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座的怪同學》:戀愛中的“假裝”與“不可替代”

從文學角度上看,《鄰座的怪同學》無疑是動漫文學中的佼佼者。還記得最初被吸引來看這部番是因為一個叫作“素質(zhì)夫妻的日常”的剪輯視頻,當時覺得有意思就看完了。即使是作為半路出家的二次元人,我也算是看過大量的戀愛番;然而作為一個寫文學評論的人,我并不認為真正對“戀愛”有深刻思考的番劇有很多。不過,《鄰座的怪同學》是其中之一。
在我看來,《鄰座的怪同學》所描繪的春與雫的戀愛故事,反映出了一場完美的戀愛中的兩個不可缺少的要素:“不假裝”與“不可替代”。

一、不擅長“假裝”的水谷雫同學——戀愛中的“不假裝”
在這場戀愛悲喜劇中,水谷雫是一個不擅長“假裝”的人,這其實是一種率直本真的性格。一場純粹的戀愛,“不假裝”是必要條件,換言之率直本真在戀愛中其實是十分可貴的。那么,我所謂的“假裝”到底做何解呢?既然我給“假裝”加上了引號,那就意味著我所謂的“假裝”不是傳統(tǒng)上含義。要明白什么是“假裝”,就不得不提一位美國酷兒理論家朱迪斯·巴特勒的那句驚世駭俗的話:
Since I was sixteen,being a lesbian is what I've been.
譯文:從16歲開始,我一直在做百合。
這是一句非常拗口的英文,然而卻是作為酷兒理論家的巴特勒最著名的話。因為譯文中的“做”在原文中并不是我們理解的“do”,也不是“be”,而是“being”。換句話說,巴特勒在“做”(do)與“是”(be)中發(fā)現(xiàn)了新的道路——being。在這里,我姑且先不給出“being”于此處的準確翻譯,且聽我娓娓道來,大家心中自有定論:
(一)傳統(tǒng)觀點:“是”——be
一個性質(zhì)判斷,通??梢员硎緸椤?strong>A是B”的形式。在這里,“是”是本體A與本體B之間的性質(zhì)判斷的“聯(lián)項”。所謂本體,是指一事物的簡單存在,例如“面包”“B站”“愉快”之類的名詞,就是簡單存在著的本體,在哲學與媒介上與“做”某事、“完成”某事之類的實義動詞行為是相對的,強調(diào)對事物的“認知”。
(二)傳統(tǒng)觀點:“做”——do
同樣,這一類語句可以表示為“A做B”。在這里,“做”是本體A與本體B所形成的主謂關系的“實義動詞”(英語有學過的),例如“吉田春喜歡水谷雫”里面的“喜歡”,就可以表示為“do”(英語里其實經(jīng)常把這些有別于系動詞、感官動詞的實義動詞統(tǒng)稱為“do”),強調(diào)對事物的“展現(xiàn)”(行為)。
(三)巴特勒觀點:“是”中有“做”,即“假裝”——being
傳統(tǒng)觀點認為“是”與“做”是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然而巴特勒卻認為“是”中蘊含了“做”,即本體在之所以“是”本體的同時,其內(nèi)部必然存在著“假裝”。本體為了維持自己始終“是”另一本體的形象,或言維護其區(qū)別于其他“不是”該另一本體的事物的獨一無二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須要本體將另一本體“假裝”著“做”出來。舉個例子:假設人們都說“你是道長”,你也誠然是道長,那么你在別人面前或多或少都會故意“展現(xiàn)”出一些道長該有的形象,來讓你顯得像道長,例如品茗、練劍、誦經(jīng)、打坐,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可避免是存在一絲刻意的,你甚至希望在做這些事情時被那些稱你為“道長”的人看見,然后說:道長不愧“是”道長。
回到戀愛問題上來,青年男女在戀愛時無可避免也存在著這種“假裝”:顯然,你們“是”戀人,但在一起做很多事情時或多或少有這一類想法:“戀人這個時候應該這樣做吧”“戀人做這種事情沒關系吧”“這樣做才算是戀人吧”……即有一些你與戀人做起來很“戀人”的事其實是在你心中預謀、揣測、猶豫過的,即“為了”戀人而戀人,是刻意、不自然地假裝出來的。例如狗糧番《小桃小栗Love Love 物語》里的小栗學姐,她喜歡在早上“偶遇”小桃然后說“真巧啊”,然而這都是她躲在電線桿后悄悄等的結果,這樣的偶遇是“假裝”出來的。

(四)不擅長“假裝”的水谷雫同學
小桃小栗都甜到掉牙了,但在這一層面上,水谷雫是真得連“裝”都不“裝”一下。
第一,正如彈幕說《鄰座的怪同學》是學霸與學神的故事,水谷雫是一個為了學習可以主動和春分手的狠人。她從小到大心中無時無刻沒有“學習”的位置,在戀愛后也一度害怕春影響自己學習。作為一個理性的優(yōu)等生,她并沒有被戀愛沖昏頭腦,不因為春吃“學習”與山口賢二的醋而討好、補償春,而是臭罵春一頓,讓他不要打擾她上補習班,且不擔心和賢二坐在一起。即使是讓賢二最好離自己遠點,也并不是出于遷就春的想法,而是擔心春走極端揍了賢二。
第二,面對春的攻勢,水谷雫也會主動投降、認輸,接受春帶給自己的從小缺少的東西,主動告白,然后帶回家,見家長。

第三,在第9話《0與1》里,水谷雫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有意識地去在這段戀愛中“假裝”的,但是敗得一塌糊涂。山口賢二傳授水谷雫戀愛攻略并吐槽:“為啥不是0就是1啊?!”而水谷雫心里的回答是:“因為把時間花在模糊不清的事上,純屬徒勞啊。”顯然是一點“假裝”的樣兒都沒學到。
以上的三點,說明水谷雫顯然不是“假裝”的料,然而這一切都與她率直本真的性格有關,不虛偽,不壓抑,善于肯定自我,有主見,無法被戀愛沖昏頭腦。竊以為戀人需要這種精神。

二、害怕被替代的吉田春同學——戀愛中的“不可替代”
(一)戀愛的必要條件:不可替代性
水谷雫的“不假裝”體現(xiàn)了率直本真。率直本真意味著不粉飾、不做作、不奉承,認為他人做得好就一定表達贊揚,對別人不滿也一定會表達出來,直來直去,快人快語。然而,這種率直本真也意味著不會“迂回”,有些話必須要說出來,有些事必須要做出來,但可能不是現(xiàn)在或不能當眾、當面說出來,并且要選擇更柔和的用詞、語氣和行為?!坝鼗亍斌w現(xiàn)的是一種理性的以人為本,即在與他人對話交流時不能專顧自己個人的想法、感受,而必須尊重他人的尊嚴、期望、想法、感受,有選擇地說話行事。在這一點上,不會“假裝”的率直本真的水谷雫顯然不夠“迂回”:第一,明明有時間及時回應春,她卻選擇再做一套練習題;第二,當春圍著她轉(zhuǎn),打擾她學習,影響她上補習班時,她當眾罵春一頓,并總是讓他保持大約兩米的距離;第三,她自己當然覺得和賢二走得近沒關系,可春卻會吃醋啊,但率直本真的不擅長“假裝”的水谷雫還是這么干了。然而,春非但沒有氣餒,反而加大力度圍著水谷雫轉(zhuǎn),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犬系男友”。在這里,有這全番爭議最大的一點,有人認為春讓賢二離水谷雫遠點是占有欲過強,有人認為這反而是春愛水谷雫的體現(xiàn)。但竊以為說占有欲對春是強加罪名,說愛的體現(xiàn)其實也有待揚棄,歸根結底,還是“不可替代性”在發(fā)生作用。
率直本真的水谷雫的“不假裝”所造成的“不迂回”,是全劇喜劇、悲劇的始作俑者。水谷雫對春的憤怒、厭煩、冷落讓春覺得要想讓水谷雫不憤怒、不耐煩、不冷落自己,必須建立自己在水谷雫心中的不可替代性,即讓水谷雫覺得失去自己就再也找不回來了。然而在這一不可替代性的建立過程中,春也表現(xiàn)得十分“不迂回”,他選擇的方式不是傳統(tǒng)的到水族館、電影院約會,或是和女主在一些重大重要事件結下牢不可破的交情,而是像“忠犬”一樣整天圍著水谷雫轉(zhuǎn),求她不要和賢二待在一起,不要上補習班,要和自己每天在一起。誠然,“不可替代性”在戀愛中是一個必要條件,春的選擇是對的,要想長存這份戀愛,不可不建立“不可替代性”,否則他可能只是水谷雫的萬千“替代品”中的其中之一,他隨時可能被玩夠了的水谷雫拋棄,最終被“學習”替代,甚至是山口賢二。當然,這只是春的錯覺,錯在他離水谷雫過近,沒有把握好距離感,反而激怒了水谷雫,而水谷雫被激怒后的行為與表現(xiàn),在春眼里誠然是顯得水谷雫并不重視他,于是春就更加變本加厲地建立“不可替代性”了,更加圍著水谷雫轉(zhuǎn)了。

(二)戀愛的必要條件:距離感
“不可替代性”要想建立,以及“不可替代性”建立后要想維持,必須要有戀愛的另一必要條件作護法,即“距離感”。不會“迂回”,所以春沒有把握好“距離感”,即使他的初衷是為了建立“不可替代性”,卻反而不利于“不可替代性”的建立。大概是10年代初的時候,我們還會說這樣一句話:“很遺憾,我們的關系就像兩條平行線,無限接近,永不相交?!笨墒呛髞磉@句話發(fā)生變化,變成了:“很遺憾,我們的關系就像兩條相交線,相交之后,漸行漸遠?!边@是在說,保持一定的距離感,反而可以防止距離感擴大。
在第7話《兩人的距離》中,春直言:“只要能和雫你在一起就夠了。”結果還是說一套做一套,一不小心又湊得太近,甚至還吵起來說:“白癡嘛你!哪里會有那種男人啊!”當水谷雫將松楊祭的門票轉(zhuǎn)交給春時,他甚至趁著水谷雫大意舔了水谷雫的手。
首先,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隱私、想法,都要有自己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個人必須是從心所欲,不受他人牽絆的,可以在這個“空間”里自主安排自己的時間,儲存自己的隱私,順從自己的心意。他人不能輕易侵犯這個“空間”,因為這個“空間”再哲學層面上表現(xiàn)為原始欲望的自主,不容他人壓抑,否則就會痛苦;在法理層面表現(xiàn)為人格獨立,不容他人剝奪,否則就是不自由。有一說一,春的一些行為,水谷雫不報警是真得不錯了。
其次,距離感體現(xiàn)的是互相尊重,失去距離感易給人自私、不顧他人感受到感覺。例如夏目同學說男生是“只顧自己開心”“最討厭男生了”,就是因為那幾個男生沒有保持好與夏目的距離感,一見到夏目就擁上來,搞得夏目得躲著他們走。在第7話《兩人的距離》中甚至還說:“沒有什么事情比被不喜歡的男人摸到更令人厭惡呢?!?/p>
第三,保持距離感可以保持神秘感,而神秘感讓可以保持新奇感。距離感讓人存在未知的東西,這些未知的短袖又會引發(fā)我們的想象。想象往往與客觀實際存在偏差,或許過于美化,或許過于貶低。例如談到距離感就必須提到都《測不準的阿波連同學》,由于阿波連個子小、說話聲音小,來堂同學對她的行為、性格、人設展開了無數(shù)次的的揣摩,越來越想要了解彼此,該番劇運用了大量的獨白來表現(xiàn)來堂同學的心理活動,結果又揣摩對了幾次呢?(感覺只有一次)本番劇中,面對春毫無底線地逼近,水谷雫強行保持兩米的距離感。這距離感非但沒有趕走春,反而讓他對水谷雫更加好奇,更加希望了解她。當然,這其實也是雙向的,保持距離感也可以保持戀人對你的神秘感、新奇感。相反,戀人若是過早的靠太近,反而不利于結婚的目的。靠太近意味著了解,了解意味著對想象的審視。戀愛中我們對戀人的想象往往是美好的,這是因為戀人在我們面前一定會有所防備矜持,力圖給我們留下好印象,或者說,并非是戀人日常生活時的真實狀態(tài)。此時我們其實很容易誤以為這種被“假裝”出來的形象是戀人的日常形象,然后你就會覺得:“世界上為何有如此完美之人,”于是就愛上她了,結果等到真正生活在一起,一起考慮柴米油鹽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戀人的形象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一方面不能因為想象與現(xiàn)實的錯位就不愛戀人了,無論你我誰都希望在他人面前建立好的形象,即使是“假裝”,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真得愛戀人,就應該包容、尊重戀人;一方面,不能過早得靠太近,想象性關系需要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戀愛的發(fā)展離不開彼此的想象,這有利于戀人間建立更為嚴密的不可替代性,過早地靠太近只會打破這種想象,或者說,把不可替代性扼殺在萌芽階段。
因此我認為,距離感也是戀愛的必要條件,和不可替代性不可缺少。而春正是只看到了不可替代性,沒有看到距離感,才賣了那么多胃藥。
三、心照不宣,身影并排
在這里,還不得不提及一部有關距離感的番劇,即最近很火的山本崇一朗的《就算這樣,“步”還是靠過來了》。其中的ed有一句話我非常有感觸:
“兩個人一起回家的理由,心照不宣,身影并排?!?/strong>
我認為戀愛雙方的所保持的良好關系,正是應該“心照不宣,身影并排”。

(一)心照不宣
不可替代性應該是心照不宣的。春在建立他的不可替代性,可是這里就有怕一個問題:春為什么要覺得自己會被替代?竊以為是他對自己在水谷雫心中的地位不夠自信。
不可替代性不是占有欲,而是害怕自己變得不重要,被戀人拋棄。占有欲對于不可替代性有一個非常本質(zhì)的區(qū)別,即“物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物化”,在哲學上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情感被商品、貨幣、資本所取代。換句話說,占有欲是不以“人”為本的,而是由一個外在的“物”來維持著的。例如《玩偶之家》里的海爾茂,他對于娜拉就是一種大男子主義的金錢愛情。而正如上文所說,不可替代性離不開距離感,而距離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即使和占有欲表現(xiàn)相似,但在本質(zhì)上與占有欲是完全不同的。而之所以表現(xiàn)相似,也并不是由不可替代性本身的特性決定的,而是個人在迫切要求建立不可替代性時,不可避免存在的一些功利性心理。個人總是想要快速建立不可替代性,因此難以靜下心來理性思考,做出了一些迷惑行為。不過這顯然是欲速則不達的。這樣的功利性心理其實就是一種不自信,對自己行為是否讓戀人滿意的不自信,對自己的示愛是否有被戀人接收到的不自信……但這里其實有這樣一個邏輯:
我的行為與示愛得到了戀人的回應,可以推出我在戀人心中有不可替代性;但我的行為與示愛沒有得到戀人的回應,卻是推不出我在戀人心中沒有不可替代性。這是充分不必要推理關系。或許只是戀人太羞澀甚至是傲嬌,沒有“及時”回應,其實心里早就小鹿亂撞了呢。
這時必須再補充一句,這種“被替代心理”的產(chǎn)生完全是情有可原的。之所以害怕被替代,還不是因為在乎你嘛!例如新番《繼母的拖油瓶是我的前女友》里有這樣一個橋段:結女看到繼弟兼前男友水斗和一個黑發(fā)戴眼鏡的女孩一起吃飯,瞬間吃醋了,她說了這樣一句話:“這不就是我以前的翻版嗎?”看到家里多了雙樂福鞋后,想起自己和水斗交往了半年才被允許進家門,對水斗讓只交往了一個月的女友進家門這件事很生氣。(其實是南曉月的百合惡作?。┰谶@里,結女就是一種害怕被替代的心理。你能說是占有欲嗎?我想并沒有那么險惡。結女在這里是出于情感吃醋,不是“物化”。
(PS:這里我對“占有欲”的論述可能有些顛覆傳統(tǒng)。但我認為單單用“占有欲”一個詞是不能對所有這樣的關系一概而論的,而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我引入“不可替代性”的概念,希望為大家打開一扇大門,具體、準確地看待不同的戀愛關系。)

因此,很多時候不可替代性其實是心照不宣的。我不說,但是你知道一旦你離開我,我就會傷心,所以你不離不棄;你不說,或許是因為羞澀、傲嬌,但那是沒有必要說,因為你知道我的心意?;蛘哒f,愛是用行為展現(xiàn)出來的,不一定訴諸言語,不一定要把“親愛的,我愛你”說出來。例如《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里面的塔野與花城,沒有轟轟烈烈的告白,但當同學問他們是否在交往時,不必掩飾辯解,只要手牽手羞澀地低下頭就好了。

(二)身影并排
春與水谷雫最后還是走到了一起,大約兩米的距離,身影并排。
兩個人談戀愛,一定要把握好距離感,“身影并排”是最理想的距離。既然要來戀愛,不保持一定的距離感怎么行呢?既要給戀人空間,又要能在可控的距離范圍內(nèi)與戀人能相互得到照應。這一點春做得一點不好,如果他能對自己更自信點,那也無所謂距離感,或者說如果他堅信水谷雫始終愛他,那“又豈在朝朝暮暮”呢?
在本番劇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詞,也就是“大約兩米的距離”。如果你不知道到底該和戀人保持多少距離的話,可以參考水谷雫的這個做法。小于兩米,未免太親昵,太粘人,失了自主性、獨立性;大于兩米又不能時刻接收到戀人的意思表示,耽誤溝通,造成誤會。因此大約兩米距離的“身影并排”,大家何嘗不可取呢?試想一下夕陽下肩并肩并排行走的水谷雫和吉田春。從文學性的角度理解,其實類似于海明威的冰山原則,即使他們不“假裝”一些戀人間的事情,即使他們一言不發(fā),也不會顯得他們不恩愛;因為作為戀人走在一起本身就是很恩愛的。
此外,所謂“身影并排”,說的是“身影”并排,為什么是“身影”,因為我們向著同一個太陽的方向前進,相互尊重,相互扶持,不粉飾、不違心,不刻意、不奉承,這樣的戀愛才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戀愛,才是雙向奔赴的戀愛。如果一段戀愛關系,是需要一方對另一方刻意討好、故意遷就的話,我不認為這是純粹的“戀愛”。因為對于自己太壓抑內(nèi)心,一旦壓抑爆發(fā),這段戀愛自然不攻自破;對于自己的戀人,容易養(yǎng)成驕縱性格,把你的善與愛當成了理所應當。戀人之間應該是想要對方“好”的關系,而不是帶著功利性目的的“討好”的關系;戀人之間應該是“相互”坦蕩,自己戀人有困難,要幫忙一起承擔,但不是獨自攬下一切責任;自己有了困難,也應該坦誠地與戀人傾訴,和戀人一起想辦法解決困難,但不是完全依賴于戀人。


救救道長吧:




不愧“是”素質(zhì)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