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嫉奈难晕膬?nèi)容2(通假字和偏義復(fù)詞)
高考??嫉奈难晕膬?nèi)容2(通假字和偏義復(fù)詞)
?
???? 通假字
? ? ? ?一
《燭之武退秦師》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荊軻刺秦王》
7、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8、使工以藥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燒刃使紅,漬于水中。)
9、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
10、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請辭決矣 (決,通“訣”,訣別。)
1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懾。)
14、故振懾(同上。)
15、設(shè)九賓(賓,通“儐”,儐相,迎賓贊禮的人。)
1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xiàn)”。)
1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18、秦王方還柱走(同上。)
19、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
20、秦武陽奉地圖匣(同上。)
21、軻既取圖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藥囊提軻(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倉促,突然。)
24、卒惶急無以擊軻(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為(同上。)
《鴻門宴》
26、距關(guān)(距,通“拒”,把守。)
27、毋內(nèi)諸侯(內(nèi),通“納”,接納,使進來。)
28、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違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31、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閡。)
32、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 ? ? ? ? ? ? ? ? ? ? ? ? ? ? ??
???? ?二
《詩經(jīng)兩首》
34、匪來貿(mào)絲。(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鳩兮。(于,通“吁”,嘆詞。)
36、猶可說也。(說,通“脫”,解脫。)
37、隰則有泮。(泮,通“畔”,邊、岸。)
38、歲亦莫止。(莫,通“暮”,年末。)
39、彼爾維何。 (爾,通“薾”,花盛開的樣子。)
《離騷》
40、偭規(guī)矩而改錯。(錯,通“措”,舉措、措施)
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憂愁)
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圓”)
43、延佇乎吾將反。(反,通“返”)
44、進不入以離尤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通“罹”,遭受;章,通“彰”)
《孔雀東南飛》
45、終老不復(fù)取(取,通“娶”,迎接女子過門成親。)
46、箱簾六七十(簾,通“奩”,梳妝匣子。)
47、雖與府吏要(要,“邀”,約。)
48、蒲葦紉如絲(紉,通“韌”,柔軟而結(jié)實。)
49、摧藏馬悲哀(藏,通“臟”,臟腑。)
50、府吏見丁寧(丁寧,通“叮嚀”。)
《蘭亭集序》
51、悟言一室之內(nèi)(悟,通“晤”,面對面)
52、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趣,通“趨”,?。?/span>
53、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像,如同)
《赤壁賦》
54、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
55、山川相繆(“繆”,通“繚”,環(huán)繞)
56、舉酒屬客 (“屬”,通“囑”,勸人飲酒)
57、舉匏樽以相屬(“屬”,通“囑”,勸人飲酒)
58、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有的版本為“擊空明兮溯流光”)
59、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通“繚”,連結(jié),盤繞)
60、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有的版本為“舉匏樽以相屬”)
61、杯盤狼籍 (“籍”通“藉”)(有的版本為“杯盤狼藉”)
《游褒禪山記》
62、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稱。)
? ? ? 三
《琵琶行》
63、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篦,通“鎞”,釵子。)
64、曲終收撥當心畫(畫,通“劃”用撥子撥。)
《寡人之于國也》
65、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66、直不百步耳。(直,通“只”)
6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花白)
68、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勸學》
69、雖有槁暴 (有,通“又”,再。暴,通“曝”,曬。)
70、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才智。)
71、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72、輮以為輪 (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彎曲。)
《過秦論》
73、合從締交(從,通“縱”。合從,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7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頓,失敗。)
75、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呵問。)
76、始皇既沒(沒,通“歿”,死。)
77、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興起。)
78、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師說》
79、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傳授)
80、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 ? ? 四
《念奴嬌-赤壁懷古》
81、一尊還酹江月。(尊,通“樽”)
《廉頗藺相如列傳》
82、肉袒伏斧質(zhì)。(質(zhì),通“锧”,鐵砧板)
83、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通“否”)
84、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
85、拜送書于庭 (庭,通“廷”)
86、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87、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88、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繆,通“穆”)
89、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嗎)
《蘇武傳》
90、女為人臣子 (女,通“汝”,第二人稱代詞,你)
91、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92、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93、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4、法令亡常 (亡,通“無”)//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
95、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衿,同“襟”。 “決”通“訣”)
9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jīng) )
97、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98、請畢今日之驩。(驩,通“歡”,歡樂)
《張衡傳》
99、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員,通“圓”)
100、傍行八道 (傍,通“旁”)
101、一時收禽 (禽,通“擒”,捕捉)
? ? ? ? ?五
《歸去來兮辭》
10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為什么)
103、乃瞻衡宇,載欣載奔(衡,通“橫”,與“縱”相對)
104、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景,通“影”,日光)
《滕王閣序》
105、儼驂騑于上路(儼,通“嚴”,整齊,使……整齊)
106、云銷雨霽 (銷,通“消”,消失)
107、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機,通“幾”,預(yù)兆)
《逍遙游》
108、北冥有魚 (冥,通“溟”,海)
109、而征一國 (而,通“能”, 能耐,能力,才能)
110、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111、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區(qū)別) //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112、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113、湯之問棘也是已(已,通“矣”)
《陳情表》
114、夙遭閔兇 (閔,通“憫”,憂患,痛心的事,多指疾病死喪)
115、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116、常在床蓐(蓐,通“褥”,褥子,墊子)
117、四十有四(有,通“又”)
?
??????? 偏義復(fù)詞
偏義復(fù)詞是指兩個意義相關(guān)(相近)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詞使用,在特定語境中,實際只取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只起到陪襯作用。
《孔雀東南飛》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公姥:偏義復(fù)詞,偏在:姥,公無意,只起到陪襯作用。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作息:偏義復(fù)詞,偏在:作,息無意,只起到陪襯作用。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義復(fù)詞,偏在:兄,父無意,只起到陪襯作用。
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偏義復(fù)詞,偏在:母,父無意,只起到陪襯作用。弟兄:偏義復(fù)詞,偏在:兄,弟無意,只起到陪襯作用。
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女子:偏義復(fù)詞,偏在:女,子無意,只起到陪襯作用。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進退:偏義復(fù)詞,偏在:進,退無意,只起到陪襯作用。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牛馬:偏義復(fù)詞,偏在:馬,牛只起陪襯作用。
《鴻門宴》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偏義在“入”,“出”是襯字)
孰與君少長(少長:偏義在“長”,“少”是襯字。誰的年紀大)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車騎:“車”指戰(zhàn)車,“騎”指騎兵,這里指隨從人員。這里偏義在“騎”,“車”是襯字)
《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國家:偏義在“國”,“家”是襯字)
《琵琶行》
去來江口守空船(去來:偏義在“去”,“來”是襯字)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ㄏ锬埃浩x在“巷”,“陌”是襯字)
《<指南錄>后序》
死生,晝夜事也(死生:偏義在“死”,“生”是襯字)
奉使往來,無留北者(往來:偏義在“往”,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軍的使者南來;“來”是襯字)
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虛實:偏義在“實”,實情;“虛”是襯字)
但欲求死,不復(fù)顧利害(利害:偏義在“害”,“利”是襯字)
《出師表》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偏義在“亡”,滅亡;“存”是襯字)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義在“崩”,“殂”是襯字)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異同:偏義在“異”,不同;“同”是襯字)
《岳陽樓記》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寵辱:偏義在“辱”,“寵”是襯字。)
《扁鵲見蔡桓公》
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肌膚:“肌”指肌肉,“膚”指皮膚。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時就已指出他的病已在“腠理”,即皮膚和肌肉之間,而這一句是說他的病情加重,逐漸向身體內(nèi)部深入,故“肌膚”應(yīng)偏指“肌”,“膚”是襯字)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體膚:偏義在“體”,“膚”是襯字)
《鄒忌諷齊王納諫》
能謗譏于市朝(市朝:偏義在“市”,“朝”是襯字)
其實偏義復(fù)詞在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有很多常見的例子:
1.窗戶:偏在窗,戶是陪襯無意義。
2.國家:偏在國,家是陪襯無意義
3.動靜:偏在動,靜是陪襯無意義。
4.厲害:偏在害,厲是陪襯無意義。
5.好歹:偏在歹,好是陪襯無意義。
6.兄弟:偏在兄,弟是陪襯無意義。
7.人物:偏在人,物是陪襯無意義。
8.舍得:偏在舍,得是陪襯無意義。
9.忘記:偏在忘,記是陪襯無意義。
10.沒有:偏在沒,有是陪襯無意義。
為什么會出現(xiàn)偏義復(fù)詞?
一是漢語韻律的需要,說白了就是為了句子的整齊完整,或韻律協(xié)調(diào),也就是湊字,這作為陪襯的字,有時以輕聲的面目出現(xiàn)。
二是漢語自身詞匯補償機制的體現(xiàn)。比如窗戶,戶是一個不自由語素,在現(xiàn)代漢語中無法單獨作為詞匯出現(xiàn)。于是就造了一個門來替代它,而窗并沒有相應(yīng)的詞來替代,即使有“牖”的說法,也沒用。
三這是漢民族陰陽相對偶數(shù)思維的體現(xiàn),偏義復(fù)詞能使表達更委婉含蓄,避免絕對和直接。
?
高考??嫉奈难晕膬?nèi)容的整理很慢,而且網(wǎng)上有很多相似的文檔,現(xiàn)在把暫定的目錄放在下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在網(wǎng)上搜索一下
高考常考的文言文內(nèi)容目錄:
1(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2(通假字和偏義復(fù)詞)
3(古今異義詞)
4(常見文言文固定句式)
?
《高考??嫉奈难晕膬?nèi)容1》部分錯別字改正:
“知、主、掌、典、司”等,這些詞可靈活翻譯為“執(zhí)掌、主持,負責,主管”的意思。
以——6.連詞,相當于“而”,表示各種關(guān)系。 有好事者船以入(有好事的人用船運入)
以——8.通假,同“已”,已經(jīng),作副詞用;止,作動詞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