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道塾 | 黃錦銘:李小龍獨創(chuàng)的截擊拳道
“純粹精煉,追求簡單”—— 李小龍

在世界上不同的時期和地域,會突然出現(xiàn)一些人,他們會在他們所選擇的領域中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東西。無論是在科學、藝術還是體育領域,他們都有信心超越當下已知和可預測的領域,創(chuàng)造出前無古人的結(jié)果。
李小龍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大膽地追求一件事,原創(chuàng)的科學武術。
他所發(fā)展的是一種革命性的徒手格斗風格,這是一種純粹的武道藝術,且是李小龍的原創(chuàng):不是衍生的,不是混合的,也不是與人合作的結(jié)果。
對李小龍來說,截拳道和其他任何規(guī)則化或門派化的武技都有著深刻的區(qū)別。
他認為,傳統(tǒng)武術套路化的方式在多變的實戰(zhàn)中是行不通的——技法過多,過于復雜和死板,練打脫離,缺乏必要的高強度對抗訓練,不可能在實戰(zhàn)中有強大的表現(xiàn)。

比如,李小龍排斥那些脫離實戰(zhàn)的、套路化的發(fā)力方式。他希望借助科學理論、科學方法來解決格斗中的重力和質(zhì)量,效率和平衡,勁力和速度的實戰(zhàn)實用問題。
圍繞實戰(zhàn)格斗體系的創(chuàng)造,李小龍像一位武術科學家一樣全身心親力親為。
他充分發(fā)揮了他的天賦和品格——他的直覺,身體條件,武術寶庫一般的知識容量,以及強大的智慧,來傳達他對于武學的科學理解和實踐。
效率化的結(jié)構,精確的執(zhí)行,難以置信的速度、力量和欺騙性——這就是截拳道。
只有李小龍一個人真正創(chuàng)造并塑造了截拳道,也只有李小龍以他個人的信念、決心和遠見卓識,將截拳道完全帶入到生活中。
當然,截拳道并非無中生有——它吸取了前人科學格斗實踐的精華。
李小龍有不少格斗技藝的靈感來自西方武技:如拳擊手杰克·鄧普西(Jack Dempsey)、吉姆·德里斯科爾(Jim Driscoll);擊劍家奧爾多·納迪(Aldo Nadi)。李小龍對于拳擊和擊劍的深入研究,進一步強化了李小龍對于截擊拳道的科學定義。
李小龍所制定的截拳道基本原則很少,但基于它的哲學性和科學性,截拳道的原則像水一樣,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適應并具有可靠性。
少即是多,李小龍強調(diào)嚴格規(guī)范,簡化高效的結(jié)構和移動,并輔以對不同環(huán)境的有效感知和適應。
他的藝術真理體現(xiàn)在李小龍的一生中,在他的電影,他的采訪,特別是在他的作品中都是顯而易見......

李小龍第一次和我說話,是在我們的第二節(jié)課,他問我:“你是誰?”我的學員登記似乎搞錯了。在我解釋完之后,我們開始用中文交談,發(fā)現(xiàn)我們都來自香港讓我們有了共同之處。然而,站在李的邊上,我們之間卻沒有任何相似之處。我是個瘦弱的、矜持寡言的年輕人。
之前我沒有受過武術訓練,純粹一張白紙,這也許是我最大的財富。就像一個進行實驗的“瘋狂科學家”,李小龍塑造了我對于武術的理解,并完全塑造我的自我成長經(jīng)歷。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我買啞鈴,開始鍛煉身體。然后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我開始接受他的私人授課。在他的家里,在振藩國術館。然后,私下的訓練,給了我一個獨特的機會觀察李氏科學格斗藝術的形成。
振藩國術館的課程很實用,但也有較強計劃性,圍繞著李小龍改良后的中國實戰(zhàn)功夫課程而設計,這是面向大眾課堂教學所必需的。
但這門課程,與李小龍的截拳道私人課程之間差異較大。在李家后院,李小龍在一個較小的范圍,教授一種自由對抗形式的,現(xiàn)代化、科學化的不斷進化的實戰(zhàn)武技課程。他越來越滿足于私下指導......

在私人教學中,李小龍完全主導了他的截拳道科學理論和技術的傳播范圍。一些學生由于之前接受過不同程度的其他武技訓練,擁有不同程度的其他武技知識,多少有些固化思維和行為方式。
在截拳道快速進化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李小龍既要求自己做到精確無誤,并希望學生們也能心領神會地跟隨他前進。
在私教教學中,他很少解釋,也沒有耐心重復他展示的東西。如果你不能很快領悟它,那么你就出局了。
當他擴展他的技術和武學深度的時候,李小龍將大部分的截拳道先進技術都記在腦子里,注入其肢體表達之中,同時,李小龍總是有意無意的為自己保留一些“不傳之秘”——也就是那些令他成就為“武學大師”的知識和技能。他不會在學生得不到他內(nèi)心認可的情況下,交給他們“通往武道至高境界的鑰匙”。

李小龍格斗的能量之學,不僅植根于物理學領域,而且植根于心靈智慧領域。
要像李小龍那樣格斗,你就必須學會像李小龍那樣思考。
我是他直接教授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人之一——學習、陪練和共度生活閑暇的相處了七年。通過仔細聆聽和觀察,我開始意識到JKD的基本原理所在。
李小龍去世后的15年里,我繼續(xù)研究他的科學技戰(zhàn)術結(jié)構。在那之后的15年里,當我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時,我發(fā)現(xiàn)了更多。
JKD由很少量的簡單技術構成,注重隱蔽性和欺騙性,沒有多余的動作或花哨。踢擊和擊打簡單、直接,技術形式與其武學原理、無限制實戰(zhàn)功能高度自洽。

在他的一生中,我很欽佩李小龍,也很喜歡他教給我的技巧。自從他死后,我一直尊敬他。我教的每一課,我都會問自己“他會同意嗎?”遇到任何問題,我都會問:“他會如何處理這種情況?”......
我非常遺憾李小龍去世后,他分處各地的所有學生們并沒有及時團結(jié)起來,通過匯集知識,技能,形成統(tǒng)一傳承陣線,以繼續(xù)他的截拳道工作。
李小龍在世時,他的人格力量將弟子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但他去世后,我們都開始各自發(fā)展。從那以后,我看到了對截拳道的極度不準確的解釋。有些偏離了截拳道初衷,有些甚至違背了截拳道初衷。看到他的遺產(chǎn)被扭曲的或被自私的觀點鎖破壞,我很痛苦。
在我認識他的那段時間里,我從未見過他與任何人合作創(chuàng)拳,也沒有見過他把其他武術元素直接拿來混合到截拳道中作為自己武技的基礎。
今天,有各種各樣的學校和各種各樣的教練,聲稱要教授李小龍的方法,但我認不出他們所教有哪些是來自于李小龍。
此前,我已經(jīng)擔任了三十多年的私人教練,因為我和李小龍曾有直接的聯(lián)系,來自不同國家和不同背景的人都來找我尋求指導。我向他們展示了李小龍親自教給我的截拳道的精髓。
我堅守所學,我清楚地記得李小龍基于科學格斗所進行的天才般創(chuàng)造的一言一行......

我是李小龍全心全意的學生,我認為譚泰莉也是我的學生——我的門徒中的尖子生。十多年來,她花在與我一起學習、討論和研究李氏藝術上的時間,比其他任何與我共事過的學生都多。她在準確地發(fā)展截拳道這門學科時表現(xiàn)出來的專注,以及對于這門學科有可能達到李小龍曾經(jīng)預想水平時所做出的奉獻,讓我相信通過她,我所學和教授的這門李小龍格斗藝術將會傳承給下一代。
可悲的是,李小龍的武學——由他當年精心培育、守護、嚴格嚴謹?shù)厮茉旌蛨?zhí)行的武道藝術——當下還是被很多人誤解。我由衷地希望,李小龍的武學,正如他當年所傳授的那樣,將會和譚泰莉的新著一起,再次受到人們的重視、研究和欣賞。
她研究了李小龍的作品,研究了他的靈感來源。在這里,她提供了一個無可挑剔的研究,全面和現(xiàn)實的展示李氏的武學及其應用,以確保他在短暫的生命中發(fā)展起來的格斗體系,不會因誤入歧途的自我,不真誠的動機,或純粹的愚蠢而毀滅。
通過正確地看待李小龍的武學,譚泰莉挑戰(zhàn)了所有以李小龍的名義宣揚的荒謬。
我相信李小龍會像我一樣,在她身上看到和他相似的智慧、決心和勇氣。
這本書清楚地說明了李小龍的教導和訓練內(nèi)容。
—— 黃錦銘師傅,2008年11月,《截拳道:自我表達的集成》前言,為道塾節(jié)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