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跟子女住一起,要留這4個“心眼”,保全晚年

?
《新唐書》中有言:“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思考造成危險的原因,那我們就安全了。思考造成禍亂的原因,那就能大治了。思考生死存亡的原因,就能更好地生存了。
凡事,要有最壞的打算,以及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就是讓我們保持警惕之心,千萬不能疏忽大意。最好的準備,就是讓我們有備無患,順利過關。
對于老年人來說,千萬不要一廂情愿,認為上了年紀就幸福了,退休后就能享受天倫之樂,受到子女的孝順了。
一廂情愿的結(jié)果,不過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而已。人老了,跟子女住在一起,要留這4個心眼,才能保全晚年。

一、不要告訴子女,什么時候分家產(chǎn)。
康熙帝8歲登基,69歲去世,在位61年。對于康熙來說,長壽是好事??蓪τ谙旅娴淖优畞碚f,康熙長壽就是壞事。
所以,四子胤禛,也就是后來的雍正,就希望父親康熙快點死。就跟普通家庭分家產(chǎn)一樣,父母有錢,所以子女就想父母快點走,自己好繼承家產(chǎn)。
人性,終究是自私且冷漠的。特別是在世俗的物質(zhì)錢財面前,絕大多數(shù)人的人性,都會發(fā)生變化,或者被扭曲。
父母還未分家產(chǎn),子女會尊重父母,心里卻盼著父母早點走。一旦父母分了家產(chǎn),子女就會覺得父母沒有價值,從而變得不孝順。
為什么“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會屢屢出現(xiàn)?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終究是淺薄的,比不上利益。
看看澳門賭王的家庭,賭王臨死的時候,下面的子女就開始爭家產(chǎn)了,親情在利益面前,顯得特別脆弱。

二、不管子女的閑事,各過各的生活。
只要是人,就不希望一直被人管著。20歲之前,子女還會聽父母的話。20歲之后,子女就會有自己的主見,不愿父母干擾他們的選擇。
對于子女的變化,不少父母都認為,子女不聽父母的話,就是不孝。所以,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就會日趨緊張,沒有了以往的親密和溫馨。
這就是兩代人的“隔閡”。父母有自己的一套,子女有他們的一套,本就風馬牛不相及,如何能夠強求呢?
聰明的父母,在子女長大后,就不會管子女的閑事,只會讓他們自由選擇人生的道路。未來如何,過得好不好,就要看他們自己的本事了。
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眱簩O有他們的福氣,我們作為父母,又何必多管閑事呢?
一代人只能管一代人的事,而管不了兩代人的事。既然如此,及時放手就好。否則,子女會對父母產(chǎn)生厭惡的心理。

三、跟老伴一條心,平衡各方的關系和勢力。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寫道:“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br>
天道的本質(zhì),就是減損多余的部分,而彌補不足的部分。也就是說,制衡強大的,而幫助弱小的,從而達到“平衡”的局勢。
要想家庭關系和諧,也需要做到“平衡局勢”。比如說,兩位老人要一條心,不要鬧矛盾,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至于勢單力薄。
為什么喪偶的老人,會被子女欺負?因為他們沒有任何的底氣和實力。根據(jù)“柿子專挑軟的捏”的原則,子女不就會給父母臉色看了嗎?
家庭,就是一個簡化版的江湖,里面的勾心斗角,以及是非矛盾,都不會少。至于如何化解這些矛盾和是非,就要看當事人的本事了。
但還是要說,夫妻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還是一條心比較好。所謂“年少夫妻老來伴”就是這個道理。

四、做什么事,都要立規(guī)矩,避免鬧矛盾。
跟子女住一起的老人,最煩一個問題,幫子女帶娃。帶孫子,明明是好事,為什么老人會煩惱呢?因為他們怕出問題。
帶娃的過程中,如果小娃娃感冒了,發(fā)燒了,子女絕對會怨恨老人,認為老人沒有盡心盡責去帶娃。如此,老人就有理說不清了。
其實,娃娃還小,身體的抵抗力一般,那經(jīng)常感冒發(fā)燒是很正常的,為什么子女會怨恨老人呢?因為總有人需要背黑鍋。
老人在帶娃之前,要立好規(guī)矩,跟子女說明:父母會盡心幫你們帶娃,但你們不能完全依賴父母,遇到什么問題,要一起解決,不能推卸責任,相互埋怨。
帶娃如此,做其他的事也如此。家庭最需要的,就是規(guī)矩。所謂“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便是如此。
老人,既要有個人的原則,也要有制衡的手段,更要有一定的錢財,那他們才不會活得卑微。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