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的中庸之道 | 讀《瓦爾登湖》其二

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中庸》
1
鬼神,我們常用鬼斧神工這個成語,鬼神在這里即為自然。如果嚴(yán)格來講,也可以說鬼是內(nèi)在,神是外在,鬼神并稱,其實是內(nèi)在與外在的統(tǒng)一,表象與內(nèi)含的一致。
德,此處并不是品德之意,而是恩惠,或者說,是好處。
鬼神之德,指的是自然的好處。
2
梭羅是在名為《獨處》的文章中引述了上面這段來自《中庸》的話。
既為獨處,那么就是離群索居。這正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又兩個月期間所做的事。獨居的梭羅并不感到孤單。他在這篇文章里說道:我從未感到孤單過,也沒有因為獨居而心情煩躁過。
獨居卻并不孤獨,說明他心靈的豐富。而不斷滋補他心靈的源泉,便是自然。
微雨初降,我的理性便突然回歸了:大自然是多么愉悅有益的伴侶?。⊥饷娴奈⒂赇冷罏r瀝地下著,啪嗒啪嗒的雨聲和萬物的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
看著屋外迷人的雨景,我頓時感覺到了和大自然的親密無間,這種感覺無以名狀卻又無邊無際,給我無限的精神力量。相比之下,人類鄰居所能帶來的那點好處又算得了什么呀,對于獨居的選擇,我從此便再也沒有質(zhì)疑過。
3
衡量是否孤獨,并不是通過一個人與他人實際的距離。
劉德華有一首歌唱道:在人多時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就算你萬眾矚目,可是如果你的內(nèi)心空虛,仍然是孤獨的。
禪宗有一則小故事。
二祖慧可曾對達(dá)摩說:“請師父為我安心。”達(dá)摩說:“把心拿來,我?guī)湍惆??!被劭森h(huán)顧左右卻不知道如何拿出自己的心,只好說:“弟子無法找到?!?/p>
心一直在自己身上,心會不安,是被寂寞驅(qū)使,要去尋找心外的東西填補??上В@么做是緣木求魚。
4
梭羅并不是簡單地用自然填補內(nèi)心,真正填補他內(nèi)心的,是身處自然之中,感受到天人合一之后,自然即是我,我即是自然的和諧,而這天人合一,自然的和諧,也便是中庸之道。
蔣勛在《孤獨六講》中有這么一段話,很有意思,摘錄如下:
《小王子》書里常常講到這種孤獨,是一種巨大的狂喜,會聽到平常完全聽不到的聲音。我相信,貝多芬在耳聾之后,聽到的聲音是在他聾之前完全聽不到的;我也相信,莫內(nèi)這么有名的書家,在失明之后,所看到的顏色是他在失明之前完全看不到的。我更相信,我們心靈一旦不再那么慌張地去亂抓人來填補寂寞,我們會感覺到飽滿的喜悅,是狂喜,是一種狂喜。
我想梭羅也是如此。當(dāng)他不再慌張地去用他人來填補自己內(nèi)心的孤獨時,就像耳聾后的貝多芬,失明后的莫內(nèi),離群索居的梭羅,也體會到了這種“狂喜”。
5
所以說,孤獨是不孤獨的開始。