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苛責這姐姐臉上的欲望和野心

等了四五天,終于等來了網(wǎng)友對寧靜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的表現(xiàn)最好笑又精準的評價:
“像個甲方”。
仔細一想真的是,那副全程老板挑新人一般的氣勢和“我要我覺得”的作風,全天下的甲方可能都還得向寧靜學習一下如何做到這么理所當然。

當然,寧靜這種天生甲方人格早已是個熱知識,甚至節(jié)目中那些被夸“好颯好拽好有趣”的姐姐多多少少也有點這個感覺:氣定神閑地掌控話語權,畢竟老娘就是自己的主宰。
正是這股氣質,迷倒了屏幕前那些被甲方欺壓得一句嘴都不敢還的妹妹們。
但有趣的是,雖然參加節(jié)目的都是有閱歷的姐姐,卻未必所有人都能這么“甲里甲氣”,給人的觀感也截然不同。
比如節(jié)目播出后,在觀眾心里評價兩極分化很嚴重的藍盈瑩。
01“她真的很努力,但我就是喜歡不起來”
藍盈瑩的初舞臺得了所有人中的最高分,其實還是比較能服眾的。
又唱跳、又彈鋼琴的舞臺很颯,而且明顯能讓觀眾感受到她準備得非常認真,也非常重視自己的表現(xiàn)。
被她感染到的網(wǎng)友們,從這表演中解讀出了一股沖勁兒——
眼神里就寫滿了逼自己一把的“狠”,和一定要把這事兒做成、證明自己足夠優(yōu)秀的決絕。
和她以往堅持打卡讀書、健身、練習彈唱的勤奮上進形象,也十分吻合。
藍盈瑩也確實很“舞如其人”,采訪中對自己的剖析就挺狼性的:
特別喜歡別人說自己不行,越這么說我越燃起斗志,非要給你證明我行。

這種心態(tài)就特別不“甲方”,反而像一個千載難逢的乙方——遇到挫折也不怨天尤人,只會逼自己盡善盡美,去征服挑剔、得到認可。
然而,并不欣賞這種氣質的人也不少?;蛘哒f,比想象中多。
這些網(wǎng)友會覺得,這種拼勁兒、狠勁兒“可以有”,也認可她真的很努力,可是表現(xiàn)得太明顯就不招人喜歡。
“太用力”、“勁勁兒的”像把雙刃劍,一邊彰顯她的野心和棱角,反而也成了她讓人敬而遠之的缺陷。


有趣的是,這種解讀和觀感的對立,不是藍盈瑩一個人面臨的情況。
妹妹們的選秀綜藝里,這種尷尬的矛盾也正在發(fā)生——人們好像總是對那些把欲望寫在臉上的選手頗有微詞。
比如今年追了《創(chuàng)造營2020》的觀眾都知道,主題曲C位林君怡最常得到的評價就是一句嘆息:“路人緣不太行?!?/p>
為什么不行?還是因為“太用力了”。

沒人有資格苛責她如此“用力”——兩年前林君怡在《創(chuàng)造101》中初評級是A,卻遺憾一輪游,今年她就是帶著熱血復仇、證明自己的目標來的。
從一出場,她的不甘心、不認命和背水一戰(zhàn)的決心,就寫在了臉上和舞臺臺風里,和每一次的發(fā)言里。

可是這種緊繃著的戰(zhàn)斗狀態(tài)和熊熊燃燒的復仇火焰,并未讓她身為主題曲初C得到多高的人氣和討論度。
類似藍盈瑩,也總有很多“你很努力,但我就是喜歡不起來這股勁兒”的聲音圍繞著林君怡。

有文章曾評論,這是因為在當下,野心勃勃的復仇女神人設在這屆觀眾眼里已經過時了、戳不中情緒了。
但兩年前《創(chuàng)造101》的李子璇似乎也面臨過同樣的困境:
同樣實力不俗,不斷參加節(jié)目證明自己的韌勁兒讓人印象深刻,節(jié)目中也處處能看出她的勤奮上進,但這一面依然沒能帶給她太多積極正向的輿論反饋。

這其實挺讓人疑惑的:人們不再認可這種沖勁兒了嗎?不管姐姐還是妹妹,她們用力拼的樣子有錯嗎?
當然沒錯。畢竟這是生存戰(zhàn),就算表現(xiàn)得再介意勝負、介意自己能不能被肯定,那也是在介意關乎自己人生的大事。
可是,大環(huán)境好像越來越難以寬容這種“介意”:特別努力、鉚足了一口氣想證明什么的樣子,正在失寵。
02? 班上最努力的“好學生”
在這波對藍盈瑩的討論里,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頻頻出現(xiàn):
“她真的好像班上學習最認真、對自己要求最嚴格的好學生啊?!?/p>
這種聯(lián)想再正常不過:無論是《乘風破浪的姐姐》還是學校,本質都是和他人比較、競爭的場合。
而藍盈瑩式的努力上進,幾乎能讓每個觀眾都在自己的讀書生涯中找到一個相似的對照——
班級中總有那么一個“狼性”式努力的同學,努力到了會對自己較真兒發(fā)狠的程度。
他們很在意自己的努力能不能換來進步,對每次考試和排名的關切都寫在臉上。隨時隨地發(fā)憤圖強的樣子,讓劃水的同學都忍不住油然而生一股心虛和慚愧。

但回想一下當時大部分同學是怎么看待ta的,就會發(fā)現(xiàn)藍盈瑩得到的負面評價很真實——
明面上承認ta很拼,暗地里卻有180種對這種努力的調侃和吐槽,包括但不限于:
“不就只知道死讀書嗎”;
“有必要那么玩命嗎”;
“那么努力也沒見ta成績真的有那么好啊”……
最后一句是殺傷力最大的。因為當年這種勤奮的同學往往不是班里學習最拔尖的那個,甚至如此努力之后也只是普通水準。
似乎努力型學霸的宿命,就是姿態(tài)再狼狽也永遠趕不上天賦型學霸輕松斬獲好成績的自如。
當年人們對這種同學的復雜感情,或許如今正投射在了憋著一股勁兒的藍盈瑩們身上。

電視劇《你好舊時光》里的辛銳,就是一個典型的努力型學霸
有些網(wǎng)友看到藍盈瑩會因為這被嘲,不禁也納悶兒,為什么章子怡年輕時候的那股勁兒就不會得到這種評價?
畢竟章子怡當年也是“拼命三娘”型人物,拍《臥虎藏龍》的打戲拼到指甲蓋都被削掉,眼里也有一股子野心和欲望。
按照當下的標準,章子怡本應也不太討喜,她當時對自己這么狠的心態(tài)也很“乙方”——如此拼只是想得到李安的首肯,證明自己替補上來是正確的選擇。
其實看客心中微妙的態(tài)度差別,本質無他有二:
一是唯成果論主導下對章子怡如今成就的肯定,讓她年輕時的野心顯得必要且適宜;
二是章子怡作為演員的資質與天賦擺在那里有目共睹,優(yōu)秀的成績對她來說似乎是一種必然。
而藍盈瑩這樣的努力型學霸,一尚未做出特別出眾的成績(天賦型學霸信手拈來的那種),二在先天條件上也并不是當下大眾審美里最討喜的類型。
于是你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藝人因為自己的拼勁兒而得到的評價,跟當年“死讀書”同學得到的嗤笑,本質上一模一樣:
你那么努力,成果依然不過寥寥。

無論是當時還是現(xiàn)在,輕易給出這種評價的人好像都沒有意識到這種輕視有多殘忍和荒唐。
殘忍的是,我們明明都知道這個社會的運行法則從來不是努力就一定有匹配的回報,也知道不是人人都有那么優(yōu)越的先天資質,卻還是不由自主地用藍盈瑩們不夠出眾的成績和不夠輕松的姿態(tài)去論證,“你看,有的人就是要輸在起跑線上”。
荒唐的是,在滾筒上不服輸逆向奔跑的倉鼠,竟然是輸給了奔跑的姿勢太不好看。
03? 從“不相信努力”到“不欣賞努力”
對他人努力的姿態(tài)愈發(fā)挑剔,這種氛圍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或許它建立在一個令人悲哀的基礎上:這本來就是一個人們越來越不相信努力的時代。
最近一個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的新詞——“小鎮(zhèn)做題家”,其實就很能反映后浪的心態(tài)變化。
自嘲為“小鎮(zhèn)做題家”的年輕人,明明是985高校的高材生,卻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高考的成功只是因為比別人更會做題、做題更努力;
發(fā)現(xiàn)自己受限于主觀或客觀成長條件,見識到了在更優(yōu)渥環(huán)境中長大的同輩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在眼界、見識、家庭資源等層面都永遠無法與他們同等競爭,因而陷入一種對未來的懷疑和悲觀。

仔細一想,這個概念又何止只是一群不如意的高校學子的自嘲?許多行業(yè)里,大家看似都在一個圈,又何嘗沒有人偷偷懷有“小鎮(zhèn)做題家”一般對于上升通道愈發(fā)狹窄的悲觀?
但是,“不相信努力”的悲觀不僅成了年輕人的主流心態(tài),還正在轉化成“不欣賞努力”的冷眼旁觀。
正如藍盈瑩們因為太想沖鋒反而受非議,在娛樂圈這個模擬社會的名利場中,人們好像不希求從中看到真實與解答,更想看到慰藉。
于是,我們越來越難以欣賞神經緊繃的拼搏和一股腦向前沖的狠勁兒,因為那太容易讓人想起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狼狽。
如今受到追捧的,是不動聲色的成功,是明星的不爭不搶佛系人設,是天塌了好像也不怕的歡脫性格,或是少言寡語的掃地僧型王者,是“老天塞飯吃”型的天生贏家。
在對這些看似“輕輕松松”的明星的欣賞中,人們自我暗示著“有些人注定就是要吃這碗飯的”,從而從根源上切斷了能聯(lián)想到真實社會競爭的焦慮。
盡管這些成功背后同樣離不開努力和進取的野心,可是表露出來,就輸了。
而人們之所以會那么介意看到有人把自己上進的欲望展現(xiàn)出來,或許是因為看到他人努力往前沖的樣子,總會給自己帶來一種羞恥和焦慮。
羞恥于自己假裝對“競爭其實是很殘酷的”視而不見,焦慮于這個事實依然存在、而總有人在用最實在的方式參與其中。

《人有沒有討厭他人努力的劣根性》帖子中的回復
可是,當上升通道不斷收縮、社會競爭的規(guī)律愈發(fā)捉摸不定時,我們連試圖通過自身努力打破一些壁壘的舉動都難以容納的話,未免太不明智。
正如這位網(wǎng)友所說,像藍盈瑩這樣坦坦蕩蕩地把自己的努力、付出和爭取都擺在明面上,真的有什么可羞恥的嗎?
能不能得到與努力成正比的成果另說,但至少我們應該對那些不夠從容的、野心勃勃的、鋒芒畢露的努力姿態(tài),多一點寬容。
否則,要是這個社會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越來越沒有人認可自身努力的價值,沒有人覺得自己的野心值得用努力來換,那該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