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能心理學
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ology)亦稱功能心理學。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xiàn)于美國的心理學派,代表那個時代美國心理學的主流,其先驅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這個學派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和詹姆斯實用主義思想的推動,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適應性的心理活動,強調意識活動在人類的需要與環(huán)境之間起重要的中介作用,因而有人將其稱為適應心理學。
簡介
機能心理學是在反對構造心理學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它反對把意識分析為感覺、感情等元素,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xù)的整體;反對把心理看作一種不起作用的副現(xiàn)象,強調心理的適應功能;反對把心理學只看作一門純科學,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反對把心理學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規(guī)律,主張把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大到動物心理、兒童心理、教育心理、變態(tài)心理、差異心理等領域。 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是"適應性行為"。適應性行為有三種成分,其一是動機。它是一種激發(fā)刺激,起到刺激行為的作用,如饑餓、干渴等。其二是有機體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或情景。其三是滿足動機的反應,如吃食、飲水等。在這里再次看出進化論對機能心理學的影響。適應性行為的模式是:需要激發(fā)行為,直到需要得到滿足。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就發(fā)生了。有機體在下次面臨同樣的情景時,如果產(chǎn)生同樣的需要,則會重復以前的行為。這種行為模式有機體生存所必須的,否則就無法生存。
發(fā)展歷程
美國機能心理學的先驅是詹姆斯。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指出:"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生活的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科學,研究心理生活的現(xiàn)象及其條件。"他還主張意識的功用是指引用機體適應環(huán)境,強調意識是流動的東西,稱為意識流。意識流這個詞含有意識是不可分析的整體之意。他的這些主張成為后來美國機能心理學的基本信條。但是詹姆斯本人沒有建立一個學派。機能心理學作為一個自覺的學派創(chuàng)始于杜威。其他重要代表有安吉爾和卡爾。這個學派的活動中心是芝加哥大學。
1894年,杜威和安吉爾來到芝加哥。1896年,杜威在《心理學評論》上發(fā)表一篇文章,題目是《在心理學中的反射弧概念》。他在這篇文章中認為反射弧是一個連續(xù)的整合活動,不能把反射弧簡單地還原為感覺和運動元素。他還認為一個反射與它前后的反射是相連的,不能孤立開來理解。他雖沒有指名反對構造心理學在美國的代表鐵欽納,卻以反射弧概念為題,反對構造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并闡明了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功能的主張,為美國機能心理學提供了理論基礎。
1904年,安吉爾出版了《心理學》教科書,更加系統(tǒng)地提出了機能心理學的主張。他認為心理學應研究心理事實和意識事實,意識是有機體適應環(huán)境的工具。他還闡述了意識的功能以及意識是怎樣在人的進化過程中為應付新環(huán)境、解決新問題而發(fā)展起來的。他主張心理學屬于自然科學中的生物科學,心理學的方法應包括內省法和客觀觀察法。他特別強調心理現(xiàn)象應把意義包括在內。他在書中表現(xiàn)的生物學傾向,與構造心理學的生理學傾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906年,安吉爾在美國心理學會上發(fā)表演說,題為《機能心理學的領域》,第二年這篇演說詞刊于《心理學評論》雜志上。他進一步主張意識是適應環(huán)境的功能,并列舉了機能心理學與構造心理學的三點區(qū)別,指出:機能心理學不僅研究意識內容,還研究意識是怎樣進行和為什么進行;機能心理學把心理過程看作是有機體適應環(huán)境以滿足自身生物學需要的過程,因此它具有功利和實用的精神;機能心理學關心心物關系,它既研究與意識過程相伴隨的機體對應,也研究整個心-身功能以及有機體與環(huán)境的整個關系。
1919~1938年,卡爾繼安吉爾之后擔任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在他的領導下,芝加哥機能心理學達到成熟階段??栍?925年出版的《心理學──對心理活動的研究》是機能心理學完成形式的代表著作。卡爾在該書中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心理活動,如記憶、知覺、感情、想象、判斷和意志等。他認為心理活動的功能是獲得、確定、組織和估價有關的經(jīng)驗,以及隨后利用這些經(jīng)驗來指導行為。他認為每種心理活動都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研究:它的適應意義;它對過去經(jīng)驗的依賴;它對有機體未來活動的潛在影響。他強調在感覺刺激和運動反應之間有一種相互作用的連續(xù)過程,并把動機的問題引進機能心理學,用以說明適應行為。
由于機能心理學對心理的研究已從單純主觀方面(心理、意識)擴大到心理的客觀方面(外部行為),因此,這個學派為行為主義心理學開拓了道路。在機能心理學的影響下,個別差異心理學、各種心理測驗、學習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等在美國有了明顯的發(fā)展。
主張
第一,機能心理學對心理操作或心理活動和過程感興趣,而不是對意識的元素分析感興趣。但是即使在心理過程或活動的研究方面,機能心理學對過程和活動的靜態(tài)地、孤立的分析也不感興趣。機能心理學關心意識的整體機能,關心意識在實際生活條件下所發(fā)揮的典型作用。他指出"構造心理學的比較極端而坦直的概念似乎是由放任地沉溺于人們可以稱為'意識狀態(tài)'說而來的。假如你采取孤立的'意識的瞬間'作為你的心理學分析的材料,那么你就很容易專心于確定它的構造以至于有些忘記了它是人工造成的性質。機能主義與徹底而一貫的那種構造主義的最主要爭執(zhí)就是由于這個事實而起,并且牽涉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與其對一個心理過程進行事后的分析,不如把氣力用在實際經(jīng)驗的條件下正在進行著的心理過程上,倒是更為可行,而且值得。" 安吉爾反對意識元素的分析,他認為任何的心理元素實際上都依存于意識的整體及其所屬的主觀和客觀條件,對意識元素的孤立分析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
第二,機能心理學把意識看作為在有機體和環(huán)境之間起調節(jié)作用的,它是關于意識的功用的心理學,而不是意識構造的心理學。安吉爾認為,意識的功用在于幫助有機體達到生存的目的,在于幫助有機體適應環(huán)境。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意識發(fā)揮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有助于有機體的生存,當有機體出于熟悉的環(huán)境中,意識的作用就消失了。在這里,安吉爾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貶低意識的作用,僅僅看到了意識的適應價值,而忽視了意識的認識作用,為以后的行為主義拋棄意識埋下了種子。
第三,機能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包括了一切心理過程,生理基礎及其外部行為,而不是像構造主義那樣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意識元素的分析上。機能心理學既研究普通人的正常心理,也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變態(tài)心理。機能心理學的范圍包括了教育心理學、工業(yè)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一切心理學的應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