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貧一生蘇御史 作者:張道濟
封建時代,考取功名之前貧窮者不少,取得功名后任過高官直至告老還鄉(xiāng)仍貧窮者實屬罕見,但明代御史蘇信確是如此。蘇信,潮州府饒平縣宣化都大埕鄉(xiāng)(今大埕鎮(zhèn))人,登明正德丁丑(1517)科進士,官留臺監(jiān)察御史。
賣鹽“偷雞”
蘇信出仕前家里很窮,稍長就須過鄉(xiāng)穿巷賣鹽以糊口。他挑鹽往饒平縣城(今三饒鎮(zhèn))叫賣,因其地離家較遠,故曾到城外靈山寺寄宿,第二天才歸家。有一天傍晚,蘇信拖著疲憊的身子,又來到靈山寺。他把擔子放到院子的墻角,然后拿出隨身所帶的書本到佛殿前,借著長明燈的光線讀起書來。讀著,讀著,不覺呼呼入睡。第二天清晨,和尚不見寺里所養(yǎng)公雞,四處尋找,全無蹤影,便把蘇信喚醒詢問。蘇信說并未見到。和尚忽見蘇信那擔筐子有一只倒覆著,便前去翻開,見里面有一竹笠,笠下正蓋著寺里的公雞,勃然大怒。原來,昨晚蘇信放下?lián)雍?,此公雞跳上筐沿,因筐里只有竹笠一頂,經不起公雞的重量,便翻轉過來,把它蓋在筐中。和尚說蘇信有意偷雞,任蘇信怎么辯說都不聽,并聲言今后不許蘇信來此寄宿。后來,蘇信得登進士,衣錦還鄉(xiāng),途經縣城,因念及貧窮時曾在靈山寺借佛燈之光讀書,便不記前嫌,特到此訪問,擬捐油資,以謝前情,可惜寺已廢,僧已走,惟存殘垣頹壁。他對此人世滄桑,無限感慨。清代有人據(jù)此事編成潮劇《蘇信挑鹽》,至解放前還時有演出。世人把寺廢的原因歸咎于寺僧曾冤蘇信偷雞,實則是寺中生白蟻所致。清《饒平縣志》載,“靈山寺,在東門外,離城十里,官山半腰”,因屢建屢廢,“后改建于是山之路麓?!贝擞涊d也可作為旁證。
惜時如金
蘇信日間為生活而奔波,勤學苦讀的時間就只有夜晚和清晨了。據(jù)傳,他為避免干擾,在離家不遠的上灣山普陀巖寺旁,搭了茅屋,作為專心讀書之所。他養(yǎng)了一只報曉公雞,以防熟睡誤了黎明起床時間。有一夜,公雞被狐貍咬去,誤了他清晨讀書時光,在那“三更燈火五更雞”的時代,特別是對貧而好學的蘇信來說,失卻公雞,事非小可。他即惋惜又憤怒,揮筆寫了《訴狐貍》一詩:“幾間茅屋紫云間,養(yǎng)有一雞當鳳看。夜被狐貍偷襲去,朝無獵犬討生還。紫荊花下毛猶濕,綠竹林中血未干。本欲一紙奏上帝,寸書先達土公壇。”此詩淺白易懂,情感激越,愛憎分明。因無獵犬可懲罰那殘害生靈、叼去公雞的狐貍,他打算“奏上帝”,但天高難問,只好先到地頭老爺壇前先焚化聲討狐貍的“檄詩”了。此舉雖有點書呆氣,但他那惜雞如惜鳳、惜時如惜金的勤奮精神,確實是感人的。
廉明從政
蘇信登進士后,曾先后任職陜西御史,福建巡撫。這些職位都是代表朝廷對地方官吏進行監(jiān)督的高官,按一般情況必常有人為討好而上門送禮饋贈,但蘇信拒收一切禮品,廉明從政,重在教化,可饒恕者則饒恕,故《東里志》有這樣的贊語:“巡撫閩省,決獄明恕,敷政寬平?!彼氖杖胫豢抠航?,加上樂善好施,因而囊中也不充裕。他任高官多年后告老還鄉(xiāng),仍然是兩袖清風。
回鄉(xiāng)定居后,那時村外有一處“漏澤園”,即當?shù)禺斁秩Χǖ淖屫毝鵁o靠者作為葬身之地,因年久而荒穢不堪。蘇信出于惻隱之心,出資購一鄰山作為補充?!稏|里志》對此舉贊他“澤及枯骨”。由于他對鄉(xiāng)梓慈善事業(yè)如修路等樂于捐施,故家中資財也日漸枯竭,后來只憑當局按規(guī)定給他的田地收租過日子,偏遇當時倭寇、海盜經常侵擾沿海一帶,民不聊生,佃戶常無法交租。一般富豪人家,都有一幫仆從代為催租逼債,百般威脅,他卻親自操持家務,有時以老邁的身軀出門收租,累了就在山村宿夜,若見佃戶凄涼,便不忍催逼,只有哀嘆“世事崎嶇”,有其詩《山內收租》為證:“白發(fā)蒼蒼何太苦,只為家務迫時艱。肩輿行李步仍步,世事崎嶇難又難。野鳥有聲驚夜夢,山蕉無味入芝蘭。借問此時誰為伴,自慚無計聽滄浪。”
據(jù)民國陳梅湖《饒平縣志補訂·人物》所載:嘉靖十四年(1535),海盜郭老劫掠所城,破大埕鄉(xiāng),蘇信被虜,囚于賊船,漂泊海上。海盜想借此勒索巨額贖金,但蘇信家中哪有馀財可供榨取?因此被拘羈年馀?!耙蝗眨I艘遇颶將覆,信望空拜禱,風濤頓息。盜大感服,禮送之歸鄉(xiāng)。”上述“誠能感天”之事,跡近神話,亦許出自后人之神化傳說,毋需深究。但蘇信在《被倭虜將終作》詩中說:“三月暮春景和時,胡虜長嘆任播離。魚雁有緣頻附信,金銀無意出孫兒。一生艱苦勤勞事,萬古埋冤天地知。東北小巖溪夾口,英雄無計念慈悲。”可見他確曾被虜,而家貧致無法贖身,亦非空穴來風。
蘇信出仕前貧窮,為官時清廉,告老還鄉(xiāng)后仍然貧困,可謂一生清貧。四百多年過去了,他那貧不忘學,貴不驕奢的事跡仍盛傳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