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成這兩種習慣的人,隨時都有爆發(fā)力!可惜很多人輕浮不自知,犯了大忌……

一個人平常要養(yǎng)成穩(wěn)重,養(yǎng)成安靜的習慣,這樣才能隨時有爆發(fā)力。
「曾仕強每日箴言」
現(xiàn)在,一提到“自由、奔放”等字眼,很多人感覺非常時尚前衛(wèi),并大加贊揚。
殊不知,它的另一面卻是膚淺、輕佻,不莊重。
再加上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多人做事輕浮,不求穩(wěn)妥,不計后果,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無妄之災。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句名詩: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為什么大家對這句記憶深刻,認為很美?就是因為這完全符合琵琶女的身份,莊重典雅,美得自然。
所以,一個人莊重不輕浮,穩(wěn)妥不急躁,就會讓人喜愛敬重,就容易成事。
最重要的是,它是道的本質(zhì),是一個人積極行道的體現(xiàn)。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接著往下看。
1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道德經(jīng)》中,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為輕根”,重是輕的根本。一個人學會了穩(wěn)重以后,偶爾放松一下、輕松一下,還不至于失態(tài)。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場合、對象、時辰的觀念,愛怎么樣就怎么樣,那他一輩子都會很辛苦。
別人看他很奇怪,他自己也覺得很痛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其實,這不是錯不錯的問題,而是給別人什么觀感的問題。
比如,小孩子到別人家里去,就好像在自己家里面一樣,看到東西就拿,喜歡什么就吃什么,隨便在沙發(fā)椅上面跳……最難過的就是他的父母。
這個時候父母不好意思說他,但又實在覺得很丟臉,弄得主人也很尷尬。
這就是穩(wěn)重跟輕浮,給別人的不同感覺。
平時在家里訓練他穩(wěn)重,偶爾出去輕松一下,到了海邊跳一跳,到了山上大聲叫一叫,這都無所謂。
平時在家里面就非常輕浮,出去叫他怎么控制得了自己呢?
“靜為躁君”,“靜”就是安靜,“躁”就是急躁。
只是說急躁,大家可能很難去想象是哪種狀態(tài),去野外看一看放風箏就好理解了。
如果風箏斷了線,就穩(wěn)不住,不知道會飛到哪里去。在于人,就叫作不安。
急躁的人,是安靜不下來的。心里頭七上八下,眼睛東張西望,滿腦子都在想來想去,手腳無措。
“君”,在這里指的是一股能夠約束的力量。
安靜對于急躁來講,是有控制力量的。急躁控制不了安靜,安靜控制得了急躁。
所以,一個人平常要養(yǎng)成穩(wěn)重,養(yǎng)成安靜的習慣,這樣才能隨時有爆發(fā)力。
這樣的人才叫作可靜可動,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正常人。
2君子不重則不威
《論語》中,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
一個人不自愛,就容易引起他人看不起,因而不可不慎重。
在適當?shù)膱龊?,表現(xiàn)出合理的態(tài)度,便是自愛的一種表現(xiàn)。
應該莊重的時候,如果顯得輕佻、搞笑、好像小丑的模樣,當然就沒有足夠的威嚴,令人不加以敬重。
這時候自作自受,就不應該責怪他人缺乏修養(yǎng)。
曾國藩在其著名的識人之作《冰鑒》中說到:負重高官,鼠行好利。
就是說,一個人走起路來如同背了重物,非常穩(wěn)重,那么此人必定有高官之運。
走路若像老鼠般步子細碎急促,兩眼又左顧右盼且目光閃爍不定者,必是貪財好利之徒,不主貴。
所以,品性不端,就很難有莊重的氣質(zhì)。
這樣的人是不值得被別人所尊敬,也不會厚德載物,進而有大的發(fā)展。
3道重身輕,君子要隨時行道
老子說:道重而身輕,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這里的“輜重”,不是指物質(zhì)方面的,而是指德行,就是道的意思。
重跟輕是相對的,靜跟躁也是相對的。它們是互相比較的,只是程度上有差別,但不是絕對的。
重,是往下沉的東西。我們常常說這個人很穩(wěn)重。
而輕,是浮上去的東西。我們常常說這個人太輕浮了。
這里老子的意思,并不是說重是輕的根本。而是說,你重,才可以應用輕;你輕,就很難去應用重。
比如,一個很重的東西,要把一個很輕的東西吊起來,吊多高都可以。
一個很輕的東西,去吊那個重的東西,怎么可能呢?自己反而被它搞倒了。
重,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很有德、很穩(wěn)重。而輕,是代表一個人失德,我們叫作失態(tài)、失禮。
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出來,中國人跟外國人的不同在哪里。
外國人不管什么情況,愛笑就笑。而中國人則要看場合適不適合笑,就算可以笑,也不能笑得很大聲。
所以我們常常覺得,好像中國人比較保守。實際上不是,我們是比較內(nèi)斂。
再看看現(xiàn)在的中國人,比哪個國家保守呢?反倒是失去了內(nèi)斂的功夫以后,比誰都
糟糕。
比如我們中國人到國外去,人家都是歡迎的,但是人家也都害怕:你是走動的財神爺,但不應該把我們這里搞得一塌糊涂??!
所以,“君子要終日行不離輜重”。
大家可以去看看老子,孔子。他們二老,年紀這么大了,急急忙忙到處奔波干嗎呢?
相信他們二老會不約而同告訴你:我們在自討苦吃。
其實,這兩大圣人都是自討苦吃。但是,自討苦吃下面還有四個字,叫作自得其樂。
一個人如果一遇到苦就覺得苦,那就不要辛苦算了。
光是樂,樂到最后什么都沒有,就是浪費資源、浪費時間,也干擾別人。
人出去就是要行道,要布道,因此不能離開道,不能一出去就吃喝玩樂,忘記了自己是干什么的。
可惜的是,現(xiàn)在太多的人就是這樣。
總之,道重而身輕,我們最好關心自己的行為符不符合莊重的道理,而不是一味索取身體上各種輕浮的快感。
行事浮夸,行為舉止不夠穩(wěn)重謹慎,就會吃盡各種苦頭。
所以,心思沉穩(wěn)之人,行為舉止不會浮躁輕狂;內(nèi)心焦躁輕浮之人,才會行事浮夸,不夠穩(wěn)重謹慎,最終吃盡各種苦頭。
因此,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涵養(yǎng)、穩(wěn)重、舉止高雅端莊的人,就要從修煉內(nèi)心,改變儀態(tài)開始做起,這樣自己的福氣也會越來越多。

本文策劃:賈歐本文內(nèi)容:曾教授著述匯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