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的大贏家,印度同時吃定俄羅斯和西方,到底憑的是什么?
在俄烏沖突爆發(fā)一周年之際,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這場沖突的受害者,包括中國、歐洲國家、世界上絕大多數能源進口國和糧食進口國。但是你要說找一個能從中受益的國家,或者說受益最大的大國,除了美國以外,那就非印度莫屬。
我們說中國是受害者,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俄烏沖突破壞了和平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讓中國承受了較大的外部壓力。特別是美國的不斷造謠聲勢在抹黑中國,歐洲國家與中國之間產生了間隙。
但是,同樣是全球性的大國,你看美國會擔心印度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嗎?拜登會說莫迪政府和俄羅斯站在一起嗎?歐洲會對印度大量從俄羅斯采購廉價石油表達反對嗎?都不會。
歐亞時報就認為,作為印度外交走向成熟的標志,莫迪政府在俄烏沖突爆發(fā)以后,成功的說服了世界上的主要大國,追求自身利益將指導印度的外交和戰(zhàn)略優(yōu)先事項。
由于印度身邊有中國,這個讓西方忌憚的國家,印度能夠保護與西方國家日益增長的安全伙伴關系,印度還保持與老盟友俄羅斯的關系,這一點更難能可貴。
中國與印度同時都選擇中立立場,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人聲稱自己通過外交巧妙和尖銳的舉動,設法保持與俄羅斯的關系完好無損,同時也加深了與西方的關系。
中國雖然與俄羅斯的關系完好無損,但是西方幾乎把對中立國家的指責和埋怨都指向了中國。
那么,西方又為何要容忍俄羅斯與印度的特殊關系呢?要知道俄羅斯是印度的老盟友和主要的武器供應商。
我們先來看一下歐洲國家對印度與俄羅斯關系的一些觀點,德國駐印度大使表示,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石油不關我們的事兒。在G20公報中,印度一直避免使用“戰(zhàn)爭”來描述烏克蘭沖突,盡管美國堅決支持批評俄羅斯,但是印度表現的非常頭鐵。在印度舉辦的航展上,美國還派出了b1和f35戰(zhàn)斗機,彰顯與印度的特殊關系。
印度媒體認為,印度不僅得到了俄羅斯和西方大國的信任,還經常被許多人認為有可能會成為烏克蘭危機的調解者。
印度對西方的蔑視其實有理直氣壯的理由:
第一、印度對俄烏沖突的爆發(fā)毫不知情。在戰(zhàn)爭爆發(fā)之處,成千上萬的印度學生被困在烏克蘭,印度需要俄羅斯和烏克蘭合作來撤離其公民,這不但證明印度對俄羅斯采取的軍事行動不了解,也能說明印度在俄烏沖突中不偏袒任何一方。
第二、印度在武器方面對俄羅斯的長期依賴,所以必須蔑視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印度從俄羅斯買廉價能源,雖然導致了西方列強的尖銳批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避免了世界能源危機的惡化。
第三、莫迪公開斥責普京,在關鍵的時候比較會作秀。莫迪曾經表示:“今天的時代不是戰(zhàn)爭的時代”,然后西方媒體大肆炒作莫迪的和平言論。
第四、印度知道美國要對付中國就離不開自己,所以變得有恃無恐。
其實,我們看印度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找平衡的外交技巧,不是說印度真的有技巧,而是印度站在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國際地位上。為了讓印度遠離俄羅斯的軍火,西方要拉攏印度。為了讓印度能夠制衡中國,西方也要拉攏印度。印度與中國都保持中立地位,而且印度與俄羅斯的關系比中國還要親密,但是由于中國才是被西方看成的那個系統(tǒng)性挑戰(zhàn),所以被抹黑的永遠是中國。
過去我們就說過,西方在利用印度的特殊地位搞離岸制衡對付中國,其實莫迪政府也在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從西方國家獲得好處,甚至是從各方的合作中獲得好處發(fā)展自己。
印度之所以成為烏克蘭危機的大贏家,不是印度的外交策略有多高明,而是因為西方從來就沒有把印度當成真正的對手,而且是把印度當成可以拉攏的朋友。
當然,從中國發(fā)表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12立場來看,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是遠遠超過于印度的,一個更惡劣的外部環(huán)境,更考驗中國的外交智慧。只要中國站穩(wěn)自己的立場,積極主動地有所作為,遠比玩投機的印度能夠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