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冷漠是沒有原因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生活中那些成熟的、活得通透的人,幾乎都很少對人表現(xiàn)出太多的熱情,而是或多或少總帶有某種冷漠和疏離感,甚至不乏給人一種拒人以千里之外、讓人覺得難以親近的印象?
就好比某些大人物出現(xiàn)的時候,無論旁人多么興奮、多么熱情,他卻總是一副淡淡的、不茍言笑的表情。
或許有人認為他們這是裝腔作勢、故意“擺譜”。其實倒也未必。
因為對于一些成熟睿智的人來說,所謂的“冷漠”,其實很多時候主要是其思想與智慧的必然產(chǎn)物、是一個人活得通透之后產(chǎn)生的一件副產(chǎn)品。與其說他們是有意為之,倒不如說是由他們優(yōu)秀的頭腦所決定的。
那么,一個優(yōu)秀的頭腦,究竟是怎樣迸發(fā)出“冷漠”的基因的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優(yōu)秀的人總是很容易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質和結局。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身為學霸的沈佳宜曾對自己的追求者、學渣柯景騰說過:“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情是徒勞無功的,很多事情不用做就知道沒有意義?!?/p>
柯景騰則不由得感慨道:“成長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遠比同齡的男孩成熟。正是這種成熟,沒有一個男孩招架得住。”
事實上,無論男孩女孩、無論成年還是未成年,都注定很難招架得住一個優(yōu)秀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成熟。因為他們總能精確地一眼洞悉事物的本質和結局——即使他們不曾經(jīng)歷和參與。
就像沈佳宜對于自己與柯景騰的早戀,即使未到盡頭,她也看到了最后的“徒勞無功”。
就像生活中那些對“同學會”敬而遠之的人,不用出席,也早已明白:所有熱鬧和親密終歸不過只是一時。短暫的歡鬧喧囂之后,一切不過照舊歸于平靜。
畢竟天下豈有不散的宴席?盛宴過后,不過“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而已。
何況熱鬧之后的寂靜,很可能比寂靜本身更為刺心。
這原本均是智者之見。
不過在旁人看來,卻分明是“冷血”無疑了。而這也正是智者們無從回避的一種尷尬。
2、深知過分熱情對于他人是種困擾。
一個人若非自己親身經(jīng)歷,往往很難明白一個道理:人與人之間的熱情若是不對等,便極有可能對其中的一方造成困擾。
演員金靖就曾講述過這樣一件事。她說自己一直很喜歡大S徐熙媛。后來“出道”以后,終于有機會加到了大S的微信,就發(fā)了一條很長很長的微信給大S,內容大致無外乎是“S姐我真的好喜歡你”一類的話,興奮喜悅之情可謂溢于言表。
后來大S也禮貌地回復了,對她說:“好的金靖,謝謝你哦?!?/p>
不過在金靖看來,相對于自己的激動和熱情,大S的回復未免也顯得太簡單、太冷淡了。于是就不由得感到很失望。
不過她后來也表示,直到自己也經(jīng)歷了一些類似的事情,她才發(fā)現(xiàn)大S的反應很正常。比如一個自己并不熟悉的人興高采烈地沖過來表示要跟自己做好朋友,自己也一樣不可能接受。
有了這樣的反思之后,金靖說,“也許過分的熱情對別人是一種困擾。然后又折磨自己?!?/strong>
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成熟通透的人,總是會有意識地回避過分的熱情,無論是對于他人、還是對于自己。
而從生物學上來說,激動和亢奮狀態(tài)也并非是一種普遍情況下的常態(tài)。既非常態(tài),若執(zhí)著于此,反倒“異?!绷?。
故而平平淡淡,方不失為與人交往的真諦。
3、情到深處是涼薄。
世界上總有一些人,越是深情,表現(xiàn)得就越是涼薄。
一類人是面冷心熱。內心明察秋毫、面上卻不動聲色。因為他們洞悉太多,“看”得太認真、太深刻,故而任何熱情夸張的舉動在其內心的映襯下反倒顯得格格不入。他們總是默默地關注著、關心著、幫助著,用無情的面具,來掩飾內心的波瀾壯闊。
另一類人是以無情來成全深情。
有的人因為“太愛”,則不免生出許多的擔憂,害怕失去、害怕冷卻、害怕變故,于是干脆不愛、干脆舍棄深情,以求得更為長久、更為深刻的守護。
就像《觸龍說趙太后》里的趙太后,之所以無情地舍棄兒子去別國做人質,則是出于更深情的考量:“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目的是為兒子作更長遠的打算。
有的人對某些人、某些事無情,是為了對自己篤定的人和事物更加深情。就像《月亮與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之所以無情地拋妻棄子、離家出走,則是出于對繪畫忘我般的無限深情。
人生有的時候便是如此,有多深情,就需要表現(xiàn)得有多無情。
4、看懂并接受了孤獨。
人鮮少會喜歡孤獨。然而孤獨卻偏偏是人類的終極歸宿。
無論一個人有多少高朋良友、知己故交,也無論一個人的生活有多么五光十色、車水馬龍,他終歸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并且都終將與孤獨為伴。
有人不甘心,又或者難以忍受,于是每每便呼朋引伴、結黨攢局,試圖借助人聲鼎沸的喧囂和熱鬧來驅散孤獨、躲避孤獨、忘卻孤獨。
而一個成熟睿智的人則不然。他們早已看透了孤獨、接受了孤獨,并學會了與孤獨和睦相處,甚至更進一步將孤獨當作了一種享受。故而他們總是淡然的、疏離的。
他們既不會為了驅散孤獨而呼朋引伴、更不會為了逃脫孤獨的追捕而熱情高漲地向他人奮力“求救”。因為孤獨本身就是他們的朋友,他們又哪里還容得下世間太多熱情而空洞的喧鬧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