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知識點總結(jié)筆記
知識鏈接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屬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lǐng)導(dǎo)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書成,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被唐太宗李世民尊為雕琢“美玉”的良工、矯正己過的“人鏡”,故始有“帝王人鏡”一說;世人則把魏征譽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鑒”。史稱“諍臣”。
作品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2.?背景解讀唐太宗剛登帝位時,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xùn),保持節(jié)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jīng)過十幾年的戰(zhàn)后休養(yǎng)生息,經(jīng)濟得到了發(fā)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nèi)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背后隱藏著的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本文就是魏征寫于貞觀十一年的奏議。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并十分具體地提出了十個要經(jīng)??紤]的問題,指出一個國君應(yīng)該如何正確處理眼前的各種事物。據(jù)說唐太宗看到此文后很有感悟,親自寫了詔書答復(fù)魏征,承認自己的過失,并對魏征這種敢于直諫的精神表示贊賞,還把這個奏章放在案頭,經(jīng)常對照反省。魏征所講的道理,對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3. 相關(guān)知識疏中國古文書之一。又稱“奏疏”“奏議”,是封建社會歷代臣僚向帝王進言時所使用文書的統(tǒng)稱。戰(zhàn)國以前臣僚向君主進呈文字統(tǒng)稱上書,秦統(tǒng)一六國后始稱為奏。奏是進上的意思。漢代臣僚上書有時也稱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為對問題的分析。同時分析問題的奏章也別稱為疏。疏的用途較廣,論諫、陳乞、待罪、推薦、辭官等都可用“疏”。
自主學習
1.字音識記
木之長(zhǎng)? ??浚其泉源(jùn)
戒奢以儉(shē) ????塞源(sè)
殷憂(yīn)? ? ? ? ? ???載舟覆舟(zài)
慮壅蔽(yōng)? ? ???黜惡(chù)
謬賞(miù) ? ? ? ?????弘茲九德(zī)
2.字形辨認
{浚(疏浚)唆(教唆)
{憂(憂愁)猶(猶豫)
{竭(竭力)喝(喝彩)
{慎(慎重)縝(縝密)
3.熟語積累
(1)居安思危:處在安定的環(huán)境而想到可能會出現(xiàn)的危難。
(2)戒奢以儉:用節(jié)儉來消除奢侈。
【即時小練】
①在安逸的生活中,我們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
②國家財富的增長,并不意味著可以享受和浪費,我們?nèi)孕枰渖菀詢€,勤儉的傳統(tǒng)不能丟。
重難探究
一、閱讀課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必浚其泉源浚:動詞,疏通水道(2)必積其德義德義:德行和道義(3)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卻(4)德不厚而思國之理理:形容詞,安定(5)人君當神器之重當:動詞,主持,掌握(6)將崇極天之峻①崇:動詞,推崇②峻:形容詞,高峻(7)永保無疆之休休:名詞,喜慶,福祿(8)戒奢以儉以:相當于“而”,連詞,表并列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古義。必固其根本
古義:樹木的根。
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活用現(xiàn)象并釋義。(1)必固其根本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穩(wěn)固(2)欲流之遠者遠:形容詞作動詞,到達遠方(3)人君當神器之重重:形容詞作名詞,重任(4)居域中之大大:形容詞作名詞,重大的地位(5)不念居安思危①安:形容詞作名詞,安逸的環(huán)境②危:形容詞作名詞,危難的情況(6)塞源而欲流長者也長:形容詞作動詞,流得長遠
4.翻譯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句式類型。(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答:這也(如同)是砍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長遠啊。(判斷句,“……者也”表判斷)(2)而況于明哲乎!答:何況(您這樣)明智的人呢?。ā皼r于……乎”:何況是……呢!固定句式)
5.下列對第一段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nèi)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B.作者說理時,正反交叉結(jié)合,正面運用比喻說理,引出正題,反面申述,語氣強烈。C.“而況于明哲乎!”這句反問,差不多帶有“挑釁”的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處。D.這一段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解析:B項,先從正面說,后從反面申述,正反并無交叉。
二、閱讀課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2)承天景命①承:動詞,承擔②景:形容詞,大(3)能克終者蓋寡①克:動詞,能夠②蓋:表示推斷(4)雖董之以嚴刑董:動詞,督察(5)所宜深慎宜:副詞,應(yīng)當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古義。
(1)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古義:放縱感情。
今義:盡情。
(2)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古義:路人。
今義:走路。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活用現(xiàn)象并釋義。(1)能克終者蓋寡終:形容詞作動詞,堅持到底(2)貌恭而不心服①貌:名詞作狀語,表面上②心:名詞作狀語,在心里
4.翻譯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點。(1)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答:這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固定句式,豈……乎:難道是……嗎)
(2)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答:雖然(可以)用嚴酷的刑罰督察人民,用威風怒氣來震懾臣民。(狀語后置句,狀語“以嚴刑”“以威怒”分別置于謂語“董”“振”之后)
5.下列各句中,屬于分析人君不能善始善終的原因的一項是(C)①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③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④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A.①③⑤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④⑤解析:①指出“人君不能善始善終”這一歷史現(xiàn)象;②就這一現(xiàn)象,提出疑問;③④⑤是分析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
6.下列對第二段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本段指出人君有始無終、天下易取難守的原因,從正面論述“居安思?!钡谋匾浴.開頭幾句,寥寥數(shù)語,概括了君主往往能創(chuàng)業(yè)而不能守成的普遍現(xiàn)象。C.“殷憂”與“得志”的態(tài)度不同,其結(jié)果反差強烈,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yè)成敗的關(guān)鍵。D.最后,作者將君和民的關(guān)系比作舟與水的關(guān)系,切中要害,振聾發(fā)聵,令人警覺。解析:A項,本段是從反面論述“居安思?!钡谋匾?。
三、閱讀課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①沖:形容詞,謙虛②牧:動詞,約束,修養(yǎng)(2)則思慎始而敬終敬:形容詞,慎(3)簡能而任之簡:動詞,選拔(4)仁者播其惠惠:名詞,恩惠(5)信者效其忠信:形容詞,誠信(6)可以盡豫游之樂豫:動詞,巡游(7)不言而化化:動詞,教化(8)代下司職司:動詞,管理(9)役聰明之耳目役:動詞,役使,勞損(10)虧無為之大道哉虧:動詞,毀壞,減損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釋義。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無”同“毋”,不要)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古義。
(1)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古義:把(它)當作。
今義:認為。
(2)役聰明之耳目
古義:聽力好,視力好。
今義:智力發(fā)達,記憶力、理解力強。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活用現(xiàn)象并釋義。(1)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君:名詞作動詞,統(tǒng)治(2)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①作:動詞作名詞,指大興土木、營建宮殿苑囿一類事情②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定(3)則思江海下百川下:名詞作動詞,居于……之下(4)樂盤游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5)則思正身以黜惡①正: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端正②惡:形容詞作名詞,奸惡的人(6)總此十思,弘茲九德弘: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光大(7)簡能而任之能:形容詞作名詞,有才能的人(8)擇善而從之善:形容詞作名詞,好的建議、意見(9)何必勞神苦思勞、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使……辛苦
5.翻譯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點。(1)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答:擔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被動句,“壅蔽”意為“堵塞蒙蔽”)
(2)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答:(皇上)彈奏琴瑟,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說百姓就已經(jīng)得到了教化。(省略句,省略了主語“上”)
6.以下六句話被編為四組,全部屬于“十思”內(nèi)容的一項是(D)①知止以安人②謙沖而自牧③慎始而敬終④正身以黜惡⑤簡能而任之⑥役聰明之耳目A.①②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①③④解析:⑤⑥均為魏征提出“十思”后建議太宗做或不做的事。
7.下列對第三段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本段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句句坦誠,字字驚心,是對唐太宗的忠誠告誡。B.“十思”可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戒縱欲;“慮壅蔽”“想讒邪”戒輕信;“恩所加”“罰所及”戒賞罰不公。C.“思知足以自戒”談的是君王的個人欲望,“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不僅是個人修養(yǎng)問題,也是治理國家應(yīng)采取的措施。D.做到“十思”,人君不必“勞神苦思”,而國家卻可以“垂拱而治”。這和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一致的。解析:D項,“垂拱而治”不同于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歸納總結(jié)
1.主旨歸納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銳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記“以民為本”)、“忘危”(即忘記隋亡的教訓(xùn))的根本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十思”,以“思”治“忘”,實在是一劑良藥。奏議用一“思”字貫穿始終,闡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
2.結(jié)構(gòu)圖示

(1)多種論證方法的并用。
①正反對比論證。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一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②比喻論證。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shè)喻,第三句揭示正意。
(2)兼具駢文和散文的語言特點。
本文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煩冗的引證。言之有物,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諫太宗十思疏》知識點總結(jié)筆記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