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被包裝、夸大的正面管教
昨天在千字文讀書群里,學生問了個關于正面管教的問題:“之前耽誤好多時間在西方育兒書上,較瘦你怎么看待正面管教之類的書”。
我其實不了解正面管教,但只看名稱就知道大概了。這個概念源自源自美國的簡·尼爾森博士,這據(jù)說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主張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yǎng)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面管教兩個核心關鍵詞是和善、堅定,即對孩子有足夠且嚴格的要求,但是同時又能夠給予孩子愛和尊重,能和孩子平等交流溝通。
看了這段介紹,我覺得用“Peace & Love(愛與和平)”來形容很貼切。這個概念確實很誘人,許多家長平日里被孩子的各種問題,弄得焦頭爛額,雞飛狗跳,需要歲月靜好的時光。所以,它能流行起來,并非偶然。
但是實際運用的效果,并不好。
我不是說正面管教不好,作為一種教育方法,它有可取之處,也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可供操作的流程和技巧。相較于我們傳統(tǒng)的“因材施教”、“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簡單卻不明了的教育格言,西方具體的教育方法,確實是很有幫助的。
在傳統(tǒng)教育方式被新一代家長紛紛拋棄的時候,并沒有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現(xiàn)代教育體系出爐。在這個空檔期,西方教育方法占據(jù)了市場,卻又有點水土不服。畢竟社會環(huán)境不同,家長的認知也大不相同。
按照教育方式的層次,我們可以分為道法術器。如因材施教,屬于道的層次,非常正確,也非常凝練;棍棒底下出孝子,則是器的層次,就強調一個棍棒(即體罰)的作用。正面管教,有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可操作的技術,所以屬于法的層次。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正面管教,我認為它只是中法,未得上層。為什么呢?
因為它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假設之上的。具體點就是“既不懲罰也不嬌縱”,這里就存在著很大的漏洞。暫且不說懲罰有沒有必要,正面管教已經(jīng)先默認了教育方式是一個維度,不能懲罰孩子的過錯,但又不能讓孩子好過。
管教一詞,本身是偏負面的,只有行為不良的孩子才需要好好管教。但是如何定義行為不良,是從家長的角度,是從客觀的角度,還是從孩子的角度?比如小朋友在家里亂涂亂畫,家長很生氣,這是不是不良行為?是否大人不滿意、不喜歡的行為,就是不良的?
一個所有行為都讓家長滿意的孩子,是否就又說明教育得很好了呢?
我不這么認為。有些家長腦子相當不清楚,但又過分自信,這樣就會誤判形勢。
昨天我在地鐵見一個媽媽用手機app給孩子做“數(shù)學啟蒙”,看得我腦殼疼。小朋友才3歲左右,頭一動不動盯著屏幕,機械地在屏幕戳來戳去。這種軟件非常垃圾,我觀察了一下,就是點到錯的沒反應,點到對的就有反應。這不就是簡單的試錯嘛,小白鼠都會做,但是這位媽媽非常起勁。
中途小朋友轉頭去看別的地方,他媽就比較生氣,拍他的手,聲音也高了幾度,就乖乖又盯著屏幕了。然后,連著點幾次都不對,他媽就顯得很暴躁,大聲說“這才是正方形”。
她應該沒有注意到自己有多少糟糕,可能還沉浸在“數(shù)學啟蒙”的快樂中。
如果是這樣的家長,怎么能做正面管教呢?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不能冷靜處理日?,嵤拢趺礌I造和善而堅定的氣氛?
也就是說,正面管教雖然概念很好,也有操作方法,但是對人的要求極高。人的水平達不到,在操作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很大的偏差,事倍功半,甚至背道而馳。這應該是許多實踐正面管教的家長最大的困惑,道理講得很對,但是做不到。
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智慧,從來不只講正面,而是講陰陽。老子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正面和反面,它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執(zhí)著于正面,就喪失了反面。
只有一個正面的管教,就注定是有缺失的教育。按我說,不僅要有正面管教,反面管教,側面管教,背面管教,里面管教,外面管教,上面管教,下面管教,面面俱到,才是好教育啊。
所以,正面管教缺了那么多面,最多只能評個中,不能再多了。
所謂正面管教,只適合于氣度超然、格局夠大的家長。
我講個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他有一天看到一個男孩用磚頭扔另一個男孩,十分危險。便將其制止,并叫他下午3點到校長辦公室。沒到3點,男孩就到校長室門口等候,眼神迷離無光,情緒起伏不定。
陶先生去小賣鋪買了一包糖果,然后才準時回到辦公室。他發(fā)現(xiàn)男孩在等他,就笑著掏出一顆糖說:“這顆糖是給你的,因為你很守信,沒遲到還提前到?!?/p>
接著陶先生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讓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校長,尊重別人是最重要的品質啊?!?/p>
陶先生又說道:“據(jù)我了解,你拿磚頭扔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
男孩內心復雜,心緒涌動。
沉默之后,男孩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
陶先生又掏出一顆糖:“你知錯認錯,實在難得,不得不再獎勵你一顆。我的糖發(fā)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回去吧!”
這是不是一次正面管教?
故事主人公是陶行知先生,我認為不假,假如換成普通校長呢?能壓得住怒火嗎?能設計出這樣的教育過程嗎?
況且陶先生向來是德高望重之人,極具人格魅力,深得學生敬重。普通家長,有這樣的人格魅力嗎?能字字珠璣,句句說到孩子的心坎去嗎?
確實是太難啊。我們看萬世師表孔夫子,他是不是和善而又堅定的人?但他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教得特別好,還是有懲罰、臭罵、諷刺學生的教育方式??追蜃舆@么厲害的人,多管齊下,尚且不能做到盡善盡美。
今天的普通家長,在教育水平上遠不如陶先生和孔夫子,又舍棄可用的教育工具,事情豈能完滿?
假設正面管教的方式失敗了,家長要不要用其它方式教育孩子?用打罵行不行?正面管教不行了,就應該讓其它方法上,不能放棄教育。
教育實際上是思想在主導,而非具體的教育方法。所以提高思想層次,面面俱到,自然也能做到正面管教。我建議讀《荀子》《韓非子》《孟子》《道德經(jīng)》這些傳統(tǒng)經(jīng)典,提升自己的思想層次和格局,自然就能做得更好。
我們傳統(tǒng)也有很多有價值的教育故事,里面蘊含著很高深的教育智慧。比如孔子的學生,曾子殺豬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兒子一邊跟著她一邊哭,他的母親(曾子的妻子)說:“你回去,等我回家后為你殺一頭豬?!逼拮拥郊泻蠡貋砹?,曾子就要抓住一頭豬把它殺了,妻子制止他說:“剛才只不過是與小孩子鬧著玩兒罷了?!痹诱f:“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鬧著玩兒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學習的,并聽從父母的教誨。如今你欺騙他,是教他學會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做兒子的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該用的辦法?!保ㄓ谑窃优c妻子決定)馬上殺豬燒肉。
這不也是正面管教嗎?
我們自古就有人在這么干,只是一直沒有人去系統(tǒng)地整理出來,不是那么具體、清晰,但不代表沒有。
正面管教這么火,也是包裝的結果,名不副實。真正高價值的東西,它是不用包裝的,不會用新概念,也不用到處打廣告。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與其追尋一些時髦的教育方法,倒不如靜心好好學習,提升自己。我一個學生讀完《道德經(jīng)》,思想認識提升了,教育水平也隨之提高了。
修好身,才能齊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