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雞自走棋——晚來一步滿盤皆輸
近期有玩家通過代碼扒出了《PUBG》還在測試中的新玩法——自走棋,這件事讓我想起了之前玩家調侃育碧的《超獵都市》是沒趕上熱度的吃雞,那么這次的吃雞自走棋就是沒趕上熱度的自走棋,很大可能內部測試到最后就暴斃了。

從游戲玩法上可以看出,這個所謂的吃雞自走棋很大程度上借鑒了《CS:GO》的自走棋,如果在去年發(fā)布,借著《絕地求生》的名氣和《自走棋》的熱度,未嘗不可以撈一筆,參考《指尖自走棋》,但如今發(fā)布除了能吸引有限的部分玩家,已經無法再對市場造成什么影響了,更何況在可見的未來,這模式的發(fā)布遙遙無期。

去年自走棋這個玩法有多火,不需要我多說了吧,一個最開始《DOTA2》的玩家自制模式,突然風靡全網,無數玩家下載《DOTA2》只是為了玩到這個模式,大廠紛紛出手,從拳頭的云頂之弈,到V社的《刀塔霸業(yè)》,甚至連自走棋最開始的作者多多也成為了廠商眼里的香餑餑,正當所有人都覺得自走棋能復制當年冰蛙的《dota》奇跡時,自走棋不聲不響的退出了市場,大量的游戲自走棋模式要么關停要么茍延殘喘,到今年,已經看不到去年自走棋火熱的影子了。

雖然自走棋沒落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自走棋的隨機性太強了,它缺乏競技游戲最基本的特點,隨機性強固然會讓一些戰(zhàn)斗很歡樂,但這也造成玩家之間的差距沒有那么明顯,難度曲線的不平滑注定這游戲難以成為一項競技賽事,也注定它不會是一款競技游戲。
充當休閑模式的游戲可不會獲得資本的大量投入,而且短時間的爆火也造成了有一個可怕的現象,大量的仿制品如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它們雖然客觀性豐富了游戲玩法,但也破壞了游戲粘度,讓一款本身就偏向娛樂性的游戲不斷分流,只會破壞原來的用戶網絡,進一步消磨玩家的耐性。
玩家的流失才是這樣的游戲最后死亡的根本原因,多人游戲關鍵在多人而不是游戲,主播玩,觀眾跟風,游戲廠商要明白,這些觀眾不是你的用戶,他們只是來體驗的,作為廠商最關鍵的就是把這些體驗的用戶轉變?yōu)閷嶋H玩家,但很不幸,過多產品的分流進一步加劇了轉化的難度。

再回到一開始的話題,《絕地求生》和自走棋的強強聯合,本來應該是震撼游戲圈的一次嘗試,但太晚了,如果是去年這時候,絕地求生放出這樣的消息,一定會有不少玩家激動轉發(fā),但如今,玩家眼里只有無聊,一年時間改變了游戲圈的太多,自走棋也由爆火到沒落,如今的它,早已經失去了曾經的吸金能力。
作為網游,積極吸取其他游戲的模式,提升自己的用戶粘性,這是很聰明的做法,類似的《劍網三》就在這個方面下足了功夫,但用了一年時間才姍姍來遲的模式,除了無聊之外給玩家或許帶不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