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體藝術:人與宗教的抗爭,與人性的解放
西方的藝術發(fā)展的本質是基于對宗教的思考以及對人性的認知。隨著人的欲望逐漸放開,音樂與藝術也跟著得到了發(fā)展。
中世紀人文藝術被禁欲主義所束縛,到吟游詩人率先抗爭,表達男性的欲望。文藝復興時期復調音樂傳遞了人人平等;達芬奇,莎士比亞等一眾偉大的人文藝術家為女性發(fā)聲。音樂與藝術的成就正是來自人們對宗教于人性的抗爭和反思。
基督新教的創(chuàng)立者,馬丁路德(1483-1546),對人文藝術的發(fā)展作出了莫大的貢獻。
▲馬丁路德的畫像
他是宗教改革運動的發(fā)起人,他將《圣經》翻譯成德文,使世人可以直接閱讀圣經,由此反抗教皇對圣經的曲解。
從1519起,馬丁路德陸續(xù)發(fā)表了《論基督徒的自由》等一系列的文章,并且明確提出了“不必對神父言聽計從,只要發(fā)自內心的相信耶穌,便可以得到救贖”這一觀點。
反對教皇的同時,他對人文主義學術持積極肯定態(tài)度,要求在進行《圣經》教育之外,對大眾普及音樂等古典學科的知識。音樂與藝術徹底不被宗教所禁錮。
就這樣,在文藝復興運動對人性的宣揚與自然的贊美的基礎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徹底奠定了新時代的思想。
德國畫家克拉納赫(1472-1553),是宗教改革的擁護者,也是馬丁路德的好友。他的作品《黃金時代》便是為反抗禁欲主義所做。
▲《黃金時代》
畫中赤裸身體的男女成雙成對的形式出現(xiàn),在墻內無憂無慮的嬉戲游玩。圖中的人同動物一起,在花園里愜意的玩耍,而墻外卻是莊嚴的城堡與山脈,墻內的景象儼然就像是伊甸園一般,與世隔絕。
古板宗教思想里,只有神明才擁有裸體的權利,而畫中的人們同野獸一般,無拘無束的展現(xiàn)著自己的天性。克拉納赫用這種方法,傳達了他對禁欲主義的反抗,以及對解放天性的愿景。
▲1518年,《側臥的源泉仙女》
在音樂上,馬丁路德本人對宗教音樂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過于復雜的復調與晦澀的拉丁文無法推送給大眾,只適合專業(yè)的唱詩班。所有人都有贊美上帝的權利,同樣所有人都有唱贊美詩的權利。
抱著這樣的目的,馬丁路德與他的另外一位朋友瓦爾特,一起編制了一整套詞曲。他們將拉丁文轉換成方言,曲調則大多沿用了舊教贊美詩與世俗音樂,并講繁瑣的復調改成了四部和聲。
就這樣,眾贊歌誕生了。
馬丁路德的思想影響了后人對宗教的認知。然而,有擁護者便會有反對者。人文藝術史上最厚重的一筆——巴洛克藝術,事實上就是被反宗教改革運動所利用。
下周同一時間,我將會繼續(xù)為大家介紹巴洛克的音樂與藝術文化。
想要了解更多相關知識,可以報名參加『沙漏的音樂課』的音樂與藝術的連接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