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軍醫(yī)生:得了抑郁癥,不服用抗抑郁藥物可以好嗎?

“得了抑郁癥,不服用抗抑郁藥物是否可以好?”
“如果服用抗抑郁藥,是不是就停不下來了?”
“只要服用抗抑郁藥就可以治好抑郁癥嗎”
這是很多抑郁癥患者的疑惑。
很多人對于藥物會有一種天然的恐懼,擔心藥物副作用對自己的身體有影響,或者擔心長期服用的話會產生藥物依賴而無法擺脫。
今日小編整理一文,全面解答大家心中的困惑。
為什么要服用抗抑郁藥物
事實上,抗抑郁藥物直接作用于大腦,通過改變神經遞質的水平來改善神經功能異常,幫助緩解患者情緒低落的狀態(tài),以及伴隨的焦慮、緊張情緒、抑郁癥發(fā)作過程中的身體不適,使患者的精力逐漸好轉。因此,絕大多數抑郁癥患者都需要在藥物的幫助下恢復正常狀態(tài)。
簡單一點來說,精神類藥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腦神經元受體,產生興奮或抑制的效應,而達到控制癥狀的效果。
抑郁癥患者的特點是消沉、消極、低落、活動減少,這是因為大腦神經元“興奮”不足,或者遭到了“抑制”。
因此,抗抑郁藥物對于神經元的作用大體可分為兩種——增強興奮,或是減輕抑制,最終就可以達到“興奮”的目的了。

抗抑郁藥需要長期服用嗎
現在醫(yī)學上并沒有得出嚴謹的結論,但是現有的一些研究表明,因為抑郁癥容易反復,一旦復發(fā)吃藥時間會比上一次時間更長。
如果多次犯病,吃藥時間就會更長。針對兩次、三次以上的復發(fā),醫(yī)生一般會建議病人吃藥3至5年。但是,約20%病人患有難治型抑郁癥,3至5年服藥并沒有使病情好轉,這種情況就可能需要長期服藥。
相信很多抑郁癥患者都從精神心理科醫(yī)生那里聽到過這個醫(yī)學名詞——五羥色胺。
大多數的抑郁癥患者出現抑郁癥狀,往往就是因為大腦里五羥色胺不足,而藥物本身所起的作用并非是為了補充,更多是幫助人體更好地吸收。
比如患者吃了一段時間抗抑郁藥物后,經過藥物的滋潤,大腦里的神經元恢復了正常的功能,五羥色胺逐漸升高了。
于是患者的抑郁癥狀就會漸漸減輕、情況持續(xù)穩(wěn)定,醫(yī)生逐漸減藥,患者也就痊愈了。看上去這是個很快的過程,但實際上,多數抗抑郁藥開始起到足夠作用,至少需要兩周。
這為什么呢?一方面,藥物在血液里的濃度,常常需要達到某個水平才能起到治療作用;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作為精神類藥物,抗抑郁藥需要進到腦子里才能發(fā)揮作用,而要進到腦子里,藥物在血液里就要有足夠多的量。
所以,假如是因為擔心“會產生依賴”而不堅持服藥,故意少吃一點、甚至是不服藥,對治療是真的沒有好處的。
那“長期服藥”到底是多長時間?醫(yī)學界并沒有相關界定,因為總有一些殘留癥狀,比如睡眠問題、吃飯問題、精力問題、記憶力問題等,所以服藥時間肯定會較長。但是,在普遍情況下,絕大多數抑郁癥病人不需要終身吃藥。

堅持吃藥,就能治好抑郁癥嗎
抑郁癥患者在剛剛確診時,可能會有一種釋然感:
“不是我本身不努力、太苛刻、或對人態(tài)度太差,我只是生病了,出問題的不是我,而是抑郁癥。”
這種想法在初期緩解痛苦體驗上,對于患者來說有很大的幫助,但不是長久之計。
如果結果變成持續(xù)地回避自己與問題的關系,對狀態(tài)的恢復也沒有好處。這就像不能把責任都推到藥物身上,認為“我在漸漸好起來了,藥會讓我痊愈”,或者是“我的狀態(tài)還是很差,是這種藥沒有用”。也就是說,光等著抗抑郁藥物把抑郁癥“治好”,是不夠的。
目前公認最有效的抑郁癥治療方法依然是藥物治療 + 心理治療。
只吃藥可不可以?也可以,但是必須意識到,藥物只能控制癥狀,不能根除病因。所以,只有抗抑郁藥物與心理調節(jié)相結合,病因和癥狀同時改善,才能幫助我們更快地擺脫抑郁癥的困擾,從新開始體驗正常的生活。
所以,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如果要完全治好抑郁癥,不光是藥物治療,也要結合心理治療,當然抑郁癥患者的自我調節(jié)也必不可少,努力提高生活規(guī)律性、環(huán)境適應能力,改變生活作息時間,改變自己與周邊環(huán)境打交道的方式,保持心理健康,就可以遠離抑郁癥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