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音樂筆記】『樂理』四度疊置
注明:轉自 知乎 “哎呀君”
爵士和聲對于現(xiàn)代音樂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學習爵士和聲,我們可以獲取更多不同的聲音,開拓我們的思維,幫助我們尋找到更深層的音樂理念。
在爵士樂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音樂家們持續(xù)不斷地探索,得到一些技巧。這些技巧種類繁多,每一種都值得我們悉心探究。
在上世紀60年代,以McCoy Tyner為首的一批爵士鋼琴手開始在音樂中使用“四度疊置(Quatral Voicings)”的概念,創(chuàng)造了爵士樂中最為標志性的聲音之一,這種技巧會讓和聲充滿“模糊”感,聽覺上也會更“耐人尋味”。
“四度疊置”的概念實際上很簡單。
首先,我們通常情況下構建和弦的方式是三度疊置,例如,以C為根音,三度向上:E、G、 B,得到一個Cmajor7,也就是大七和弦。

當然,我們也可以繼續(xù)向上疊加出一個D,它是和弦的九音,那么這個和弦會變成Cmajor9,也就是大九和弦。
我們現(xiàn)在不用三度,我們用四度疊置的方式。從根音C開始,四度音是F。這個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F(xiàn)這個音是一個避免音。
這里就牽涉到一個四度疊置的原理:它不是從和弦根音開始疊加,而是從三音開始。
例如C的三音是E,我們從E開始四度疊置,得到:E、A、D、G、C,這個時候,我們得到了一個完全由四度排列的和弦。【本文出現(xiàn)的所有和聲聽感對比在文末的視頻里】

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和弦的構成音E、A、D、G、C分別是C的三音、六音、九音、五音、根音,這樣一來,我們通過四度疊置,可以得到一個C69和弦,同時可以順利的越過避免音F。
但這只是四度疊置所帶來的一個淺層的表象,如果我們繼續(xù)觀察,發(fā)揮想象力,就能夠發(fā)現(xiàn)它不僅僅是一個C69和弦,它還可以是別的和弦,例如Am11。
對于Am11來說,C69和弦當中的E、A、D、G、C就變成了五音、根音、十一音、七音、三音,我們可以在它們下面加一個根音A。

好了,現(xiàn)在我們有了C69和Am11這兩個和弦,那么我們繼續(xù)發(fā)揮想象力,比如我們挑一個和弦,Dm。同樣是E、A、D、G、C五個音,對于D來說,它們分別是九音、五音、根音、十一音、降七音,那么這個和弦,也可以是一個Dm11。
但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它里面沒有三音F。沒關系,現(xiàn)代音樂的概念之一就是:只要這個和弦音內沒有出現(xiàn)這個和弦的避免音,它就可以被認為是這個和弦。 我們加上根音D,聽一下效果。

上面的三個例子,足以說明四度疊置概念的開放性,同樣的音符,可以是許多不同的和弦,也正因為如此,許多的現(xiàn)代音樂家才會不約而同地在作品當中使用它們。
在這三個例子中,我們得到了C69、Am11、Dm11這三個和弦,但實際上它還可以是Fmajor13、Bbmajor13#11。
除此之外,自然調式中的所有和弦,都可以用四度疊置的方式進行構建,例如我們現(xiàn)在以II級,也就是Dm來進行四度疊置。剛剛我們提到過,四度疊置是從和弦三音開始的,Dm的三音是F,四度向上,得到:F、B、E、A、D。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個例子當中,F(xiàn)到B這兩個音之間,并不是一個純四度,而是一個三全音,但在“四度疊置”的概念中,我們通常把三全音看作是一個增四度,所以它依然是四度疊置。
我們來看一下F、B、E、A、D它分別能夠構成什么和弦。例如對于根音G來說,F(xiàn)、B、E、A、D分別是和弦的七音、三音、十三音、九音、五音,所以這個和弦可以是一個G13,也就是屬十三和弦。
再例如,對于根音B來說,它們分別是降五音、根音、十一音、降七音、降三音,所以這個和弦也可以是一個加了十一音的Bmb5和弦。
除此之外,它們還可以是F的根音、升十一音、大七音、三音、十三音,又同時是D的降三音、六音、九音、五音、根音,所以它又可以是Fmajor13#11以及Dm69和弦。

在這張表格里,我們可以看到自然調式七個音級上用四度疊置構建的所有和弦,以及它們在和弦上的諸多可能性。
那么面對這種可能性,我們如何定義它們到底是什么和弦呢,這就要看它們在和聲進行當中所處的位置,要看它們的前后關系。



例如我們從表格中挑出這三組四度疊置和弦,三組音可以組成十一種和弦,我們把第一組A、D、G、C、F當作II級,也就是Dm11,把F、B、E、A、D當作V級,也就是G13,把 E、A、D、G、C當作I級,也就是C69。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很好的II-V-I進行,這也是在四度疊置當中最常用的II-V-I進行之一。
我們先來聽一下三度疊置的II-V-I進行(這里的和弦使用了降序排列,但它們的組成音依然是三度疊置之后得到的):

再來聽一下四度疊置之后的II-V-I進行:

我們明顯聽到,這兩種II-V-I進行在音響效果上是有明顯區(qū)別的,第一種更“穩(wěn)定”,第二種則更“模糊”。
當然,對于許多剛剛接觸爵士樂的人來說,似乎第一種更“好聽”,但實際上,當我們適應了爵士樂的聲音之后,我們會自然而然的更傾向于“模糊”的音響效果。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種常用的四度疊置II-V-I進行,這一次,我們從表格里挑出兩組四度疊置的和弦:


第一組我們跟之前的例子一樣,用A、D、G、C、F來構成Dm11,第二組,我們需要動一些手腳,把B、E、A、D、G、F當中的E這個音,改成F,這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它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G9也就是屬9和弦,它當中包含了和弦的三音、七音、九音、五音以及根音。
這里就牽涉到一個概念:在四度疊置的和弦當中,我們并非一定要每一個音程都是四度,我們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進行改變,而從理論上來說,改動之后的音程當中,B和F可以看作是一個增四度,而F和A可以看作是一個減四度。
最后,我們把F還原成表格中的E,也就是B、E、A、D、G、F,這樣一來,我們就構建了另外一種用四度疊置方式所形成的II-V-I進行。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種四度疊置II-V-I進行之間的音響效果,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哪一種更好聽?,F(xiàn)在,我們把第二種II-V-I進行的節(jié)奏更改一下,稍微加一點鼓和貝斯,把《Autumn Leaves》的旋律填進去。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旋律的第一個音F正好是Dm11四度疊置后的冠音,最后一個音,我們直接把原本四度疊置的C69的冠音G改成旋律音E(并不影響四度疊置的效果),這樣一來,我們就有了一個小小的“Chord melody ”。
四度疊置說到這里,相信大家也有一定的概念了,我們現(xiàn)在再進一步,看看大師是怎么做的。
1959年,Miles Davis發(fā)布了一張名為《Kind of blue》的專輯,其中有一首曲子叫做《So What》,他在其中用到了一個很標志性的和弦:

我們看到,這個和弦的構成音是E、A、D、G、B,音程關系是純四度、純四度、純四度、大三度,在第二拍上,他又將這個和弦降了全音。我們其實可以看到,這個和弦實際上是由一個B、E、A、D、G、的轉位所構成的,他把低音B轉位成冠音。
在之前的表格中,這個和弦的可能性已經(jīng)被列舉出來,它可以是Cmajor13 、Bm7b5 、Em11、 Fmajor#11這幾種和弦,這樣一來,Miles Davis便可以在即興時多出許多音階的選擇。
實際上,Miles Davis使用的這個和弦要比四度疊置的概念更早,雖然它們本質上并沒有太多區(qū)別,于是為了將它們區(qū)分開來,人們通常把Miles Davis所使用的這種和聲技巧稱為“So What Chords”,因為它來源于爵士標準曲《So What》。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說的四度疊置和弦都是由五個音組成的,但除此之外,爵士樂中通常還會在屬和弦上使用一些以六個音組成的四度疊置。
例如這一組:

我們可以繼續(xù)向上疊加一個四度,也就是G這個音,以此來獲得更豐滿的音響效果。

再例如這一組:

我們向上疊加四度,也就是A這個音。
最后還有一組:
四度疊加,得到B這個音。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因為多了B這個音之后,這個和弦又可以變成一個加了十一音的G屬九和弦。
四度疊置和弦_騰訊視頻v.qq.com/x/page/p0898e102r6.html
【視頻為文中出現(xiàn)的所有和聲聽感對比】
這些關于四度疊置的知識,我們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選擇和利用,雖然我們每個人喜歡的聲響效果可能不同,但學習不同的技巧總歸是好的,這些技巧就好比我們的素材庫,當我們想用的時候,隨時可以拿出來,我們用得越多,熟練度就越高,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審美和理念也會逐漸變得廣闊起來。
總之,藝術家還是需要有技巧的,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