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圣張仲景經典祛濕方,4味藥,健脾祛濕,從源頭做起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重已成為影響當代人健康的難題之一,今天劉醫(yī)生就來跟大家分享一個萬能祛濕經典方,幫助大家解決濕氣重的問題。

醫(yī)圣張仲景對濕氣的研究很透徹,他發(fā)明了祛濕名方—苓桂術甘湯,組成只有四味藥: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張仲景認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所以祛濕的關鍵在于健脾化濕。方中茯苓滲濕利水以達健脾之效,消除已經積聚在體內的濕氣;桂枝有溫煦作用,能夠溫化脾胃的水濕之邪,讓濕邪通過蒸發(fā)排出體外;白術既可以輔助茯苓補氣健脾,又可以輔助桂枝燥濕利尿;炙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全方搭配在一起,溫而不燥、攻補兼施,健脾祛濕效果十分顯著。

既然祛濕效果這么好,那這個方子適宜哪些人群呢?
一是“心下逆滿”,心下指的就是脾胃的位置,逆滿就是脾胃的水濕太多了,有脹滿和上沖的感覺,常常表現(xiàn)為喝點水就想打嗝或者嘔吐等。

二是“氣上沖胸”,意思就是心下逆滿的情況進一步加重了,水濕到了胸部這個位置就會受到阻擋,對胸膈有頂撞沖擊之勢,會出現(xiàn)心悸、胸悶等不舒服的感覺。

三是“起則頭眩”,坐位起立,或者蹲著站起來就會有頭暈目眩個感覺,那就是濕氣太重了,上沖于頭目,影響血液循環(huán)就會導致腦部缺血而頭暈,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因為純血虛導致的,還是需要鑒別。

四是“身為陣陣搖”,就是走路的時候總是不自覺的身體搖晃,就像是小舟在水面上搖晃一樣,同樣,這也是因為體內的水濕太盛,肌肉失去濡養(yǎng)所導致的。另外,濕氣重的人一伸出舌頭會發(fā)現(xiàn)舌頭是又胖又大、還有齒痕。
苓桂術甘湯的作用大家應該都了解了,如果你也受到濕氣重的困擾,可以在評論區(qū)留言,我都會一一解答。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了,大家學會了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