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jīng)中的古德須賴,是如何看待物質享受的
佛陀住世時,舍衛(wèi)城中住著一位赤貧如洗的佛弟子,名叫須賴。他雖然貧窮潦倒,卻深信佛陀所開示的教理,因此絲毫不把貧苦放在心上,寡欲知足,修持梵行,并且時常到僧團當中聆聽教義,恭敬地供養(yǎng)禮拜佛陀。

此典出自《佛說須賴經(jīng)》。反觀現(xiàn)世的修行者,最難擺脫的就是物質享受的困擾。世法用金錢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所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每個人都在為了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而掙扎博取,鮮有淡泊名利,安貧樂道之人了。縱觀歷史,也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人照耀了史冊??鬃印帮埵枋常嬎?,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劉禹錫“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真正能堅守“君子固窮”的確實少之又少。
查閱《佛說須賴經(jīng)》,看須賴是如何看待物質享受的?僅舉幾例以警世人。
“少欲知足易充易可。損于利求利衰毀譽心不傾動。”
“二十徒勞行”之七為“為八風所動,修行乃徒勞也”,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它們就像颶風一樣肆虐橫掃,煽動人心,讓有情眾生執(zhí)迷其中,造成業(yè)果遷流不斷,輪回種因難以消滅。而須賴不為八風所動,脫離了六道輪回的火輪,是為大修行者。
“奉八關齋知節(jié)少食?!?/strong>
八關即八戒:不殺生,不偷盜, 不非梵行,不妄語,不飲酒(包括不吸毒),不非時食, 不著香花曼不歌舞倡伎,不坐臥高廣大床。八關齋戒是在家的善男信女,于一日一夜,修持齋戒,即可關閉諸惡趣門。是佛陀為令在家弟子熏習長養(yǎng)出世善根,所制定一日一夜間過出家修行生活的方便法門。須賴能嚴守八關齋戒,他給我們現(xiàn)世修行者做了一個樣板。平時呢,“食節(jié)衣粗”“樹葉為器茅草為席”,吃穿住用能簡則簡,與現(xiàn)世的極端精致主義真是強烈的反差??!

“衣食之余輒以轉施無所藏積?!?/strong>
衣食有剩余就轉而布施出去沒有任何私藏和積存。須賴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其實,我們經(jīng)常會說:這些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真的沒必要執(zhí)于此。但又有幾人能做到呢?《禮記》亦云:“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蔽锉M其用是古人對大同社會的一種向往,也是我們今人更是修行人的追求啊。
“又致供者讓而不受。”
當須賴修行到眾人敬仰追隨時,對待琳瑯的供養(yǎng)他沒有迷惑了心志,而是推辭不受,那些鋃鐺入獄的貪官看到此是不是該痛心疾首呢?

我們生在南無羌佛住世的時代,有幸能修學正法,聞聽佛陀師父法音,從而對種種世相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柏?、嗔、癡、慢、疑”五毒中“貪”為五毒之最,人一輩子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之貪中打滾,除了晚上睡覺,從早到晚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發(fā)財、忙享樂,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有的還不擇手段,不講道德。人們成為了它們的奴隸而不自知,為了這些夢幻泡影糊里糊涂地度過了一生。實為可悲可嘆!
從須賴的身上世人可得到啟示:若身處貧困,不必自卑自憫,安守貧困向道而行;若身處富貴,不要驕矜放縱,能簡則簡,切不可過度消耗福報;富余時懷大悲之心常行布施;不屬于自己的財富切莫貪求。作為真修行者,一定要通過修舍對治貪執(zhí):盡己之能,施己所有,濟之他急,足其所需,廣行布施。則可積聚功德之資糧,且可滅嗔恨之念,證得安止。
http://www.xuefov.com/1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