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中的賓語前置
現(xiàn)代漢語借鑒了英語語法,主謂賓的語序是一樣的,但是也略有不同,主要是定語和狀語位置有時候不一樣?,F(xiàn)代漢語的一般語序是:
(定語)主語 ‖〔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
總起來說,就是主在謂前,謂在賓前,定在主賓前,狀在謂前,補在謂后。
文言文多數(shù)情況下也是遵循這個語序的,但是特殊情況下,會打破以上語序,將賓語提到前面來。先看下面例子:
1.不如以地請合于齊,趙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戰(zhàn)國策·燕策》
“不吾救”即“不救吾”,賓語“吾”放在動詞“救”前邊。
2.爾無我叛,我無強賈。——《左傳·昭公十六年》
“無我叛”即“無叛我”,“無”同“毋”,賓語“我”,放在動詞“叛”前。
3.管子對曰:“未可。鄰國未吾親也?!薄秶Z·齊語》
“未吾親”即“未親吾”。賓語“吾”放在動詞“親”前。
4.狂者傷人,莫之怨也;嬰兒詈老,莫之疾也?!痘茨献印ふf林》
“莫之怨”即“莫怨之”(沒有人怨他);“莫之疾”即“莫疾之”(沒有人恨他)。賓語“之”用在動詞“怨”和“疾”前?!澳笔菐Х穸ㄐ缘臒o指代詞。
以上例子有兩點共同之處,一是賓語都是代詞,二是都是否定句。由此可以得出一條規(guī)律:在帶有“不”、“無”、“未”、“莫”等否定詞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動詞前。
如果還帶有助動詞作狀語,在古文中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詞序:
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御?!秶Z·齊語》
非子莫能吾救?!稇?zhàn)國策·中山策》
前一例,“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助動詞“能”與動詞相連。后一例,“莫能吾救”即“莫能救吾”。助動詞“能”不與動詞相連。古文中,前一格式較為常見。
再看另一種賓語前置的例子: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
“焉”作疑問代詞“何”解,指代處所。代賓語,放在動詞“往”前?!把赏?,即去哪里。
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禮記·檀弓》
“安仰”即景仰什么?!鞍病敝复铮髻e語,放在動詞“仰”前。
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何憂何懼”即擔憂什么,懼怕什么?!昂巍敝复挛?,作賓語,放在動詞“憂”和“懼”前。
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韓非子·顯學》
“誰使”即“使誰”?!罢l”指代人,作“使”的賓語,放在動詞前。
以上數(shù)例都是疑問句,作賓語的“焉”、“安”、“何”、“誰”都是疑問代詞。由此,又可以得出一條規(guī)律:在古文的疑問句里,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動詞前。
在帶有助動詞的情況下,也可以用兩種不同詞序表達: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吾敢誰怨乎?——《史記·吳太伯世家》
上面例子中“誰敢怨”和“敢誰怨”都是“敢怨誰”的意思。但前者助動詞“敢”直接放在動詞“怨”前。后者則不直接放在動詞前,在古文中出現(xiàn)較晚,也不常見。
在古文中,為了強調(diào)賓語,還可以用助詞“之”、“是”、“焉”等作標志把賓語提前:
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賢之用”即“用賢”;“能之使”即“使能”;“勞之論”即“論勞”(論賞有功的人)。
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左傳·僖公十五年》
“固敗是求”即“固求敗”(本來是自求失敗)。
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蹲髠鳌る[公六年》
“晉鄭焉依”即“依晉鄭”。
有時還可以在賓語前加上范圍副詞“唯”組成“唯……之……”、“唯……是……”的格式,表示動作對象的單一性、排他性: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肚f子·達生》
“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只知道蟬的翅膀)。
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唯余馬首是瞻”即“唯瞻余馬首”(只看我的馬頭所向)。
這類格式,現(xiàn)代漢語中還保留一些殘跡。如“唯利是圖”、“唯你是問”等。
有時其中的助詞“是”可以省去。如:
將奪其國,何有于妻。唯秦所命從也?!秶Z·晉語》
上棲會稽,下守海賓,唯魚鱉見矣?!秴窃酱呵铩肪硪?/span>
前例“唯秦所命從”即“唯秦所命是從”后例“唯魚鱉見”,在《國語·越語》中正寫作“唯魚鱉是見”。
在反問句中,為了突出賓語,加強否定語氣,也往往用助詞“之”幫助,提前賓語,組成“何……之……”的格式。例如:
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左傳·桓公六年》
“何福之有”即“有何?!?。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
“何古之法”即“法何古”;“何禮之循”即“循何禮”。
以上介紹的都是動詞賓語的位置。古文中的介詞所帶的賓語,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提到介詞前。例如:
顧自以為身殘?zhí)幏x,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郁悒而誰與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報任安書》
“誰與”即“與誰”,“誰為”即“為誰”?!罢l”分別作介詞“與”和“為”的賓語,放在介詞前。
是障其源而欲其流也。水奚自至?——《呂氏春秋·貴直》
“奚自”即“自奚”(從哪兒)?!稗伞弊鹘樵~“自”的賓語,放在介詞前。
以上兩例中,“誰”、“奚”都是疑問代詞。古文中,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前。再看下面例子:
魯朝夕伐我,幾亡矣。我之不共,魯故之以。——《左傳·昭公十三年》
“魯故之以”即“以魯故”(因為魯國的緣故)。
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蹲髠鳌べ夜哪辍?/span>
“不穀是為”即“為不穀(不穀,不善。諸侯謙稱)”。
以上二例是為了強調(diào)賓語而用“之”、“是”等助詞作標志,提到介詞前。如果要強調(diào)介詞“以”的賓語,則常常直接放在介詞前,不必用助詞幫助。例如:
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蹲髠鳌べ夜迥辍?/span>
“朝以入”即“以朝入”(在早晨進來)?!跋σ运馈奔础耙韵λ馈保ㄔ谕砩纤溃?/span>
吳起吮其父之創(chuàng)而父死。今是子又將死也,吾是以泣。——《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是以泣”即“以是泣”。“是以”在古文中已成為一個固定詞組,與“因此”相當。
介詞“于(乎)”的賓語,有時也可以直接放在介詞前,但較少見。如:
啟乃淫溢康樂,野于飲食。——《墨子·非樂》
“野于飲食”即“于野飲食”(在野外飲食)。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薄睹献印す珜O丑》
“乎”是介詞,跟“于”相當,“惡”與“何”相當。“惡乎”在古文中也成為固定詞組,意思就是“于何”。“惡乎長”即擅長于哪方面。
從以上介紹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代詞作賓語,前置的現(xiàn)象比較多。
在先秦古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作賓語的代詞,不需要任何條件,直接放在動詞或介詞前。如: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小雅·節(jié)南山》
“爾瞻”即“瞻爾(望著你)。”
先名實者為人也;后名實者自為也?!睹献印じ孀印?/span>
“自為”即“為自”。
熟讀三代兩漢之書的韓愈也注意到古文這一語言現(xiàn)象,并大量加以模仿。如:
度,惟汝予同。——《平淮西碑》
“予同”即“同予”。
惟我保汝,人皆汝嫌。——《送窮文》
“汝嫌”即“嫌汝”。
在遠古時期,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前,可能是一種正常詞序。由于語言的發(fā)展變化,到周秦時期這種詞序只有一些殘跡了。而代詞“自”作賓語,前置的現(xiàn)象則一直保留到現(xiàn)代,如“自救”。
總的說來,古文中賓語前置,從現(xiàn)代漢語的角度看,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詞序。要順利讀懂古文,對它必須有足夠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