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析」要怎么提升(1)——「資料分析」的本質

全文字數|1.5千
閱讀時間|6分鐘
圖片來源|網絡
1.「資料分析」的本質是什么?
2.「資料分析」與行測時間規(guī)劃
3.做「資料分析」時要克服的核心難點

一、「資料分析」的本質是什么?
高情商:
一是通過大量的文字和數據,測試考生的計算能力;
二是通過時間少和計算量大的矛盾評判考生的抗壓能力;
三是盡可能人為創(chuàng)造一個緊張的環(huán)境,考驗考生的心理狀態(tài)。
低情商:
就問你這題目你煩不煩?你做不做吧?你不做有的是考生想做呢!

大家一直在做「資料分析」,有沒有想過此類題目的本質是什么呢?
——回答是不是「沒有」?確實,認真想過該板塊的小伙伴并不多,因為「資料分析」看上去實在是太普通了。
在大家的印象里,該板塊≈「找數據來計算」,無非就是找數據、計算的過程麻煩點。
——其實,這個「麻煩點」才是「資料分析」板塊的本質。說白了,「資料分析」就是用來測試考生能否在壓力下順利做完行測的。
剛接觸行測的小伙伴,往往對「資料分析」很不適應,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不完」。
從小學到大學畢業(yè)的考試,都是以「正常時間內能做完」為前提設置的,但行測不是。
在行測考試中,大家需要在120分鐘做完大概130題,而其中「資料分析」板塊位于最后,題量最多,閱讀難度也最大(文字量大、數據多)。
也就是說,大家必須做題要盡量快,才能在最后留出充裕的空間給「資料分析」這個大頭。
——但「資料分析」本身又是需要花時間去讀題、找數據、計算復雜過程的,消耗時間較多,這種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出題者有意設計的。
也就是說,行測考試的主要矛盾之一,是考生時間緊張和「資料分析」題量大、理解難、耗時多的矛盾。如果時間不夠多,只能「蒙選項」了。
解決這個矛盾的過程,就是行測考試拿高分的過程。

二、「資料分析」與行測時間規(guī)劃
只要稍一分析就可發(fā)現(xiàn):
如果沒有時間限制,「資料分析」的難度為0。
絕大部分「資料分析」題,其計算過程小學高年級即可應對。只要不限時間或時間非常寬裕,隨便找個學習成績好的小朋友就能把正確率做到95%以上,甚至100%,這在公考中是獨一無二的!
對于「常識判斷」「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系」「判斷推理」板塊,考生往往是「會就基本做對,不會就做不對」,哪怕給一整天時間,該做不對的還是做不對,只有「資料分析」十分獨特。
也就是說,行測其實可以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埂秆浴埂笖怠埂概小?個板塊。
特點:會就對,不會就錯。
第二部分:「資料分析」板塊:
特點:時間充裕就對,不充裕就錯。
因此我們在做行測時間規(guī)劃時,有一個核心主旨,即:
做完第一部分4個板塊后,要給「資料分析」留出足夠充裕的時間。
因此,行測想要考高分,一定要做到兩點:
一是完成4個板塊后留給「資料分析」的時間要盡可能多;
二是「資料分析」的解題效率要盡可能高。
當「資料分析」的解析效率能夠滿足做完第一部分余下的時間后,就可以視為「行測做題時間規(guī)劃」成功。
關于「資料分析」的解題效率,每個小伙伴是不同的。西瓜個人建議以「4分鐘5題(即1個大材料)」為最終標準,盡量往這方面努力,如果實在做不到也要達到「5~6分鐘5道題」的水平,再慢就不合適了。

三、做「資料分析」時要克服的核心難點
可能大家都沒意識到,做「資料分析」時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心態(tài)。
絕大多數考生在做這個板塊時都會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厭惡感,這很正常,因為它符合人類的心理。
對于行測其他板塊來說,備考過程是有收獲的感覺的。
比如「常識判斷」新學到的知識點;
比如「言語理解與表達」新學到的成語使用語境;
比如「數量關系」「判斷推理」新學到的通用解析技巧……
只有「資料分析」板塊,你讀的時候感覺「字多、數多」很煩躁,解的時候感覺找到數據很麻煩,解出來之后也沒啥成就感!
做對了——小學生都能解出來,做對很正常;
做錯了——小學生都會做我卻不會!挫敗感很強。
關鍵是大家平時備考時可能沒那么注意「資料分析」對時間要求如此之高,所以可能不會嚴格要求自己「必須在5~6分鐘做完一篇材料的5道題」。
等到了考場上,在真實的時間壓力下,那種煩躁感和挫敗感會快速放大,對考生的心理壓迫更強。
因此,大家在備考「資料分析」后,最重要、最優(yōu)先要做的,是認識到「資料分析」對時間要求極為嚴格,因此在備考階段就要通過各種方法克服這一核心困難。
——備考未雨綢繆,方能考場上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