輸給香港仔寶,這又沾染上了香港回歸。
廣島亞運會,輸給何智麗,不但牽扯到民族感情中日關(guān)系,還讓“讓球”的毒瘤再次被高調(diào)曝光。
總之給全國人民添麻煩了,你張大帥就別在一線了,坐辦公室去吧。
不過跟陸元盛后來的黯然下野比,張燮林算是光榮離職,升任國乒領(lǐng)隊兼任乒羽中心副主任。
接替他位子的是丁松的主管教練——陸元盛。
其實大家很容易發(fā)現(xiàn)前幾代的女乒主教練大多削球手出身,畢竟女孩子特殊一點,削球手有耐心教,不至于動不動就開訓。
第二個原因就是徐寅生高升了。
雖然這是個喜事兒,但這個喜事兒的原因是卻是個喪事。
瑞典乒乓球的奠基者,國際乒聯(lián)第四任主席哈馬隆德先生因患胃癌醫(yī)治無效,于1994年10月14日晚病逝。

十一個月內(nèi),連著兩位國際乒聯(lián)主席去世,對國際乒聯(lián)來說可謂是一段動蕩日子了。
但國不可一日無主,組織不能一日無老大,選一個新的主席成為了國際乒聯(lián)的首要任務。
然而隨著日本和歐洲兩大巨頭(荻村伊智朗先生和哈馬隆德先生)的先后離世,國際乒聯(lián)能拿得出手的大牌人物已經(jīng)不多了。
雖然第二任主席埃文斯還健在,不過大家當然不會又去把這位86歲的前輩請出來的(這位確實高壽,八十九歲高齡方才離世)。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所有人的目光都轉(zhuǎn)向了另一位來自既非歐洲、也非日本的國際乒聯(lián)副主席。
這位就是徐寅生。

從資歷、能力和歲數(shù)來說徐寅生確實是最好的人選,不過因為國乒的情況比較特殊,所以中國人一直屈居主席位置之下,并不上位,這樣也算一種變相的平衡,徐寅生本人雖然是國際乒聯(lián)的第一副主席,但也無太多這方面意思。
不過連續(xù)兩年兩屆國際乒聯(lián)主席先后去世則讓他別無選擇,因為當時乒壇威望、資歷、年齡都合適的候選人已經(jīng)沒了(準確來說能讓各方都滿意的沒有了),于是徐寅生順理成章地被推選為了第五任國際乒聯(lián)主席。
徐寅生這么一走雖然還在乒羽中心掛職,但是基本也是不干活,與此相同的還有前國乒領(lǐng)隊姚振緒,他雖然也是乒羽中心副主任但也在國際乒聯(lián)的技術(shù)委員會任主席,如此一來,也必須調(diào)個人手來。
大家伙升職的升職,加薪的加薪,唯有計劃中的蔡振華升任總教練出了意外。
上級領(lǐng)導發(fā)現(xiàn),小蔡你居然還不是黨員?于是任命暫時擱淺。
這次挫折讓蔡振華徹底明白了,在天朝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哥只是喜歡乒乓不喜歡權(quán)謀,你們也別拿哥當政治白癡。
于是搖身一變,積極向組織靠攏,兩年后加入組織,十年后進入部堂一級,升任主教練后,一步步整頓隊務,操縱人事,調(diào)離異己,在坐上了體育總局副局長兼乒羽中心主任的位置的同時,讓自己的愛徒劉國梁和孔令輝分別執(zhí)掌男隊女隊。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貍,談什么聊齋。
四九城里,老人們攪動風云;黃石基地,小孩們搶著出頭。
一個留著短頭發(fā),打法有點像何智麗的姑娘進入了國乒教練組的視野,大家一致認為這位就是大家伙一直要找模仿何智麗的陪練。
14歲的張怡寧就這樣進入了國家隊,等待著她的或許是連她自己都想不到的傳奇歷程。

—————————————————————————————————————————
各位實在是不好意思,周末晚上要陪爸媽打牌,所以更新會比較晚,給大家道歉了。
另外這一章之后就是1996年奧運會了,為了完善文稿,同時屯一下稿件,下周的更新可能會推遲,望大家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