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停留的愛——解析《于離別之朝束起約定之花》

評價這部作品,我想先講一下我關(guān)于它的看番歷史,再進行解析。

我是從《未聞花名》開始認識岡媽這個人,之后從《心靈想要大聲呼喊》開始也算是看過她不下十部作品的了(但沒看迷家和鐵血,我懶得看爛片),這次《朝花夕誓》出臺后自然引發(fā)了我的興趣,后來我于去年11月2日從B站的一位站友那里得到了網(wǎng)盤資源,下載好后我先是在5日(之前在看《今天的五年二班》)晚上大概看到了蘭格抓著艾瑞爾質(zhì)問那段,第二天才補完了下半部分。
我的補番路線以催淚番為主,而我看的岡媽作品里除了《放浪息子》以外都在b站不同地方被稱為感人催淚作品,我在看這類作品時,往往先去大致了解口碑,并以此定下補番目標,并為了達到催淚效果而仔細分析人物心路并代入情感。我在首刷這部電影時,對它的情感著重于“母愛”,但看完后對它的印象非常差,這可能是第一部我會因為它本身的緣故而對其產(chǎn)生厭惡感的作品,之前看過的作品如《Little Busters》雖然也有排斥感,但那主要是外部原因,《斬·赤紅之瞳》雖然結(jié)局看得火大,但本身仍能被我一定程度上認可,即使是我認為相對質(zhì)量很低的《境界的彼方》,我也最多是對其輕蔑,也達不到厭惡的程度,而首刷完《朝花夕誓》后,當時就寫了一篇評論發(fā)給那位提供資源的人作為回應,在這里就不放原文了,大致意思是因為轉(zhuǎn)場過快而導致情感過于突兀,艾瑞爾對瑪琪雅的情感涉嫌亂那個倫,而最后蕾莉亞對于女兒棄置不顧的行為讓我一直糾結(jié)到結(jié)局,影響了最后的回憶部分。最后得出結(jié)論:岡媽還陷在花名的成功里沒走出來,這部作品想再用一次情感爆發(fā),但既然所有的感情都因為莫名其妙的節(jié)奏而鬧得一團糟,最后幾分鐘的煽情也就沒有意義了。
我把我看過的感人催淚番排了一個十個檔次的排行,把本作放在了第八檔,這還是因為客觀因素而提升的,綜合質(zhì)量放我看過的岡媽作品里也就比同樣敘事混亂的《放浪息子》和情感混亂的《在盛夏等待》好些。
我本來對于這部電影是打算到此為止了,但我內(nèi)心仍對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艾瑞爾對瑪琪雅的情感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真的是亂那啥倫的話,我大概會把岡媽罵死(雖然我沒有看過那兩部臭名昭著的爛片,但這不意味著她的其他作品就沒有讓我反感的地方)。為了確定到底是我想法太齷蹉還是電影真的敢這么玩,就下了重看一遍的念頭,期間我也在b站看了不少解析的視頻。后來在今年3月11日我趕著電影院的最后一場重新看了一遍(全場加我在內(nèi)只有兩個人),這次我轉(zhuǎn)換了下思路,不從母愛的角度而從離別的角度來看,并仔細分析所有人物尤其是艾瑞爾的心路變化,專注到基本是每做一個動作我就想其原因的程度??赐旰笪揖椭匦聦懥碎L評發(fā)給那位站友,并把本作品的催淚度升到第五檔。
我現(xiàn)在把兩次評論綜合一下,重新寫下我對這部作品的看法。

在影評方面我是執(zhí)著的劇情黨,主要從劇情敘事、人物塑造和世界觀三個方面入手,至于本番許多人所贊揚的畫風和音樂,我對于這兩者是不太關(guān)心的,畫風即使美如同樣被炫耀的京紫我也只評一句好,音樂除非是有如《小小的手心》那樣的神曲,否則也不會太深入分析。
首先這部動畫給我的感覺不像是一部原創(chuàng)電影,更像是一部和《皇道》一樣的番劇總集,后者在進入R2的部分后劇情轉(zhuǎn)場快到飛起,饒是我看過《叛逆的魯魯修》,也很難跟上節(jié)奏。而本作不僅僅是后半部分,全劇的轉(zhuǎn)場非常突兀,節(jié)奏非???,這就導致了所有問題的出現(xiàn),這一點幾乎是公認的。因為敘事的混亂,它在綜合質(zhì)量上也比不了《我想吃掉你的胰臟》。
岡田麿里通常善于刻畫感情和塑造主要人物,但不善于構(gòu)建世界觀。接下來就來理性分析一下本作世界觀的問題。
不同于《未聞花名》和《狼的孩子雨和雪》,本作是放在一個架空的奇幻背景下,這自然會引起我的興趣,但本作的世界觀和我下文將要說的情感刻畫失敗的蕾莉亞的關(guān)聯(lián)明顯大于瑪琪雅和艾瑞爾這一對主角。王國一開始為了能取代龍得到新的可以借以稱霸的古老力量而抓了一群妖爾夫女性,結(jié)果到了后面除了蕾莉亞外都不見蹤影,最多是一個士兵隨口說別國也娶了一個妖爾夫,怎么?梅扎爾國王還愿意把她們與別人分享?如果是逃跑的話,那么大批的女性逃走,結(jié)果只有兩個,要么回家鄉(xiāng),要么被其他國家抓獲,但這樣被抓來娶妻,就說明其它國家也早就注意到了梅扎爾國的異動,此時得到別國娶親的消息時已經(jīng)離梅扎爾國抓人有相當長的時間,可能情況有二:一是別國也跑去離別鄉(xiāng)抓人,二是回不去故鄉(xiāng)在外打拼的妖爾夫(從片子里看他們的存在并非秘密)被抓住,那為何還要等十多年后才因克里姆的話為導火索發(fā)動進攻?這時龍已經(jīng)死得只剩一頭,別國已經(jīng)沒了開戰(zhàn)的顧慮,那克里姆的行為意義又何在?

我看這類催淚型作品都會邊看邊揣摩人物的心路歷程,來理解人物所作所為的動機,然而這部電影中段的轉(zhuǎn)變都讓我反應不過來了。我之前看island時就有類似感覺,雖然你要說理由片里也有看似讓人信服的理由,但整個處理得非常突兀,對此我在二刷時遍算是找出了問題所在,在母子二人的情感上,更多地把直接描述放在了瑪琪雅身上,而艾瑞爾前期大部分的情感變遷都是從別人的描述里側(cè)面烘托,我在二刷時重點分析了下他的情感,從正常地愛媽媽到得知二人無血緣關(guān)系后有了隔閡,后來從被村里的孩子戲弄到母親被酒吧女老板誤會再到被迫謊稱姐弟再到被戲稱為情侶,艾瑞爾發(fā)現(xiàn)自己都是給母親帶來了負擔就決定離開母親,借著醉酒那段多多少少地表明了一點心意,將對自身無力的厭惡外部轉(zhuǎn)換成對母親的排斥,并決定通過參軍娶妻來讓自己有能力成長以更好地保護母親(我是這么認為的),可惜這些有的表現(xiàn)得太直白(如蘭格和艾瑞爾橋上的對話)有的又太隱晦,而他除了對母親以外的其他角色如蒂塔的感情表現(xiàn)更是簡單,說到底還是電影篇幅的問題。
在“母愛”這個被很多人誤認為主題,相較瑪琪雅(畢竟這方面又有多少作品能比得了《狼的孩子雨和雪》?),蕾莉亞對其表現(xiàn)得倒是更有值得說的地方。下面是我對蕾莉亞和克里姆的觀點:二人一開始是情侶,但因為梅扎爾的緣故二人被迫分別,之后克里姆第一次救她時因為她懷孕而不愿離開。二次是直接突入王宮反而死傷慘重,到這里為止都沒問題。
后面的劇情很多人都難以理解,我是這么想的,克里姆在兩次小團體行動都失敗后決定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行動,花了十多年時間在各國游說,利用梅扎爾的占據(jù)遠古生物的行徑煽動各國聯(lián)軍圍攻梅扎爾最后得以成功。然后到王宮面對蕾莉亞時被伊佐爾一槍擊中,自知醫(yī)治無望便來到龍所在的地方(這里和故事開頭蕾莉亞跳下來的懸崖很像),決定在熟悉的地方結(jié)束一生。這個角色的作用是與瑪琪雅和蕾莉亞來進行對比,他是沒有從離別的束縛里掙脫出來的人。
而蕾莉亞是作為瑪琪雅的對應而存在的,在皇宮里她一直希望能見到女兒,而到了克里姆死去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重新見到了女兒,完成了這一執(zhí)念后就決定認真面對離別這一問題,選擇了和龍(這里是她先聽到了瑪琪雅的呼喊后才有的動作)一起離開,放棄了過去。
然而在這里問題就出現(xiàn)了,我兩次看這部電影時都注意到重要的一點,雖然說這段分別從蕾莉亞、梅多梅爾和伊佐爾三個人的角度分別渲染了“放下過去,接受離別”這一主題,但我卻理性地注意到了客觀環(huán)境:此時梅扎爾已經(jīng)亡國,梅多梅爾面臨的是被俘虜?shù)拿\,這種危機關(guān)頭蕾莉亞不選擇救人而獨自離開,這樣就破壞了這里的感情氛圍。無論如何蕾莉亞自我解脫不代表可以見死不救,如果戰(zhàn)局是梅扎爾勝利國王王子逃走由梅多梅爾繼位然后讓伊佐爾輔政,那么哪怕蕾莉亞不見女兒就在遠處看一眼就走我都不會說什么,但戰(zhàn)局是這個國家戰(zhàn)敗亡國,伊佐爾被俘,梅多梅爾也難逃被俘的噩運,蕾莉亞至少應該把女兒和侍女一起帶上,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再走才正常(對比一下瑪琪雅,她是先托付長官帶艾瑞爾回去后才離開的),即使不是作為一個母親對女兒的責任,就算是作為一個臨時見到的可以一救的落難女孩,也應加以施救,之后的事情可管可不管。
我針對以上這一點和其他人展開過較多的爭論,有人竟然說我是有性別歧視,忽視了王子這個父親而把責任全推給作為母親的蕾莉亞等。對此我想說明,國王和王子屬于臉譜化的反派角色,不值一提,既然故事本身都沒打算塑造這個人物,我們觀眾自然也沒有關(guān)心他們的價值。不是我在道德綁架蕾莉亞,而是她已經(jīng)自己綁架了自己,她早就把自己置身于母親的位置上,這是她自己的選擇。本來如此生出來的孩子,就算她一開始就不想要我也沒有權(quán)利指責她什么。而伊佐爾那疑似岡媽惡趣味的“貴圈真亂”的情感,我只能解釋為內(nèi)心有愧疚,然而這個人一直沒有真的立起來,只是作為一個蕾莉亞的陪襯,連見證式人物都算不上。

首刷時我是從母愛這個角度出發(fā)來分析情感,現(xiàn)在已經(jīng)分析完畢,這次我改為從離別這個角度來看。
說到離別這個主題,瑪琪雅從一開始聽長老說不要愛上別人,那樣的話作為不老身終將會收獲生離死別,到最后她送走了艾瑞爾和車夫回去后感受離別過程的愛與幸福,這個角色的成長算是完整了,也是算塑造得很出彩的角色。故事里有多個離別,瑪琪雅離開村子,蕾莉亞和克里姆被迫分開,狗的死去,瑪琪雅帶著艾瑞爾進城,艾瑞爾離開母親,蕾莉亞和女兒兩隔,艾瑞爾離開妻子參戰(zhàn),蕾莉亞和克里姆的道別,蕾莉亞離開女兒飛走乃至最后的瑪琪雅送走艾瑞爾,全劇一直貫穿著這一概念,并以帶有“無法停留的愛”這一花語的蒲公英作為物象。
但作品又并非宣揚離別等于斷絕情感,在騎在龍背上的蕾莉亞回頭對女兒表達互相忘卻的言論后,瑪琪雅卻說“沒關(guān)系,你是絕對不會忘記的”。在作品的最后,瑪琪雅回到了臨終的艾瑞爾跟前,為其能夠努力并安寧地過完余生而感到欣慰,并把有關(guān)艾瑞爾的最后一件物品——當年作為襁褓的昔日織放回,作為最后的道別,達到了前后呼應的效果。最后以放在胸前的蒲公英引出一連串的回憶,違背了約定大哭,達到了最后的情感表達和催淚效果。旅行者巴羅認為長老會開心于瑪琪雅能找到并不悲傷的別離,也是表現(xiàn)出“肉體上的離別不等于心靈上的離別”這一對主題的補充。
最后想說明一點,在二刷以后,我對這部作品的厭惡也消散了許多,至少本作主線的情感還算完整,整體上仍是這兩年來引進日漫電影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