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重金屬是最輕的金屬樂,那么最重的金屬是什么?
標題來自知乎一個蠻有意思的提問。《Metal Music Manual》對于重型有相當明確的定義?,這個定義是基于音樂制作,即樂器、樂手、錄音、混音、母帶等工程類角度去解釋的,也只有從這個角度才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客觀。否則其他都是聽眾的蘿卜青菜,各有各的說法,且都是合理的。?

書中主要針對80年代后的現(xiàn)代金屬樂(contemporary metal music)作為制作標準,因為現(xiàn)代金屬的細分風格與融合創(chuàng)新越來越多,所以就避免了冗余的分類討論,統(tǒng)一稱之為現(xiàn)代金屬。風格只是便于聽眾去查找類似的音樂,而藝術(shù)家的責任是創(chuàng)造音樂(突破風格定義的束縛)而不是分門別類。
“Heaviness - 重”是金屬樂的重要特征,書本從以下方面詮釋了對于“重”的定義。
1. Distortion - 失真
因為人耳的聽覺系統(tǒng)在極大的音量下會產(chǎn)生失真,以及聲帶在極度發(fā)聲情況下也會失真,所以早期人們就把失真與音量、侵略性、能量、情緒、緊張相聯(lián)系起來。失真提供類似于壓縮性質(zhì)的作用,失真越大,動態(tài)越小。當聲音失真時有兩種失真形式會同時發(fā)生:Harmonic?distortion?和 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Harmonic distortion會增加基頻整數(shù)倍的泛音列排列強度,泛音列的強度變得更加一致,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高頻泛音,泛音列的頻段也延伸到了非常高的區(qū)域。這種具有傾略性的高頻亮度造成了“重”的感覺。
當失真發(fā)生在和聲(音程)中時,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就出現(xiàn)了,這種失真形式會增添額外的泛音,額外的頻段就是和聲(音程)基頻的“和與差”。例如C/G的強力和弦,他們的基頻分別是65.4 Hz 和 98 Hz,在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作用下,二者相加的頻段163.4 Hz,以及相減的頻段32.6 Hz就會被添加到原來的聲音當中。差異的頻段,通常是以明顯的低頻形式加入進來。
下圖通過傅立葉轉(zhuǎn)換得到的一段沒有失真的吉他riff頻譜,橫軸是時間,縱軸是頻段,頻響強度越強,顏色越深??梢钥闯?,(虛線框框部分)高頻部分泛音基本缺失,非常微弱,低頻部分也一樣微弱。

把上述的信號加入失真后便得到了下面這個頻譜,可以看出兩種失真形式同時作用下,高頻和低頻的泛音大大增加并且加強,得到了一個厚重的失真音墻。

2.?Proximity - 穿透力/接近性
低頻穿透力強,高頻穿透力弱,一個聲音如果充滿高頻,例如失真吉他,那么大腦就會認為這個東西很近,面前沒有東西遮擋。這種往你臉上懟(In your face)的失真電吉他音色,就會被認為更近,更硬,更重。這種高頻與重型感知之間的關(guān)系經(jīng)常被忽視,例如Kick(等其他樂器)的高頻如果足夠多,也會有這種In your face的感覺。
3. Perceived Loudness -?等響曲線
通常一個樂器被大力演奏時,會發(fā)出更多的overtone泛音,就像我們在前面distortion里說的一樣,高頻和低頻會產(chǎn)生大量的泛音能量。因為人耳的聽覺特性并不是平直而是符合等響曲線,所以極端的高頻與低頻會給人帶來更大聲的感覺。以至于一些Hifi設(shè)備上會有一個loudness選項,通過提升低頻與高頻來模擬音量增大后的狀態(tài)。

4. The Distortion Paradox - 失真悖論
失真吉他在重型音樂中具備了絕對的主導和奠基作用,但光有失真吉他并不能代表說這就是金屬樂,某些演奏和框架特征是需要的。吉他Riff對于金屬樂的重要性再強調(diào)都不為過,但過多的失真破壞動態(tài)和清晰度,使低頻糊掉,高頻過于刺激。所以一般我們選擇失真度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清晰度與失真度的最佳平衡點。
吉他音墻很容易掩蓋極其重要的:鼓,貝斯,vocal;以及擦片,但這堵很寬厚的音墻需要被鼓,貝斯,人聲給不斷的擊穿才行。否則音樂就會缺少打擊感,穿透力。為了幫助這些樂器實現(xiàn)“穿透”屬性,就需要把失真同時應(yīng)用于他們當中,從而達到壓縮動態(tài)和提升亮度的目的。
5.?Sonic Weight - 聲音體積/份量?
重型代表著具有份量,有份量的東西通常體積和音量都很大。通常對于單獨的樂器來說,heaviness意味著更多的高頻,但weight意味著更多的低頻,進一步說就是頻段的“大小”以及“體積”。我們需要遵循基本的物理原則,這些原則里反應(yīng)了聲源體積的信息。低頻通常對應(yīng)著體積更大,重量更大的物體,就像獅子的吼叫比貓叫含有更豐富的低頻一樣。
在音樂上,音響的份量意味著足夠力量和沖擊力的低頻,通過低頻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來體現(xiàn)聲源的體積,密度與力量。專業(yè)的現(xiàn)代金屬的低頻應(yīng)該是有控制的,緊實的。低頻的下潛程度受音樂速度的影響,速度越慢,低頻下潛越低,超低頻才有足夠的時間自然decay。

6. Transients?
在“失真悖論”我們了解到鼓和貝斯的聲音容易被失真吉他掩蓋/遮蔽,所以我們需要鼓,貝斯,人聲的音頭Transient的瞬時能量足夠大,從而穿透電吉他的失真音墻。
“Transients”通常指聲音從開始到峰值振幅的短持續(xù)時間段?!癟ransients”對我們感知音色的方式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它們提供了關(guān)于聲源的大量信息,極大地幫助我們識別和識別不同樂器的能力。

Spectral Dynamics and Transient Brightness?- 頻譜動態(tài)和瞬態(tài)亮度
總體來說由于Kick,Snare,Tom,Bass低頻的延展性以及高頻的易衰性,導致很難穿透電吉他主導的位于1.5~7.5KHZ的音墻。它們的瞬態(tài)能量Transient(音頭)通常包含比衰減部分包含的更大的中高頻和高頻。如果不能充分地捕捉和傳遞音頭的能量,就很難穿透厚重、明亮的吉他音墻。見下圖




7. Clarity - 清晰度
聲音清晰度可以加強所有聲音的能量,密度,沖擊力,讓整個音樂聽起來都更加有驅(qū)動力。只要是金屬,就永遠需要追求清晰度。
“I think with metal, you’re always looking for clarity.”
只要是金屬,就永遠需要追求清晰度。
—— Colin Richardson
8.?De?nition - 辨識度
辨識度指的是單獨的一個演奏的特征,讓演奏清晰可以很好的理解演奏的具體內(nèi)容。例如一段鼓solo中的Ghost note、Tom fill、細膩的Hi-Hat等等。
9.?Intelligibility - 理解度
理解度是指聽眾在context里面也能夠聽清和理解一個演奏。即使在密集的鼓點和伴奏中也能聽清和理解某一個樂器的演奏內(nèi)容。當演奏強度大,密度高的時候,就需要額外的注意曲子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因為很容易這些快的內(nèi)容就把音樂的細節(jié)給淹沒了。

10.?Performance Precision - 演奏精度
節(jié)奏的精準,除了鼓,貝斯,吉他一起hit之外,吉他和貝斯什么時候一起end也是重中之重!演奏的精確度很重要,實錄需要精準,MIDI同樣需要往實錄的精準上靠,允許正常的手動“瑕疵”但不能偷懶地自動隨機。在快速的演奏下,穩(wěn)定動態(tài)的正拍是非常需要的,快速演奏的容錯率很低,尤其是需要樂器齊奏的時候,樂器沒有整齊的演奏就會大大的失去重型能量,即使編輯這些音符的準確度的需求很大,但好的演奏才是根本,否則聽起來就會很塑料。
總結(jié)
我在聽混音參考曲以及學習重型音樂混音的時候,對上述內(nèi)容感悟尤其深刻。失真吉他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給金屬音樂添加了豐富的失真。同時,鼓、貝斯、吉他又作為一個整體將音樂律動的動態(tài)最大化。盡管音樂非常重,每個樂器的清晰度和緊實度依然得到了完美的呈現(xiàn)。為了達到重型音樂的“重”,從樂器選擇、樂手演奏、音色制作、錄音技巧、混音特征等等,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一步一步推進到最終“金屬”的結(jié)果。?
在我個人的聽覺感受而言,或許已經(jīng)不存在說某一種金屬風格比另一種更重,尤其是從音樂創(chuàng)作與制作的角度來說,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無論是beat有多快,嘶吼有多么尖銳,樂器drop得多么低,都是表達音樂的手段,聽習慣之后你會覺得這些金屬樂都蠻可愛的。有時從從上述的這種客觀的角度去欣賞金屬樂,會常常驚嘆于樂手的創(chuàng)作力,演奏能力,錄音與混音師的制作能力。
推薦專輯?
因為我并不會刻意去判斷到底什么風格的金屬樂更重,所以在這我就簡單推薦兩個專輯吧。
Animals As Leaders - Parrhesia

Periphery III - Select Difficulty


?( ′▽`)? 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記得 ?點贊關(guān)注?? @BOHAN博涵
(知乎Ins油管:BOHAN博涵)原文出自我的知乎
更多關(guān)于編曲,電吉他的純干貨分享,可以看我的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